后汉书校勘记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bis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书局出版的《后汉书》(以下简称局本)是目前学界公认的最权威的本子,但其中还是有不少问题。本文则是利用唐写本《群书治要》对《后汉书》进行比堪,旨在对其中异文进行讨论。
  关键词:后汉书;群书治要;异文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1
  1、页742《祭遵传》:其后会朝,帝每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
  《治要》作:“会朝”作“朝会”
  按:疑当从《治要》作“朝会”。《东观汉记·列传四》:“死后每至朝会,上数嗟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正作“朝会”。“朝会”与“会朝”均成词,意义也大致相同,但两词所体现的时代差异是佷明显的。“会朝”常见于两周时期,不仅可以指诸侯朝见天子,也可以指各诸侯的会盟。如:“诸侯相见,卿为分,以其教士毕行,使仁守会朝于天子”(《大戴礼记·虞戴德》);“会朝,礼之经也;礼,政之舆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是知“会朝”应是属于两周时期的仪式。“朝会”常见于两汉,汉人为经书(如《周礼》、《尚书》、《礼记》)作注时,常用“朝会”来表达“会朝”的意思,并且汉时已经没有诸侯会盟的仪式,所以汉代人几乎不再用“会朝”一词,更多的是用“朝会”来代替。如:“每公卿朝会”(《汉书·田千秋传》);“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 汉书·张敞传》);“宏每当朝会,迎期先到”(《东观汉纪·樊宏传》);“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数奏经书”(《东观汉记·桓荣传》);“后会朝,明帝戏之曰……”(《东观汉记·郇恁传》);“每会朝,忧念王室,未尝不流涕”(《东观汉记·袁安传》),是知此当用“会朝”。
  2、页869《卓茂传》: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
  《治要》“人”作“民”
  按:当作“民”。《东观汉记·列传六》:“茂视民如子,口无恶言”即作“民”,《后汉光武皇帝纪》卷三:“茂以德行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为密令。其治视民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亦作“民”,当知应作“民”字无疑,盖其避李世民之讳而改为“人”。
  3、页1400《第五钟传》: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治要》“从”作“行”
  按:局本初作“行”,《校勘记》云:据汲本、殿本改,与今《论语》同。疑不当改“行”为“从”。古籍引经书有异文,实为常见。此句下文为“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此处但避与下文“从”而有意改用“行”字。这种异文产生的原因,王彦坤称之为“修辞变化”。且就在此条之下,王彦坤就举出了《汉书》中因修辞原因而改《论语》原文的例子:《汉书·翟方进传》:“兄宣,静言令色,外巧内嫉。”王氏引杨树达云:“此用《论语》‘巧言令色’之文,变‘巧’为‘静’,以避下文‘巧’字耳。”此例与此句颇为相似,疑作“行”,乃是有意为之。且《论语》各个版本此句都作“从”,故作“行”不当是承某一版本而来,应是有意作“行”。
  4、页1597《杨终传》:比年久旱,灾疫未息。
  《治要》“灾”作“牛”
  按:局本出注为“災或作牛”。“灾”和“疫”,在汉代以前并不成词。 “灾”在上古大多表示“灾害、灾祸”,意义较为抽象,如“大灾”、“天烖”;而“疫”特指 “瘟疫”,意义具体。《公羊传·庄工二十年》:“夏,齐大灾。大灾者何?大瘠也。大瘠者何??也。”何休注曰:“?者,民疾疫也。”《周礼·大祝》:“国有大故、天烖,弥祀社稷,祷祠。”郑玄注“天烖”曰:“疫疠水旱也。”《后汉纪·孝安皇帝纪》:“安帝初,天灾疫,百姓饥馑,死者相望”,看似“灾疫”成词,但观后文,可知“灾”导致“百姓饥馑”,“疫”导致“死者相望”,“灾”与“疫”不是一词。西汉焦延寿《易林》[1]中有“鸿雁翩翩,始怨劳苦。灾疫病民,鳏寡忧愁”(《易林·师之第七》)一诗中的“灾疫”也是如此。魏晋之后,“灾疫”作为一词才流行起来,且“灾疫”一般只表“瘟疫”之意,如《三国志·栈潜传》卷二十五:“灾疫流行,民物大溃”;《随书·北狄传》:“又多灾疫,死者极众”。“牛疫”一词《后汉书》习见,义为“牛瘟病”,是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上古用牛耕田,若牛有“牛疫”,对农民的影响很大,可能会导致荒年,如“是岁牛疫”(《肃宗孝章帝纪》);“自牛疫以来,谷食连少”(《肃宗孝章帝纪》);“又以郡国牛疫,通使区种增耕”(《刘般传》);“又郡国以牛疫水旱,垦田多减”(《刘般传》)。以此观之,此处当作“牛”而不当为“灾”。
  注释:
  [1]关于《易林》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学术界尚无定论,今采取的是主流的意见,即为西汉焦延寿所作。请参考福建师范大学马新钦的博士论文《<焦氏易林>作者版本考》.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晔 撰 《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东汉]刘珍 等撰 吴树平 校注《东观汉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唐]吕延济 等撰 《六臣注文选》[M]. 四部丛刊集部影印宋本.
  [4][梁]萧统 编 [唐]李善 注 《昭明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唐]欧阳询 等编纂 《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北宋]李昉 等编纂 《太平御览》[M].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7][清]王聘珍 注 《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清]阮元 校刻 《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汉]班固 撰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晋]袁宏 撰 《后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王彦坤 《古籍异文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3][汉]焦延寿 《易林》[M].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
  [14][晋]陈寿 撰 《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1.
  [15][唐]魏征 等撰 《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其他文献
摘 要:铁凝的《大浴女》以女性的自我成长为基点,通过叙述主人公尹小跳三次的从“欲望”到“洗浴”的灵魂转变和一次次的对心灵的叩问与反思,经历了从“道德欲”到“利益欲”再到“情欲”的三重洗礼,最终完成了艰辛挣扎而又痛苦的升华,获得了灵魂救赎的过程的陈述,揭示了女性只有将救赎的箭靶投向自我的心灵世界,克服和适当压制自身奔突的欲望,进行一次次灵魂的洗浴之后,心灵的救赎才会成为可能,女性才会获得成长。本文试
作者简介:陈青(1993-),女,汉,福建省南平市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2  语法化是历史语言学领域一直关心的问题,虽然关于语法化的定义也尚未“拍板定案”。不过当前学界比较认同的应该是Hopper
摘 要:柳永是我国宋代时期的著名词人,一生当中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羁旅词,对我国诗词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羁旅词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从意象表达、人物形象、结构布局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对柳永羁旅词的艺术手法进行了鉴赏,通过鉴赏,将词人的羁旅愁情进行展现,进而增强读者对词人以及羁旅词的了解,促进我国古代诗词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柳永;羁旅词;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 [
摘 要:在欧洲戏剧界享誉盛名的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一生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德语戏剧名著,其中《老妇还乡》的问世直接奠定了其在戏剧界的泰斗地位。该剧在借鉴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利用大篇幅夸张,荒诞的戏剧表现形势呈现出作者对“悲喜剧”戏剧效果的灵活运用。为什么作者要在同一个戏剧中运用如此强烈的悲剧与喜剧色彩对比,本文将以《老妇还乡》为例解析迪伦马特借此想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关键词:迪伦马特;《老
摘 要:韩愈先生的《进学解》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恒兀兀以穷年”一句中“兀兀”一词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被解释为“劳累的样子,”笔者认为不妥,应解释为“勤奋刻苦的样子”。  关键词:兀兀;进学解;新释;勤勉  作者简介:易媛(1994-),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辞典学、词汇学。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作者简介:余弦(1993-),男,汉族,重庆市万州区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法律硕士(在读),为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第十三届成员之一,曾远赴国家级贫困县支教一年。  我们认为,青春的梦,应趁着最美的光景在最好的年华里绽放。  2015年的夏天,怀着对大山的期待,我们一群年轻的支教伙伴从西南政法大学来到祖国西部陌生的贫困县——巫溪县。后经分配,我和另一位伙伴去往百步村尖山中学校任教。  初到这
摘 要: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中领导者通过对平等话语权的控制,肆意剥夺和恶意扭曲他人话语,从而控制大众的思想,并成为真正拥有发言权和能发号施令的独裁者。话语权利不平衡和恶性转化则是最显著的两个表现。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庄;极权主义;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2  一、简介  乔治.奥威尔是二十世
摘 要:《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小说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冲破封建礼教结合在一起,最后却以悲剧收尾的故事。尽管小说诞生将近百年,但其中蕴含的爱情观,仍对现代青年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并不是人生全部的要义”“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伤逝;情观;当代青年;意义  作者简介:徐夏丽
摘 要:《木鱼歌》是美国作家林露德以华人果树专家吕金功的故事为主线,从旁观者的角度结合历史和小说虚构,讲述其在美国艰苦奋斗的故事。这本书中,小说主人公吕金功从未以叙述者的身份开口说过一句话,在自己的故事里始终保持沉默,暗示了他在文化创伤之下“失语”的境况。本文从创伤理论批评出发,讨论吕金功早期受到的文化创伤和心理创伤,揭示吕金功在創伤下“失语”的原因,并简单讨论其进退两难的文化困境。  关键词:失
摘 要:宗教色彩是《格萨尔王传》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为伟大的格萨尔王提供了灵魂、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新鲜活泼的生命气息。尤其是藏传佛教,对于《格萨尔王传》的逐步完善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格萨尔王传》可以看作是佛教以文学形式对外进行的一种传播与扩散,以格萨尔王为执行者与领导者,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格萨尔王传》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就像蒙古族人民所传颂的《蒙古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