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动态生成”,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产生火花的一个瞬间,它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因此“动态生成”是使课堂异彩纷呈的重要方面。营造效果良好的动态生成课堂,需要教师对教材有足够的熟悉度,能够灵活地运用各个教学技能,能有效地调控教学。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要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转变传统观念,在课堂上敏锐地捕捉有价值的教学闪光点,教师根据其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营造一种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探究氯气的特性——氯气能与水反应吗”的学习中,我采用了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分小组自主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让学生自主填写活动的目的,有目的性地进行活动,使目标更明确。接着,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用品。教师提供供参考的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砂纸;试剂:氯水、镁条、石蕊溶液、红纸条硝酸银溶液。在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写出自己的预测与假设,然后展示出自己的设计实验方案,最后记录实验内容,并进行交流与讨论。“你的预测与假设、设计的实验方案以及探究的结果与预测和假设是否符合?”“氯气可以使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会找到自我的学习方式,开阔自己的思维。
二、营造民主氛围是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土壤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自主性,不能发现问题,动态生成就无法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愉快、互尊互重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如在讲述第一课“走进化学科学”时,我就利用情境设置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如展示溶洞景观图片,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溶洞的形态会发生变化?”然后师生一起讨论:1.有人进入溶洞搞破坏?2.溶洞里有鬼怪出没?3.溶洞里有使溶洞变化的物质……有趣的设想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中,看到化学学习的趣味性与知识性,以及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相关性。在课堂的结尾,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找寻化学在生活中的足迹,这样的课堂紧贴实际,又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也就是动态生成的要点。
三、实践教学方式是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园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且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的实验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利用化学实验制作动态生成课堂,能够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在“钠”的学习中,我采用实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揭示物质的性质。在实验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其次,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在这种直观的观察中,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化学的变化,加深对学习的印象。
四、善于捕捉契机是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关键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里面有着不同思想与性格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爱好不同,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闪现出很多不同的想法、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用心教学,抓住学生的不同点,以学生问与答为基础,实施动态生成课堂。如在学习“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这一课时,教师讲完基本操作后,提出了以下问题:“怎样除去Na2SO4? 怎样保证Na2SO4已经除尽?”“怎样除去MgCl2? 怎样保证完全除去MgCl2?”,教师给予学生方法提示,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提出设计方案,然后多媒体展示教师的设计方案:提纯含有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食盐;将粗盐溶解于适量的水中,过滤除去泥沙;向所得滤液中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再加入稍过量的NaOH;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除去沉淀物;在滤液中滴加适量稀盐酸至溶液显中性;蒸发、结晶,得到精制的氯化钠。让学生比较自己的方案,这样学生就能发现自我方案的缺点和优点,使优点得到发扬,使缺点得以改正。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过程,教师要运用自身扎实的教学技能,对教材深入地理解才能抓住生成的契机,使教学效果更好。
(责任编辑黄春香)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要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转变传统观念,在课堂上敏锐地捕捉有价值的教学闪光点,教师根据其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营造一种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探究氯气的特性——氯气能与水反应吗”的学习中,我采用了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分小组自主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让学生自主填写活动的目的,有目的性地进行活动,使目标更明确。接着,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用品。教师提供供参考的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砂纸;试剂:氯水、镁条、石蕊溶液、红纸条硝酸银溶液。在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写出自己的预测与假设,然后展示出自己的设计实验方案,最后记录实验内容,并进行交流与讨论。“你的预测与假设、设计的实验方案以及探究的结果与预测和假设是否符合?”“氯气可以使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会找到自我的学习方式,开阔自己的思维。
二、营造民主氛围是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土壤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自主性,不能发现问题,动态生成就无法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愉快、互尊互重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如在讲述第一课“走进化学科学”时,我就利用情境设置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如展示溶洞景观图片,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溶洞的形态会发生变化?”然后师生一起讨论:1.有人进入溶洞搞破坏?2.溶洞里有鬼怪出没?3.溶洞里有使溶洞变化的物质……有趣的设想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中,看到化学学习的趣味性与知识性,以及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相关性。在课堂的结尾,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找寻化学在生活中的足迹,这样的课堂紧贴实际,又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也就是动态生成的要点。
三、实践教学方式是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园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且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的实验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利用化学实验制作动态生成课堂,能够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在“钠”的学习中,我采用实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揭示物质的性质。在实验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其次,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在这种直观的观察中,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化学的变化,加深对学习的印象。
四、善于捕捉契机是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关键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里面有着不同思想与性格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爱好不同,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闪现出很多不同的想法、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用心教学,抓住学生的不同点,以学生问与答为基础,实施动态生成课堂。如在学习“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这一课时,教师讲完基本操作后,提出了以下问题:“怎样除去Na2SO4? 怎样保证Na2SO4已经除尽?”“怎样除去MgCl2? 怎样保证完全除去MgCl2?”,教师给予学生方法提示,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提出设计方案,然后多媒体展示教师的设计方案:提纯含有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食盐;将粗盐溶解于适量的水中,过滤除去泥沙;向所得滤液中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再加入稍过量的NaOH;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除去沉淀物;在滤液中滴加适量稀盐酸至溶液显中性;蒸发、结晶,得到精制的氯化钠。让学生比较自己的方案,这样学生就能发现自我方案的缺点和优点,使优点得到发扬,使缺点得以改正。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过程,教师要运用自身扎实的教学技能,对教材深入地理解才能抓住生成的契机,使教学效果更好。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