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热挤压制备高强韧细晶Mg−1Mn−0.5Al−0.5Ca−0.5Zn合金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chen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常规热挤压方法制备Mg?1Mn?0.5Al?0.5Ca?0.5Zn合金,挤压温度为673 K,挤压比为25:1,并进行473 K时效处理.采用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和透射电镜表征合金的显微组织,测试试样的温室拉伸性能.结果表明,经473 K、1 h峰值时效后,试样出现细小等轴晶,平均晶粒尺寸为1.7μm,Al?Ca颗粒面积分数明显增多.热挤压后仍能观察到位错和位错.峰值时效态样品表现出高强度和良好塑性,其抗拉强度为320 MPa,屈服强度为314 MPa,伸长率为19%.“,”Mg?1Mn?0.5Al?0.5Ca?0.5Zn (wt.%) alloy was fabricated by conventional extrusion at 673 K with an extrusion ratio of 25:1, followed by aging at 473 K. The micro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tensile test. The peak-aged sample shows fine recrystallized grains with an average grain size of 1.7 μm. Area fraction of Al?Ca particles in the alloy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after peak aging. Meanwhile, both and dislocations were observed to remain in the alloy after hot extrusion. Thus, the peak-aged sample exhibits simultaneously high strength and good ductility with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ss, tensile yield stress, and tension fracture elongation of 320 MPa, 314 MPa, and 19.0%, respectively.
其他文献
为了探究目前大喷煤条件下煤粉喷入高炉后在炉内的利用情况,对鞍钢高炉除尘灰进行收集、取样和测试;同时采用岩相分析手段观察分析高炉炉尘中未燃煤粉、焦炭和矿物质灰渣的组成及微观形貌,定量计算出除尘灰中不同含碳物质的质量分数.结果 表明,整体来看,鞍钢4座3200 m3级别的大高炉喷吹煤粉在炉内的利用率要低于其余4座小高炉,说明高炉在提高煤比的同时,还需重点关注煤粉的燃尽率.通过调节各项操作参数来提高煤粉在高炉内的利用率,可节约生产成本并保证高炉的顺行稳产.
为解决热风分布不均与罩内回流的问题,以首钢京唐500 m2烧结机热风循环系统的热风循环罩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优化.对热风循环罩原结构的流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热风从水平方向进入罩内后集中在来流方向远端一侧,来流方向近端一侧出现低速回流区,罩内热风分布严重不均,进入料面热风的最大速度达到了6.36m/s,热风速度的方差达到了3.27.针对原结构缺陷,研究了进气口、导流板和整流花板的结构特征,提出了最优改进方案,即将原有方形进气口改进为扩散型进气口、原有单一垂直方向导流板改进为垂直和水
KR脱硫渣中主要成分(CaO)为转炉冶炼的优质造渣原料,通过氧化性气氛将渣中硫脱除后可将其用于转炉冶炼.但由于炉渣冷却制度不同,渣中硫的析出行为和赋存状态会发生变化,对炉渣氧化脱硫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以合成渣的形式探究冷速对KR脱硫渣中硫析出行为的影响,旨在明确KR脱硫渣中硫赋存状态及析出行为与冷却速率的关系,为后续通过氧化性气氛有效脱除KR脱硫渣中的硫提供理论参照,实现KR脱硫渣在转炉冶炼工艺的综合利用.采用热力学数据库FactSage8.1对炉渣的凝固过程进行模拟,采用SEM-EDS和XRD对玻璃管
研究不同热处理工艺对砂型铸造Al?2Li?2Cu?0.5Mg?0.2Sc?0.2Zr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三级固溶处理方案((460℃,32 h)+(520℃,24 h)+(530/540/550℃,4/12/24/32 h))和不同温度(125,175,225℃)时效处理方案用于比较.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显微组织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最佳固溶处理((460℃,32 h)+(520℃,24 h)+(530℃,12 h))可溶解大部分晶界第
通过质量损失测量、扫描电子显微术、能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化学阻抗谱等技术研究纯铝1060在南沙群岛海洋大气环境中暴露34个月后的腐蚀行为以及点蚀行为.结果表明,在纯铝表面发生严重的点蚀,并且暴露13个月后的平均腐蚀速率达到1.28 g/(m2·a).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测试结果表明主要的腐蚀产物为Al2O3、Al(OH)3和AlCl3.此外,形成的腐蚀产物层相比于自然形成的氧化膜更具有保护作用,并且保护作用先增加然后降低.最后,蚀坑的形状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估计.“,”The corrosion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术、X射线衍射、电化学测量技术以及浸泡腐蚀实验,研究添加钪的Al?6.5Si?0.45Mg铸造合金的显微组织和腐蚀行为,并且与锶变质合金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钪对合金的初生 α(Al)相和共晶硅相有明显的细化和变质效果,随着钪含量的增加,效果增强.当钪含量增加到0.58%(质量分数)时,钪对共晶硅相的变质效果几乎与锶的变质效果相当.与锶相比,钪可以改善实验合金在NaCl水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但过高的钪含量并不能进一步增强合金的耐蚀性.合金的腐蚀主要发生在合金的共晶区,且主要是共晶α
采用激光诱导燃烧合成连接方法实现Cf/Al复合材料和TC4钛合金的可靠连接.放热中间层的燃烧合成反应为连接过程提供所需能量.结合理论计算和实验,对Ni?Al?Zr中间层的化学成分进行优化设计,并对连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Zr的加入轻微降低中间层的放热性,但显著提高连接质量,是实现可靠连接的关键.Ni?Al?Zr中间层与母材反应,在TC4钛合金侧生成TiAl3反应层,在Cf/Al侧生成NiAl3和Ni2Al3反应层.Zr含量决定接头的显微组织和剪切强度.当Zr含量为5 wt.%、连接
基于原子分辨率的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系统研究预变形对Al?Mg?Si?Cu合金中析出相结构和形成机制的影响.在预变形合金中,沿位错处形成拉长和线状的析出相.在位错处形成的析出相具有以下3个特征:析出相内部呈非周期性原子排列;Cu原子偏聚发生在析出相/α(Al)的界面处;在一个析出相内部具有多种不同的取向.提出异质形核析出相的4种形成机制:被拉伸的析出相在位错上独立形成;线状析出相在位错上直接析出;不同的析出相相遇结合成线状析出相;析出相与其他相或溶质原子富集区相连接.这些
石墨烯增强镁基复合材料面临镁/石墨烯界面结合弱的难题.本文作者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评估通过引入原位生成的MgO中间层来改善Mg/石墨烯结合的可行性.计算的界面结合强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Mg(0001)/MgO(111)>MgO(111)/石墨烯>Mg(0001)/石墨烯.Mg/MgO/石墨烯界面结合的增强可以归因于在Mg/MgO和MgO/石墨烯界面上新形成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强烈相互作用取代了原来镁和石墨烯之间极弱的范德华力作用.“,”Graphene-reinforced Mg matrix composit
建立二维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研究微孔洞与高周循环载荷作用下双相钛合金微塑性变形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何必需位错(GND)倾向聚集于微孔洞周围,且导致平均GND密度升高.孔洞尖端塑性区域(TPZ)的曲率对GND密度的影响大于孔洞尺寸的影响.随着TPZ曲率和空洞尺寸的增大,初生α、次生α及β基体内的累积剪切应变增大.初生α相内柱面滑移系上的累积剪切应变主导其变形.当微孔洞间距增大时,微孔洞对累积剪切应变的影响减弱.“,”A crystal plasticity finite element (CPFE) 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