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冠》看犹太文化与美国主体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98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银冠》的解读,展示了犹太文化与美国社会主体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认为在冲突中进行融合是犹太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银冠》 犹太文化 美国主体文化 冲突 融合
  
  一、引言
  
  马拉默德被誉为是“犹太味最浓”的美国犹太作家。他的小说主要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犹太人在生活和精神上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从而诠释了犹太民族的群体特征和民族精神。马拉默德的小说大多是从主人公的执着、甘于受难揭示犹太性这个主题的,但《银冠》却是从犹太文化与以基督教为主的美国主体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的趋势这个角度阐释了犹太民族在美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所以本文把犹太性放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考察,通过对这种现象的解读,从而得出在冲突中进行融合是犹太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银冠》内容简介
  
  《银冠》是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叙述了一个信仰基督教的教员艾伯特在父亲病危时四处求医。为了救治父亲的病,艾伯特找到了犹太教士利夫希茨,试图用犹太教的信仰疗法来治愈他父亲的病。虽然艾伯特对犹太教的信仰疗法,即订做一顶银冠充满疑虑,并对是否订做银冠犹豫不决,但在教士利夫希茨的劝说下,并把银冠演示给他看以后,艾伯特决定订做银冠。随后,艾伯特认为上当受骗,便向教士索取银冠。双方发生争执,产生冲突。在艾伯特咒骂犹太教愤愤离去后不久,他的父亲就停止了呼吸。整部小说围绕着艾伯特与利夫希茨两人的偶遇—寻访—疑虑—说服—演示—索取—争执这一过程逐一展开的。在艾伯特病急乱投医的过程中,利夫希茨和他之间的冲突—妥协—冲突的过程显示了犹太文化与美国的主体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迹象。
  
  三、犹太文化与美国主体文化的冲突
  
  历史上的犹太民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只能流散于其他的民族和国家。在犹太人流散
  于各个民族与国家时,必然会发生犹太文化与居住地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基督教统治的欧洲各宗主国先后出现了排犹主义,而二战时希特勒残杀了600万的犹太移民,使排犹达到了顶峰。尽管处在排犹的社会中被强大的异质文化所包围,并面临着被“改宗”的危险,但犹太文化依然在延续,而且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救力,犹太民族在尖锐的文化冲突中始终坚定地恪守着本民族的文化,堅守着自己作为犹太人的民族的自觉性和主体性。在美国,美国主体文化与犹太文化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这个基本上是由基督文化统治的社会排斥着犹太文化(虽然美国的排犹主义没有欧洲各国强烈,美国的多元化开放型的社会给犹太移民和犹太文化提供了比其他国家稍微宽松些的环境)。另一方面,犹太人又竭力维护着本民族的文化和特性。
  小说《银冠》真实地再现了美国的犹太移民所负载的犹太传统在与美国主体社会的接触中所产生的文化冲突。首先通过对弗里凯尔和教士利夫希茨,以及犹太教堂和周边环境的描述,我们对犹太人和犹太文化在美国社会的处境就会一目了然。如弗里凯尔,十五岁的年龄看上去像是三十岁,穿的布鞋破了个大口;教士利夫希茨穿的也是褴褛不堪,一副老态龙钟、落魄不堪的样子,眼皮上还有水泡;至于他们所居住的犹太教堂,更是摇摇欲坠,楼梯一片漆黑,窗帘就像是“褪了色的古代地图”,①房间里散发着臭气。整个画面就是一幅处于社会底层的犹太移民悲惨生活的写照。这样的人和环境与现代化的美国大都市格格不入,从而使两种文化的冲突变得异常明显。
  其次,作为第一代的美国犹太移民,生活在异质文化的强大包围中,所以生活中难免会与其他民族产生接触,在一定情况下还面临着被迫放弃自己的某些民族特性的危险,但教士利夫希茨作为一名神职人员依然顽强地恪守着犹太传统和文化,在内心深处始终坚守着犹太文化的精髓。所以在散发的卡片上,他仍然用希伯来语;在睡觉时也把犹太的经书放在身边;当遇到外来文化的侵扰和迫害时,作为犹太文化的传承者,他极力保护着犹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如在不明人士突然闯进他的家中时,他奋力保护着经书,把它踢到一边,而且经书的封皮上不写一个字。又如当艾伯特后悔自己订了银冠,并在利夫希茨面前亵渎犹太教的神灵时,利夫希茨所作出的反应是哀求和恐慌,并努力维护着犹太教的神灵和尊严。在以基督教为主的美国社会,犹太民族必须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自我保护并防止本民族的文化遭到迫害。由此可见,犹太文化在美国的生存是艰难的,空间也是很狭小的。
  最后,艾伯特与教士利夫希茨和弗里凯尔的直接接触也是两种文化冲突的具体化和尖锐化表现。作为美国主体文化的代表,艾伯特对待犹太教的态度是藐视的。如在街上遇到弗里凯尔时,他的感觉是厌恶和不屑;在见到教士时,他眼中的利夫希茨就是一个邋遢,肮脏的糟老头。所以艾伯特是以一个自视为优等民族的身份俯视犹太人和犹太文化的。这种主体文化对犹太文化的不屑和压制使犹太人处于社会底层并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成为边缘人。
  虽然美国的犹太移民一直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斥并经受着“改宗”的考验,被迫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犹太身份,但这种外在的压制和迫害是割断不了犹太移民与犹太精神的内在联系的。犹太人的历史传统及其宗教思想,尤其是其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历史遭遇,使得犹太人在其精神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去保护和延续其民族文化的生命。所以犹太文化与美国的主体文化的冲突是不可消除的,至少短期内是如此。
  
  四、犹太文化与美国主体文化的融合
  
  虽然犹太民族在流散的历史中始终坚持着犹太传统和信条,但犹太文化在与居住国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与居住国文化相融合的现象。正是因为犹太民族的流离和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才出现了各国不同的犹太文化。犹太文化与居住国的文化相互碰撞,产生了错综复杂的交叉和融合现象。这与犹太教的本质也是相符的,因为犹太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它的中介融合意识”。②融合是与异质文化接触的一种方式和结果。犹太人在与异质文化的长期接触中意识到如果要维护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特性,不能固守传统,拒不往来,而是要适应、采纳和吸收异质文化中的优秀因素为我所用,因为这可以加强对犹太文化本身及犹太传统的陶冶和强化作用。所以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正是在对这种异质文化的采纳、吸收和借鉴中使犹太文化获得了新生并得以被传承。对于居住在美国的犹太移民来说,美国的犹太文化体现出一定的与主体文化的一致性,拥有着主体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这使得美国的犹太文化与主体社会的文化能更好地融合并跻身于多元化的美国文化之中。这种犹太文化与美国主体文化的融合在小说《银冠》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我们可以从弗里凯尔身上看到两种文化融合的迹象。弗里凯尔是美国犹太移民的后代,她的情感与观念已与她的父亲利夫希茨有所不同了,传统的犹太信条已不再是她精神生活中的唯一支柱了。她对美国主流社会的现代化都市生活充满了羡慕与向往。所以当她在街上遇见艾伯特时主动与他搭话,并在艾伯特与老教士谈话时偷偷地站在门口注视着他;当艾伯特决定购买教士的银冠出来时,她对他又“像一头母牛渴望公牛一样”。③再如从她的打扮来看,她的装束也已与教士利夫希茨有很大差异:穿着黄色超短裙,白色围巾搭在肩上。这些装束带有时尚的美国主流社会的特色,有悖于传统的犹太文化。弗里凯尔是一个犹太传统在美国主体文化影响和渗透下的“文化裂变”的形象。M.巴拉诺夫认为这种美国犹太移民的裂变是“没有精神根基的青年人对美国生活缺乏抵抗力”④所致。不论是何种原因导致了犹太移民后代的裂变,但结果却是唯一的,即犹太移民的后代已出现了汇入美国社会的趋势,并逐渐成为美国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2.从利夫希茨对艾伯特的态度中我们也可看出犹太文化与美国主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融合的趋势。为了寻求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来使犹太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犹太人在某种程度上故意放弃自己的民族特性并强化与居住国文化的一致性和共通性。利夫希茨就是一个典型。为了与处于异质文化中的艾伯特寻求共同点来使他相信银冠的作用并让他订做银冠,利夫希茨把上帝作为犹太文化与基督文化的支撑点,认为只要笃信上帝就行了,从而搭起了两种不同文化沟通的桥梁。在这样的前提下,两人的谈话才能继续下去,艾伯特才有可能会相信银冠能治愈他父亲的病并决定订做一个银冠。利夫希茨虽是犹太传统的代表和恪守者,但却能因势利导,灵活地融合了两种文化,拓宽了犹太文化的生存空间。
  3.艾伯特对犹太文化态度的转变也是两种文化融合的有力证据。艾伯特对犹太文化的态度经历了厌恶—怀疑—信任——后悔几个阶段。在最初遇见弗里凯尔和利夫希茨时,艾伯特是持鄙夷态度的。随着谈话的深入,艾伯特对犹太文化的态度从鄙夷转向了怀疑,并渐渐地相信了银冠具有治愈他父亲疾病的功能。虽然这种信任是短暂的,且随即被后悔所取代,但不可否认的是犹太文化——这一与艾伯特的信仰背道而驰的文化——已深深地影响了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艾伯特也成了“犹太人”,从而验证了马拉默德的“人人都是犹太人”的思想。在艾伯特的身上,美国主体文化与犹太文化融合在了一起。这显示了犹太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五、结语
  
  对于美国的犹太移民而言,犹太文化在与美国的主体文化的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两种文化冲突和融合的现象正是他们努力维护并力求发展犹太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果。犹太文化与美国主体文化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一块硬币的两个方面”。⑤在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犹太民族不断地适应和融入到了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中,这是犹太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注释:
  ①③马拉默德著.欧阳基选编.银冠.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184,199.
  ②④⑤刘洪一.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3,4,61.
  参考文献:
  [1]马拉默德著.欧阳基选编.银冠[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2]刘洪一.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沐涛,季惠群.失落的文明:犹太王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德]G.G索伦著.涂笑非译.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乔国强.当代美国犹太文學的文化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01:23-26.
其他文献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
摘 要: 普通生物学是本文作者所在学院面向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基础专业课程。为了使学生掌握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进入以后的专业课程,教师应在分析普通生物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以“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科学实践等环节进行改革探索,从而显著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普通生物学》 教学改革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讨情绪控制对心理学教师有何重要意义:1.能够提高教学效果;2.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3.能够提高教师的修养;4.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融洽关系的程度;5.能够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心理学教师 情绪控制 重要意义    情绪品质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从事某项事业的意志力,关系到事业的结果。情绪对于教学有很大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对于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技能学习等都有不同
摘 要: 为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配位化学实验教学中,本文作者采用问题发现式、启发式、开放式等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配位化合物实验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配位化合物实验是高职无机化学实验中一个常做的实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学生初步预习的基础上针对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操作;学生则在
摘 要: 教师是反思的实践者。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等有着积极作用。教师通过对教学中的“得”与“失”的反思和分析,结合学生反馈信息,以各种形式记录、总结,明确改进的方向,确定改进的措施,取长补短,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关键词: 教学后反思 意义 内容 方法    新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每个教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职业角色,各类从业者都有自己的心理压力,除了共性的心理压力外,还有本行业特定的心理压力存在。教师这一职业因其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发挥着奠基和传承作用而倍受社会的尊重和关注,社会也因此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待,教师的心理压力较之其他从业者更大一些。    一、教师心理压力的成因    (一)共性的心理压力  1.教师也是活生生的自然人,有自己的家庭、父母、兄弟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