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 要: 鲁迅与卡夫卡对于自己作品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鲁迅很注意整理和出版自己的作品,他生前的集子大部分是自己编辑,少量是经别人编辑自己校阅的。卡夫卡生前发表的作品不多,对于没有发表的大量作品,他曾在遗嘱中主张全部销毁。鲁迅的写作是功利性质的,致力于解放民族和启蒙大众,而卡夫卡的写作是非功利的。比较鲁迅与卡夫卡的写作态度,可以深入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 鲁迅 卡夫卡 写作态
其他文献
摘 要: 柳妈生活在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依然浓重的辛亥革命之后。此时帝制虽已崩溃,但社会本质并无多大变化。柳妈身份卑微,贫穷辛苦、迷信愚昧;她可怜,但也可恨;她善良,但也残忍。是她给了祥林嫂致命的精神打击,但她也是受害者。我们在痛恨她的同时,更应痛恨那个时代,更要剖析那样的社会。 关键词: 小说《祝福》 柳妈 艺术形象 鲁迅作品所刻画的妇女形象很值得深思品读。比如在小说《祝
摘 要: 英语中有一类词语是由国名构成的,如较常见的French fries,go Dutch等。这些词究竟和这些国家有没有直接关系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作者查阅了词典、维基百科等相关资料,罗列了一些由国名构成的英语习语,并找到了这些习语的来源典故,现和大家一起分享几个英语习语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 国名 习语 趣谈 词源 典故 一、由French构成的习惯 英语教师在介绍和英美饮食相关的主题
摘 要: 本研究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实际,针对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采用访谈法、调查法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知民办院校辅导员在工作待遇和工作条件、竞争机制、与领导的关系、工作制度和社会评价五个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职业压力,据此从辅导员自身努力、学校管理和考评制度、建立合理的社会期望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缓解日常工作中的职业压力。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辅导员 职业压力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曾经是
摘 要: 南宋初期的袁去华,词作颇具特色,尤其是寄慨国事的爱国词,意境雄浑开阔、音调悲愤苍凉,体现了他的个性和品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因之,袁去华在南宋初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爱国词人。 关键词: 袁去华 爱国词 艺术特色 词至南宋,出现了新局面。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①“变”是南宋词坛的逻辑起点。从南宋初期,由于金人入
摘 要: 苏轼的诗词创作扎根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可以看成是自传式的创作,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佛禅智慧融入了自己跌宕起伏的生活体悟。苏轼通过攫取佛禅智慧的内在精神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思想境界。苏轼之所以超然于生命的困境之上,主要得益于佛禅智慧的馈赠,并因此成就其为后世士人文化身份的楷模。 关键词: 苏轼 诗词 佛禅智慧 现实人生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演变上,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已经演变发展成为一套
摘 要: 《去十九号房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出发,分析主人公苏珊之死的深层原因,探求现代社会如何拯救人性异化,人们不仅要通过“爱和工作”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联系,更要通过爱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人性化,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在和谐的氛围中塑造全面健全的人,实现人与自身的统一。 关键词: 《去十九号房间》 多丽丝·莱辛 人性异化 一、引言 《去
摘 要: 从古至今,汉民族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姓名,从其所取的姓名中不仅可以看出对姓氏的崇拜,还可以看出对名字的敬仰。因为一个人的名字不仅是个人的特称,而且透过名字可以看出本人的人格品行和荣辱成功,所以人们历来都将取名字视为重要之事,同时名字传承着民族文化,印着时代烙印。本文通过对汉民族所取名字的考察洞悉文化观念。 关键词: 汉民族 取名字 文化观念 汉民族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姓名,从所取的姓名
摘 要: 人物形象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要素,在作品中一直扮演承载作者审美情志、思想感情的角色。葛亮对小说人物的塑造充分展现了他扎实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细腻的观察力。他塑造的小说形象大致可分为小人物、知识分子、局外人、动物形象四大类,体现了葛亮创作中多样的审美趋向与世界观。 关键词: 葛亮小说 形象类型 淡笔浓情 葛亮的作品兼具学院派气质与现代性精神,这大约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在南京出生、成长直至
摘 要: “心晴周记”是高校辅导员布置给学生的一项素质教育作业,具有规律性、合理化、制度化的特点,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本文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拓展思想政治新途径,开展“心晴周记”教育,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心晴周记”教育纳入辅导员日常工作体系,双向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与内涵不断提升,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效。 关键词: 周记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途径 中共中央《
摘 要: 人的主观能动性司空见惯,但其很容易蒙蔽人的客观实在。人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都与自身的生理条件、社会环境与他人存在密不可分。事物的任何选择最终都会取决于自身需要,而不会因他人的意志而改变,这也就是事物存在的客观性。人的主观选择非但不能否定选择主体客观实在,反而会因为自己的主观选择而更加说明自身的客观存在。 关键词: 人的主观选择性 “非人” 人的客观存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