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实践评析

来源 :世界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金融深化理论及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实践的分析评介,总结了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本文强调指出,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实践所经历的挫折和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选择了过于激进,超前的金融深化战略,而不应就此推论出金融深化与金融危机二者之间有某种必然的因果关系。
其他文献
99《财富》全球论坛会议已在上海降下帷幕,由这次会议产生的思维激荡却影响深远:在一个以跨国公司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之际,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调整无疑是关系各国国际竞争力消长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从中国改革开放这一背景探讨中国与跨国公司公司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透视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调整的三大趋势后认为:未来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应该奉行一种“双赢”策略,同时,中国应构建自己的全球发展观。
本文以国外学者对先导指标的研究为基础,以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 ̄1995年的拉美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危机为对象对三次危机中各危机国的先导指标进行比较,试图寻找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先导指标,以期对我国今后预防危机起到借鉴作用。
本文首先回顾了货币危机研究的历史发展,随后指出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面前,已有理论成果基于单一国家的研究思路和视角,存在着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缺陷,其弊端将会日益凸显。货币危机研究急需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有所突破,而基于全球视角的系统研究方法是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方法。本文最后部分从扩大了的系统出发,指出未来货币危机理论可能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它们是系统思想的货币危机研究体系的组成部分。
本文在对前人有关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论述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为例,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市场一体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R&D)实行国际化战略。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海外R&D分支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海外R&D支出在公司总R&D支出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海外R&D分支机构的专利日益增多。不同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国际生产周期理论;国际生产理论;技术增长理论与技术利用理论;分散与集中理论;辅助资产理论。跨国公司R&D的对外直接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农业贸易政策将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入世关税减让和其他承诺将使中国的贸易政策更加透明、更加规范。尽管WTO规则允许国家贸易体制继续存在,但也严格限制了其所提供保护的范围。入世后,中国需要对这类贸易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利益。中国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比工业品更高的贸易壁垒,因此中国钭会利用WTO成员资格,增进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准入机会。
各国中央银行为熨平汇率的波动常进行大规模的外汇干预。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市场参与者有限理性行为的存在,政府的外汇干预并不十分有效,相反还影响了国内的金融市场。灵活的汇率约定以及各国政府之间的政策协调,能弥补政府信息不完全的缺陷,使中同银行有效地干预外汇市场并稳定汇率。在当前国际汇率体制改革方案不能得到普遍认同的情况下,灵活的汇率约定与政策协调是世纪之交国际汇率体系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交织,因此汇率政策和金融脆弱性的关系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研究的焦点。对新兴市场金融脆弱性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汇率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