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加快中医药复兴之路,就要发掘中医药核心优势,打造其核心竞争力,形成强势产业品牌,加快中医药国际化交流步伐,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天然优势,使中医药产品和服务逐渐成为国际保健品市场的主要角色;依托中国中西医结合的良好载体,争取中医药在国外医院药店的合法地位,制定中医药国际宣传计划,着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根本就是创造差别使自己与众不同,就是打造核心优势。
【关键词】 中医药;核心优势;核心竞争力;品牌化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者是这些元素的组合运用,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品牌化是赋予产品和服务一种品牌所具有的能力,品牌化的根本就是创造差别使自己与众不同。
本文将从寻找差别,挖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通过品牌的手段,为中医药的优势发展寻找出路。我们分别从中医药对消费者吸引力,中药产品优势流通渠道选择,医院中医优势诊疗项目,人们信任的中医形象,以及中医药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访问,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医药崛起的特色道路。
我们对300位消费者以及60位医生发出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在92%的使用过中医药的消费者中,44%认为中医药对大的吸引力是养生调理,排在第二位的是副作用小,占到受访人群35%,其次是传统文化。而在8%不选择使用中医药的人群中,4%得人表示质量管理是其最大的担忧。而相比之下,76%的人认为西医药最大的优势在于疗效迅速,其次是市场宣传,占到受访人群的20%以上。
养生调理显然成为了中医药最为吸引消费者的地方,尤其凸显在中医药保健品系列,调养气血类产品是一火热的市场卖点,其次是慢性疾病疑难性疾病用药。副作用小是中医药的一大优势,中药多为复方制剂,从而起到了增效减毒的作用,而相对应的西药则多为单一化学成分,容易引起毒副作用;现阶段西药的耐药性已经被广泛重视,而中药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世界性难题;另外从我们排在第5位的占比17%的价格便宜选项我们可以看出价格并没成为消费者决定选择用药与否的主要标准。
中医药质量管理包含了GAP,GMP,GLP,GSP等,从中药种植,生产,管理,经营都进行了严格规范,消费者对质量管理的担忧主要来源于缺乏精确的质量标准,中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表现为生产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及设备落后,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经验,从原料到成品均缺乏有说服力的数字化管理标准等问题都造成了消费者的担忧。
同时,数字化系统管理的缺乏,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数目化管理与企业的文化重建》一书中曾提到这样一段话:“数目花管理对企业来说是文化,对社会是信用体系,对于国家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指标,如果企业不能数目化管理,企业的历史将不能积累,企业的经验教训也不能流通……”
在关于中医药优势渠道筛选的调查中,66%的人表示当身体不舒服需要治疗时首先想到的是到药店购买西药,第二选择是医院看西医并购买西药,占比54%,首选医院人群占比78%,而大家使用中成药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药店,而非医院。
在医院中医药优势项目选择倾向上,在神经科,妇科,内科,保健品项目上中医药优势明显大于西医药,成为78%人群的首选,这些科室对用药安全性要求较高。中药明显凸显出要求副作用小可长期使用的特性,而在外科,骨伤科,美容科等项目上西医药占比较高的优势,这些科室疾病则凸显了对精确性,快速性的要求。
而对中西医结合的态度,大多数消费者持了赞同意见,多数人认为中西医结合能够起到标本兼治,西医药快速控制病情,中医药缓慢治疗根本的效果,但在对中医学院中医系学生的访谈中,多数人持反对意见,并认为中西医完全处于不同理论中,无法结合。而多数西医院校学生对中西医结合也持模糊意见,表示对中医不甚了解。
西医药迄今为止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于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传教士带入中国,此后,西医药在医疗卫生行业以飞快的速度取代中医药,占到主导位置。解放初期,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规定中医药不许进医院,倡导学习西医,使中医药事业遭受严重伤害。随后中医药便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无可否认西医药解决了细菌传染性疾病,但西医药的3大法宝:激素,抗生素,维生素也有着其局限性。目前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西医药对很多疑难杂症,变异病菌已经无能为力,而中医药一直倡导的和谐共处的思想原则和多重组合成方,则相对放慢了细菌变异的速度。中西医药各有自身优势,在高等教育学生培养中应该重视两者的结合和互补,真正从源头上解决中西医和谐发展的问题。
在我们对良好中医形象的树立的探讨中,80%以上的人愿意选择“口碑好的”中医为其看病,17%的人选择了“亲切温和富有传统特质的”“有学历 证书 认证的”仅占到很小的比例。
这说明口碑传播是目前中医树立形象的最好方式,而很小比例的人选择有学历证书的中医看病也从另一层面反映了大家对中医药的不安全感,尤其对中医教育及认证的不安全感。同时反映出中医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全国医药高等院校118所,中医院校33所,入学录取线大多处于本科录取线上中下水平,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学制为5年,学生毕业后不中不西,很少理解传统中医文化精髓,难以掌握中医技术,自然无法继承和发扬这门厚重的国学瑰宝。中医本科学历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摆设。
我们还对目前中医药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80%的人认为目前市场上在所在地区获得中医药产品是比较容易的,而市场上中医药产品价格适中。相对西医日益高昂的医疗费用,中医药价格相对适中。
再接下来进行的中醫药边缘产品的调查中,62%人对中医药保健 ,饮食,药膳表示态度一般,有20%的人表示喜欢,而对中医药现代日化用品,80%以上的人表示喜欢。
为推进中医的现代化,中医诊断仪器被提出并实验性使用,我们对此进行了“您对中医诊断代替人工的态度”的调查,有95%以上的人表示反对。我们特对某些医院引进或试用的脉象诊断仪进行了了解,相关人员在肯定了其有一定疗效的同时,也阐明了机械诊断的局限性,机械诊断是在塑造“中工”的角色,其可以有效避免“下工”出现的差错,但不能代替“上工”的精准变通,中医讲“上工治未病”,机械化显然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结合我们的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中医药发展的几大优势着重体现在 传统养生调理,副作用小及传统文化方面 ,在中医药品牌化过程中我们要牢固把握这些优势,扬长避短,解决好中医药产业的生存发展问题。
1)中医药发展应该找准优势项目,重点突击,集中力量寻找突破口,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句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中医药产业再造,如果整体带动有难度,那么就“让一部分科室先牛起来”2)在非传染性疑难杂症,传染性爆发性疾病领域,如非典型性肺炎等突发事件中,积极协作,全力出击,打好榜样站,树立有力的科学形象,重拳出击,大力宣传,出一个优秀例子宣传一个,总结后宣传再推广。3)增强中医药的文化属性宣传,也即中医药产业的品牌文化建设,文化是品牌建设的最高境界,品牌文化将会最长远地影响消费者内心世界,品牌文化建设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塑造品牌的灵魂,把物质性产品上升到精神化象征,用于体现消费者价值,品味,情趣等,中医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实际最为济世的部分,有着其深远而良好的发展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医药文化魅力,强调其传统文化属性。在中成药的包装设计上凸显文化成分,如三九枇杷露,水墨画的包装元素,就为其产品增添了不少吸引力。
另外中医思想本身和中国道家自成一派,包含了很多至今仍深渊影响国人的哲学精髓,比如我们的和谐共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理论,这些都要再次凸显和宣传,中医药不仅承载着自身壮大济世为民的社会责任,更承载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4)秉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指导思想,以亲和的形象走进千家万户,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用品,日化用品等,是健康观念的传播,更是中华文化再次兴盛的有力载体。
新医改大幕启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中医药发展之路,挖掘中医药独有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品牌化建设定能有力加快中医药复兴的步伐。
【关键词】 中医药;核心优势;核心竞争力;品牌化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者是这些元素的组合运用,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品牌化是赋予产品和服务一种品牌所具有的能力,品牌化的根本就是创造差别使自己与众不同。
本文将从寻找差别,挖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通过品牌的手段,为中医药的优势发展寻找出路。我们分别从中医药对消费者吸引力,中药产品优势流通渠道选择,医院中医优势诊疗项目,人们信任的中医形象,以及中医药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访问,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医药崛起的特色道路。
我们对300位消费者以及60位医生发出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在92%的使用过中医药的消费者中,44%认为中医药对大的吸引力是养生调理,排在第二位的是副作用小,占到受访人群35%,其次是传统文化。而在8%不选择使用中医药的人群中,4%得人表示质量管理是其最大的担忧。而相比之下,76%的人认为西医药最大的优势在于疗效迅速,其次是市场宣传,占到受访人群的20%以上。
养生调理显然成为了中医药最为吸引消费者的地方,尤其凸显在中医药保健品系列,调养气血类产品是一火热的市场卖点,其次是慢性疾病疑难性疾病用药。副作用小是中医药的一大优势,中药多为复方制剂,从而起到了增效减毒的作用,而相对应的西药则多为单一化学成分,容易引起毒副作用;现阶段西药的耐药性已经被广泛重视,而中药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世界性难题;另外从我们排在第5位的占比17%的价格便宜选项我们可以看出价格并没成为消费者决定选择用药与否的主要标准。
中医药质量管理包含了GAP,GMP,GLP,GSP等,从中药种植,生产,管理,经营都进行了严格规范,消费者对质量管理的担忧主要来源于缺乏精确的质量标准,中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表现为生产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及设备落后,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经验,从原料到成品均缺乏有说服力的数字化管理标准等问题都造成了消费者的担忧。
同时,数字化系统管理的缺乏,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数目化管理与企业的文化重建》一书中曾提到这样一段话:“数目花管理对企业来说是文化,对社会是信用体系,对于国家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指标,如果企业不能数目化管理,企业的历史将不能积累,企业的经验教训也不能流通……”
在关于中医药优势渠道筛选的调查中,66%的人表示当身体不舒服需要治疗时首先想到的是到药店购买西药,第二选择是医院看西医并购买西药,占比54%,首选医院人群占比78%,而大家使用中成药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药店,而非医院。
在医院中医药优势项目选择倾向上,在神经科,妇科,内科,保健品项目上中医药优势明显大于西医药,成为78%人群的首选,这些科室对用药安全性要求较高。中药明显凸显出要求副作用小可长期使用的特性,而在外科,骨伤科,美容科等项目上西医药占比较高的优势,这些科室疾病则凸显了对精确性,快速性的要求。
而对中西医结合的态度,大多数消费者持了赞同意见,多数人认为中西医结合能够起到标本兼治,西医药快速控制病情,中医药缓慢治疗根本的效果,但在对中医学院中医系学生的访谈中,多数人持反对意见,并认为中西医完全处于不同理论中,无法结合。而多数西医院校学生对中西医结合也持模糊意见,表示对中医不甚了解。
西医药迄今为止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于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传教士带入中国,此后,西医药在医疗卫生行业以飞快的速度取代中医药,占到主导位置。解放初期,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规定中医药不许进医院,倡导学习西医,使中医药事业遭受严重伤害。随后中医药便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无可否认西医药解决了细菌传染性疾病,但西医药的3大法宝:激素,抗生素,维生素也有着其局限性。目前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西医药对很多疑难杂症,变异病菌已经无能为力,而中医药一直倡导的和谐共处的思想原则和多重组合成方,则相对放慢了细菌变异的速度。中西医药各有自身优势,在高等教育学生培养中应该重视两者的结合和互补,真正从源头上解决中西医和谐发展的问题。
在我们对良好中医形象的树立的探讨中,80%以上的人愿意选择“口碑好的”中医为其看病,17%的人选择了“亲切温和富有传统特质的”“有学历 证书 认证的”仅占到很小的比例。
这说明口碑传播是目前中医树立形象的最好方式,而很小比例的人选择有学历证书的中医看病也从另一层面反映了大家对中医药的不安全感,尤其对中医教育及认证的不安全感。同时反映出中医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全国医药高等院校118所,中医院校33所,入学录取线大多处于本科录取线上中下水平,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学制为5年,学生毕业后不中不西,很少理解传统中医文化精髓,难以掌握中医技术,自然无法继承和发扬这门厚重的国学瑰宝。中医本科学历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摆设。
我们还对目前中医药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80%的人认为目前市场上在所在地区获得中医药产品是比较容易的,而市场上中医药产品价格适中。相对西医日益高昂的医疗费用,中医药价格相对适中。
再接下来进行的中醫药边缘产品的调查中,62%人对中医药保健 ,饮食,药膳表示态度一般,有20%的人表示喜欢,而对中医药现代日化用品,80%以上的人表示喜欢。
为推进中医的现代化,中医诊断仪器被提出并实验性使用,我们对此进行了“您对中医诊断代替人工的态度”的调查,有95%以上的人表示反对。我们特对某些医院引进或试用的脉象诊断仪进行了了解,相关人员在肯定了其有一定疗效的同时,也阐明了机械诊断的局限性,机械诊断是在塑造“中工”的角色,其可以有效避免“下工”出现的差错,但不能代替“上工”的精准变通,中医讲“上工治未病”,机械化显然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结合我们的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中医药发展的几大优势着重体现在 传统养生调理,副作用小及传统文化方面 ,在中医药品牌化过程中我们要牢固把握这些优势,扬长避短,解决好中医药产业的生存发展问题。
1)中医药发展应该找准优势项目,重点突击,集中力量寻找突破口,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句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中医药产业再造,如果整体带动有难度,那么就“让一部分科室先牛起来”2)在非传染性疑难杂症,传染性爆发性疾病领域,如非典型性肺炎等突发事件中,积极协作,全力出击,打好榜样站,树立有力的科学形象,重拳出击,大力宣传,出一个优秀例子宣传一个,总结后宣传再推广。3)增强中医药的文化属性宣传,也即中医药产业的品牌文化建设,文化是品牌建设的最高境界,品牌文化将会最长远地影响消费者内心世界,品牌文化建设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塑造品牌的灵魂,把物质性产品上升到精神化象征,用于体现消费者价值,品味,情趣等,中医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实际最为济世的部分,有着其深远而良好的发展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医药文化魅力,强调其传统文化属性。在中成药的包装设计上凸显文化成分,如三九枇杷露,水墨画的包装元素,就为其产品增添了不少吸引力。
另外中医思想本身和中国道家自成一派,包含了很多至今仍深渊影响国人的哲学精髓,比如我们的和谐共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理论,这些都要再次凸显和宣传,中医药不仅承载着自身壮大济世为民的社会责任,更承载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4)秉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指导思想,以亲和的形象走进千家万户,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用品,日化用品等,是健康观念的传播,更是中华文化再次兴盛的有力载体。
新医改大幕启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中医药发展之路,挖掘中医药独有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品牌化建设定能有力加快中医药复兴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