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成为了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培养人才的核心。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张扬主旋律,提升文化品味,探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发潜能,促进发展”,是广州市铁一中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理念和追求。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一个重要内涵,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的实践和体现。铁一中学经过不懈努力,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动”“静”相和的校园文化,“动”“静”相和指的是校园环境与教育活动的和谐统一:于幽雅校园环境中蕴蓄人文精神,营造育人氛围,创建活动平台;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综合素养,开发环境的育人潜能,展现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一、精心营造“静”的校园环境,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静态的环境建设上,学校坚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精心打造与合理布局并重。
1. 不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大力加强校园基础建设,为打造幽雅的精致型校园,搞好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奠定基础。
近三年来,在广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000余万元,尽力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极大限度地开发校园基础建设,使学校的环境更适合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加强了校容校貌、功能室实验室、教学多媒体以及其它基础建设建设。
2. 根据现有的校园建筑布局,学校致力于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打造了以传承文化为中心的系列“精品文化景点”,发挥“静态”校园环境的文化熏陶作用。如:以“修身明礼,文化育人”为主题的校道文化景点;以“尚德崇信,兴业负责”为主题的励志文化景点;以“厚积薄发,探索世界”为主题的园林式景点;以“思接千载,放眼未来”为主题的校园雕塑景点;以学校传统为主题的“铁一中学”校名镌刻景点。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园林壁画景点引导师生去探索自然、探究知识,一处处雕塑景点有如一颗颗明珠闪耀着和谐奋进的光芒。
3.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坚持“开发学校的办学潜能,促进内涵发展”的理念,打破常规模式,变封闭式地理园、生物园为开放式地理园、生物园,在设计上,将学科特点与人文性、知识性融为一体。如开放式地理园在供休憩的石台上增设了“中国地形图模型”,石台周围环绕12个石凳,石凳上分别镌刻十二天干(生肖),在师生闲话谈笑之时增添了探索的乐趣;在园林之间修建了各地特色民居微缩景观模型,使师生在欣赏园林风光时不知不觉地汲取了人文地理知识;地理园中还有各种地质模型,二十四小时开放,方便师生随时进行学习、探究和实践。开放式生物园更是与校园绿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建成杜鹃园、蕨类园、阴生植物园、桃李园、药园等,散建于校园各个角落。学校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在大家熟知的领域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在优美的环境熏陶中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
二、大力加强“动”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 传承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培养创新人才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加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
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了“管理高效益、师资高水平、教育高质量、学生高素质”的现代化发展型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打造品学兼优、才艺兼备的现代发展型人才”的育人目标。
总结办学经验,形成办学理念: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校要抵御冲击,不断发展,破浪前行,必须依靠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导引,这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与命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开发潜能,促进发展”的办学理念。
加强舆论建设,形成优良校风:学校十分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努力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五十多年铁路企业办学的历程,使学校在企业“严格进取、高效优质”的“火车头文化”和校训“勤奋、文明、健美、创新”的熏陶下,形成了严谨崇实、协作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精神,形成“文明、守礼、和谐、向上”的校风,“严谨、奉献、高效、优质”的教风和“立志、勤奋、求实、探究”的学风。
2. 优化课程,扎实推进课改,为培养创新人才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按照国家和省市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稳妥、扎实”与“创新、灵活”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核心课程与校本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互依托,开放、多元、选择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并制订了分级目标实施计划,保证了新课改的扎实推进。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掘课程资源,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成立了专项课题组,有计划、有步骤地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已进行了五年研究并进入结题阶段,形成人文、综合、艺术、活动、校园文化五大系列,集结并出版了《载着理想飞翔》《走进铁一感悟文化》两本校本教材。
3. 聚焦课堂,开展教学模式探索,为培养创新人才探索多种教育形式和方法。
学校把课改的着力点放在课堂,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做到“三个结合”“四个精心”。进行了“五步教学课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自主探索课型”和“灵活整合,同题异教”的单元教学课型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经过几年努力,学校在有效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方面已取得了突出成效,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杜莉等一批教师的观摩课分别获得全国、省、市新课程优秀课评比一等奖,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4. 延伸课外,坚持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系列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为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途径。
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开展激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活动。目前,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已由最初的56个发展到现在的117个,覆盖了高中阶段各学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批课题和项目在省市获奖。
以校内外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系列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情韵风扬”百人诗歌联诵在2006年广铁一中首届文化节开幕式上表演,获得广州市各大新闻媒体关注与社会赞誉。
(作者单位:广州市铁一中学)
一、精心营造“静”的校园环境,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静态的环境建设上,学校坚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精心打造与合理布局并重。
1. 不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大力加强校园基础建设,为打造幽雅的精致型校园,搞好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奠定基础。
近三年来,在广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000余万元,尽力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极大限度地开发校园基础建设,使学校的环境更适合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加强了校容校貌、功能室实验室、教学多媒体以及其它基础建设建设。
2. 根据现有的校园建筑布局,学校致力于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打造了以传承文化为中心的系列“精品文化景点”,发挥“静态”校园环境的文化熏陶作用。如:以“修身明礼,文化育人”为主题的校道文化景点;以“尚德崇信,兴业负责”为主题的励志文化景点;以“厚积薄发,探索世界”为主题的园林式景点;以“思接千载,放眼未来”为主题的校园雕塑景点;以学校传统为主题的“铁一中学”校名镌刻景点。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园林壁画景点引导师生去探索自然、探究知识,一处处雕塑景点有如一颗颗明珠闪耀着和谐奋进的光芒。
3.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坚持“开发学校的办学潜能,促进内涵发展”的理念,打破常规模式,变封闭式地理园、生物园为开放式地理园、生物园,在设计上,将学科特点与人文性、知识性融为一体。如开放式地理园在供休憩的石台上增设了“中国地形图模型”,石台周围环绕12个石凳,石凳上分别镌刻十二天干(生肖),在师生闲话谈笑之时增添了探索的乐趣;在园林之间修建了各地特色民居微缩景观模型,使师生在欣赏园林风光时不知不觉地汲取了人文地理知识;地理园中还有各种地质模型,二十四小时开放,方便师生随时进行学习、探究和实践。开放式生物园更是与校园绿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建成杜鹃园、蕨类园、阴生植物园、桃李园、药园等,散建于校园各个角落。学校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在大家熟知的领域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在优美的环境熏陶中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
二、大力加强“动”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 传承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培养创新人才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加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
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了“管理高效益、师资高水平、教育高质量、学生高素质”的现代化发展型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打造品学兼优、才艺兼备的现代发展型人才”的育人目标。
总结办学经验,形成办学理念: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校要抵御冲击,不断发展,破浪前行,必须依靠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导引,这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与命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开发潜能,促进发展”的办学理念。
加强舆论建设,形成优良校风:学校十分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努力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五十多年铁路企业办学的历程,使学校在企业“严格进取、高效优质”的“火车头文化”和校训“勤奋、文明、健美、创新”的熏陶下,形成了严谨崇实、协作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精神,形成“文明、守礼、和谐、向上”的校风,“严谨、奉献、高效、优质”的教风和“立志、勤奋、求实、探究”的学风。
2. 优化课程,扎实推进课改,为培养创新人才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按照国家和省市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稳妥、扎实”与“创新、灵活”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核心课程与校本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互依托,开放、多元、选择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并制订了分级目标实施计划,保证了新课改的扎实推进。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掘课程资源,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成立了专项课题组,有计划、有步骤地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已进行了五年研究并进入结题阶段,形成人文、综合、艺术、活动、校园文化五大系列,集结并出版了《载着理想飞翔》《走进铁一感悟文化》两本校本教材。
3. 聚焦课堂,开展教学模式探索,为培养创新人才探索多种教育形式和方法。
学校把课改的着力点放在课堂,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做到“三个结合”“四个精心”。进行了“五步教学课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自主探索课型”和“灵活整合,同题异教”的单元教学课型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经过几年努力,学校在有效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方面已取得了突出成效,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杜莉等一批教师的观摩课分别获得全国、省、市新课程优秀课评比一等奖,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4. 延伸课外,坚持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系列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为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途径。
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开展激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活动。目前,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已由最初的56个发展到现在的117个,覆盖了高中阶段各学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批课题和项目在省市获奖。
以校内外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系列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情韵风扬”百人诗歌联诵在2006年广铁一中首届文化节开幕式上表演,获得广州市各大新闻媒体关注与社会赞誉。
(作者单位:广州市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