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4-000-02
摘 要 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体育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试从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体育行为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素养 培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要格外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发展。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体育素养的概念是什么,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并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体育素养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所谓体育素养,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而形成的体育修养,是一种体育能力与涵养,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素养的内容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体育行为六个方面。
(一)体育知识是指通过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从中能够真正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深刻理解体育涵义及其功能,明白健身的生理机制及原理,获得健身、卫生保健、身心养护等多方面的知识,懂得竞技运动的竞赛规则、裁判法及其欣赏能力等。体育知识方面的素养包括掌握体育基础知识、一般的体育保健知识、常见的身体锻炼知识、常见运动项目知识及体质健康评价知识等。体育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体育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培养积极的体育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二)体育意识包括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并能通过多种体育活动,确立适合自身锻炼的项目,形成坚持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意识方面的素养包括科学认识和充分体验体育存在状况、体育价值、体育与自己的关系等。影响体育意识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体育价值判断;另一个是体育情感体验。体育意识影响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在体育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体育技能是指专项运动技术与各种体育活动能力。它包括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学生应在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两种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锻炼能力;掌握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简单的锻炼计划与运动处方;选择适合自身安全的体育项目进行体育活动,有利用体育方法调控心理状态的能力。
(四)体育个性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独特的体育行为、思想等精神面貌的体现。如:兴趣、需要、性格等。具有个体特点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品德和体育技能是体育个性的重要体现。
(五)体育品德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在个体体育行为中的反映。通过体育行为表现出来的体育品德也是体育个性的重要方面。体育品德方面的素养不但包括主张公平竞争、诚实、公正、平等、尊重对方和裁判,还包括勇敢、积极进取、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等。
(六)体育行为是一个人的体育生活和体育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体育素养在行为中的直接反映。体育行为方面的素养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消费、运动时间与空间利用、体育绩效等。体育行为是体育意识的重要源泉,科学合理的体育行为可以促进大学生体质水平的提高,体育技能、体育品德的培养与发展也必须依赖体育行为,此外,体育行为还是表现体育个性的重要方面。
二、大学生体育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体育意识差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失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的体育素养也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无需进行体育锻炼,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相关文化专业知识,他们认为以自己目前的体质状况,完全能够应付体育课的学习和测验;也有部分学生由于社交活动多,功课繁重,抽不出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从健康意识与锻炼习惯的角度看,其中大部分学生缺乏身体锻炼的自觉性,个人参与体育锻炼兴趣不大。
(二)参与组织和推广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
在校园里参与组织体育竞赛或活动,有一定的工作流程,需要拟定组织体育竞赛活动的计划书、经费预算、工作人员培训等,工作量很大,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但是很多学生认为组织体育竞赛或活动是体育老师的事情,因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未能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内容的丰富多彩,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电影、购物中,有些学生在电脑面前一坐就是一整天,连饭也不吃,课都不去上,参与体育锻炼更加难以坚持,更难形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对体育运动欣赏水平不高
体育是一门技术较强、项目较多的学科,学生平时对体育不重视,了解少,自然欣赏体育运动的水平就不会高。
三、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素养摆在大学体育工作的核心位置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与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是积极、良性及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它们是人们获得健康不可或缺的途径。而要科学有效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参与者的体育素养是决定性因素。人们具备良好的体育素养,就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与体育文化活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格,形成乐观开朗性格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营造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健康愉快地学习、生活与工作。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之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大学体育既要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水平,也要培养他们进入社会后发展健康的能力,高校要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作为大学体育的核心工作来抓,以奠定学生扎实的终身体育基础。 (二)要注重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多少是决定其体育素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体育理论知识是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大学生应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一般的体育保健知识、体质健康评价知识、常见的身体锻炼知识与单项运动项目知识等。《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学校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严格来讲,每学期4学时是不能满足大学生掌握应有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要求的,应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比重。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仍然存在重运动技能传授、轻体育理论知识教授的现象。建议把体育理论课教学纳入体育教师的考核中去。同时要丰富体育理论教学的组织形式,把教师面授与学生网上自学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运动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展理论教学的时空,提高学习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缓解课时不足的问题。
(三)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
体育教育是通过体育教师来完成,教师的仪表人格、学识水平以及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品质,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在专业上要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次,体育教师端正的仪表和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美好的气质、优美的示范动作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的要领。再次,体育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让课堂氛围更幽默更活欲,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完善大学体育学习评价体系
大学体育学习评价指导思想与理念,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理念与终身体育观,以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与终身体育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价值,掌握必备体育知识与技能,形成稳定的体育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把学生的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结合起来,注重发挥学习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大学体育学习评价内容,要以《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的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为评价内容,把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与体育习惯纳入评价范围,把面向全体学生的一般性内容与根据个人实际需要而定的个性内容结合起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五)培养、提高学生体育欣赏能力
在课余时间,通过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协会等组织,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项目的学习或比赛录像,邀请专业教师进行现场讲解及指导,让学生接受体育的熏陶,感受比赛的氛围,培养体育的激情及欣赏能力,让学生认识如何做一名具有高素质的、文明的体育观众。
★基金项目:此文章是四川音乐学院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Y2015049。
参考文献:
[1] 李映红.在高校中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0(10).
[2] 万国华,等.论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4).
[3] 姜晓玲.略谈加强大学生体育素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
[4] 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
[5] 吴文峰,等.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1).
[6] 余文斌.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途径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7] 袁玫.阳光体育背景下师范专业大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及其培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摘 要 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体育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试从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体育行为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素养 培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要格外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发展。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体育素养的概念是什么,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并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体育素养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所谓体育素养,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而形成的体育修养,是一种体育能力与涵养,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素养的内容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体育行为六个方面。
(一)体育知识是指通过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从中能够真正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深刻理解体育涵义及其功能,明白健身的生理机制及原理,获得健身、卫生保健、身心养护等多方面的知识,懂得竞技运动的竞赛规则、裁判法及其欣赏能力等。体育知识方面的素养包括掌握体育基础知识、一般的体育保健知识、常见的身体锻炼知识、常见运动项目知识及体质健康评价知识等。体育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体育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培养积极的体育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二)体育意识包括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并能通过多种体育活动,确立适合自身锻炼的项目,形成坚持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意识方面的素养包括科学认识和充分体验体育存在状况、体育价值、体育与自己的关系等。影响体育意识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体育价值判断;另一个是体育情感体验。体育意识影响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在体育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体育技能是指专项运动技术与各种体育活动能力。它包括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学生应在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两种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锻炼能力;掌握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简单的锻炼计划与运动处方;选择适合自身安全的体育项目进行体育活动,有利用体育方法调控心理状态的能力。
(四)体育个性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独特的体育行为、思想等精神面貌的体现。如:兴趣、需要、性格等。具有个体特点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品德和体育技能是体育个性的重要体现。
(五)体育品德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在个体体育行为中的反映。通过体育行为表现出来的体育品德也是体育个性的重要方面。体育品德方面的素养不但包括主张公平竞争、诚实、公正、平等、尊重对方和裁判,还包括勇敢、积极进取、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等。
(六)体育行为是一个人的体育生活和体育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体育素养在行为中的直接反映。体育行为方面的素养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消费、运动时间与空间利用、体育绩效等。体育行为是体育意识的重要源泉,科学合理的体育行为可以促进大学生体质水平的提高,体育技能、体育品德的培养与发展也必须依赖体育行为,此外,体育行为还是表现体育个性的重要方面。
二、大学生体育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体育意识差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失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的体育素养也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无需进行体育锻炼,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相关文化专业知识,他们认为以自己目前的体质状况,完全能够应付体育课的学习和测验;也有部分学生由于社交活动多,功课繁重,抽不出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从健康意识与锻炼习惯的角度看,其中大部分学生缺乏身体锻炼的自觉性,个人参与体育锻炼兴趣不大。
(二)参与组织和推广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
在校园里参与组织体育竞赛或活动,有一定的工作流程,需要拟定组织体育竞赛活动的计划书、经费预算、工作人员培训等,工作量很大,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但是很多学生认为组织体育竞赛或活动是体育老师的事情,因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未能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内容的丰富多彩,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电影、购物中,有些学生在电脑面前一坐就是一整天,连饭也不吃,课都不去上,参与体育锻炼更加难以坚持,更难形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对体育运动欣赏水平不高
体育是一门技术较强、项目较多的学科,学生平时对体育不重视,了解少,自然欣赏体育运动的水平就不会高。
三、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素养摆在大学体育工作的核心位置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与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是积极、良性及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它们是人们获得健康不可或缺的途径。而要科学有效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参与者的体育素养是决定性因素。人们具备良好的体育素养,就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与体育文化活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格,形成乐观开朗性格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营造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健康愉快地学习、生活与工作。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之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大学体育既要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水平,也要培养他们进入社会后发展健康的能力,高校要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作为大学体育的核心工作来抓,以奠定学生扎实的终身体育基础。 (二)要注重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多少是决定其体育素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体育理论知识是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大学生应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一般的体育保健知识、体质健康评价知识、常见的身体锻炼知识与单项运动项目知识等。《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学校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严格来讲,每学期4学时是不能满足大学生掌握应有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要求的,应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比重。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仍然存在重运动技能传授、轻体育理论知识教授的现象。建议把体育理论课教学纳入体育教师的考核中去。同时要丰富体育理论教学的组织形式,把教师面授与学生网上自学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运动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展理论教学的时空,提高学习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缓解课时不足的问题。
(三)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
体育教育是通过体育教师来完成,教师的仪表人格、学识水平以及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品质,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在专业上要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次,体育教师端正的仪表和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美好的气质、优美的示范动作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的要领。再次,体育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让课堂氛围更幽默更活欲,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完善大学体育学习评价体系
大学体育学习评价指导思想与理念,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理念与终身体育观,以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与终身体育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价值,掌握必备体育知识与技能,形成稳定的体育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把学生的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结合起来,注重发挥学习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大学体育学习评价内容,要以《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的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为评价内容,把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与体育习惯纳入评价范围,把面向全体学生的一般性内容与根据个人实际需要而定的个性内容结合起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五)培养、提高学生体育欣赏能力
在课余时间,通过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协会等组织,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项目的学习或比赛录像,邀请专业教师进行现场讲解及指导,让学生接受体育的熏陶,感受比赛的氛围,培养体育的激情及欣赏能力,让学生认识如何做一名具有高素质的、文明的体育观众。
★基金项目:此文章是四川音乐学院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Y2015049。
参考文献:
[1] 李映红.在高校中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0(10).
[2] 万国华,等.论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4).
[3] 姜晓玲.略谈加强大学生体育素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
[4] 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
[5] 吴文峰,等.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1).
[6] 余文斌.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途径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7] 袁玫.阳光体育背景下师范专业大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及其培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