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学语文;多样化
参加工作以来,每每和学生谈及语文,总会听到诸如“语文有什么好学的”、“挺简单的啊”之类的话。在部分学生眼里,语文就是课上埋头苦记笔记,课下读读背背,既没有理科的挑战性、成就感,又没有常识科的艺术性、趣味性。长期以来,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模式让语文变成了一个只注重训练学生识记、分析、运用语言的学科,而忽视了它也应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课程。原本充满灵性和浓郁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机械、沉闷、程序化的课堂。教学本身成为了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为了转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下面,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可分为字词句等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语言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是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第一步,也为后面内容的理解,情感的解读打下了基础。文学常识则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等方面,它的学习不但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学生扩充知识,拓展视野,提高文学修养的必要储备。
根据语言基础知识的特点,设计了“火眼金睛”,“真伪难辨”形式,对易写错读错的字词进行比较学习,强化学习。“你演我答”,“词语串烧”环节则对词义,语言运用进行综合性的学习。
文学常识的学习采用了评书,“百家讲坛”等形式介绍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时代环境。如学习八年级“爱国情怀”主题单元时,涉及到了南宋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文天祥、辛弃疾,学生就结合南宋的历史和三位诗人的身世经历了一期名为《风雨飘摇话南宋》的“百家讲坛”,对整个单元的文学常识进行了系统化的学习。而学习《出师表》时,学生则采用了评书的形式讲述了蜀国和诸葛亮的相关故事。因为形式的新颖,不拘一格,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展示自我的热情也很高。他们课前主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小组间又合作组织材料。课上大家踊跃发言,都想把自己的成果展现出来。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做到了信息的归纳总结,交流共享,而且独立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和习惯也得到了培养。教学任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完成了。
“读书文摘卡”是一种把基础知识完全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学习形式。七年级的“走进图书馆”学习,让我们接触到了读书文摘卡,它的样式灵活多变,内容也很随意,可包括:题材、书名、作者、字词、内容摘抄、感悟等等。这一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课前综合性的预习课文,也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复习材料。
一次朱自清《春》公开课,学生课前认真地做了读书文摘卡,设计的栏目不仅包括了常规的字词、文学常识、好词佳句、阅读感悟等,更有部分有心的同学结合“春”的季节特征,画了精美的图案,课上为了展示自己充满思想和内涵的设计。孩子们热情灵动的交流知识,连平时不善表达的同学在班级氛围的感染下也悄悄地举起了手。下课前,班长更是提议全班将咱们特色的卡片送给听课的老师。枯燥乏味的基础知识不再被同学们所厌烦,反而成为了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他们将知识用自己的方式快乐的消融着,自信心的树立也在无声无息中滋长着。
二、文本教学
对文本的解读大致可分为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两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老师不仅要充当“师”的角色,还要是个良好的“朗读者”、“表演者”,只有如此,才能使文学作品的音韵美,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来。但是教師要想一个人演好这出“独角戏”是很困难的,所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把教师从这些角色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扮演这些角色,给他们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一系列诸如文章内容表演,相关影片或视频的观看,生活实际的探讨等形式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其中,多元化、创造性的去解读文章,摒弃了教师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如《七颗钻石》的学习。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水罐的五次神奇变化。课上,我请同学们选择五次变化中最能打动自己的一次,小组合作,情景再现。学生的表演欲望和才艺潜能被激发了起来,他们积极主动地理解文章内容,小组合作去设计和演绎,在此过程中,他们还发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配合动人的肢体语言。“朗读者”、“表演者”、“探究者”、“学习者”,这一系列的角色和任务都由学生亲自完成,而老师只是这节课的主持者、引导者。学生引领着课堂内容的进程,艺术性、趣味性、挑战性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邹韬奋《我的母亲》时,我给学生看了电影《暖春》;教《明天不封阳台》时给大家播放了保护动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教《枣核》时给同学们播放了歌曲《我的中国心》……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性的解读知识并把知识拓展延伸到课外,变封闭为开放,教学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也很好的实现了。
三、习作学习
传统作文教学缺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作文成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几周后作文发下来时,学生对自己作文的记忆和兴趣已消耗殆尽了。再则,作文教学也轻视情趣,忽略学生情感的激发,只是重视习作的形式,一开始就提出高要求,什么“选材典型”、“中心明确”、“结构清晰”等,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种无情境创设,又不考虑学生日常生活,情感体悟的任务式教学,使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抓耳挠腮,瞎编乱造,久而久之,就对作文逐渐没了兴趣和欲望,甚至怕写作文。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不同要求的习作,我采用了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要求是“说真话,抒真情”。习作前我让学生玩改良过的“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放下作业的包袱,敢于说,愿意说,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作文的材料慢慢的被收集起来。动手写作的时候,我也不提出空洞的、高标准的要求,只告诉学生刚才游戏中怎么说的,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只要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这次的作文就算优秀。
参加工作以来,每每和学生谈及语文,总会听到诸如“语文有什么好学的”、“挺简单的啊”之类的话。在部分学生眼里,语文就是课上埋头苦记笔记,课下读读背背,既没有理科的挑战性、成就感,又没有常识科的艺术性、趣味性。长期以来,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模式让语文变成了一个只注重训练学生识记、分析、运用语言的学科,而忽视了它也应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课程。原本充满灵性和浓郁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机械、沉闷、程序化的课堂。教学本身成为了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为了转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下面,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可分为字词句等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语言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是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第一步,也为后面内容的理解,情感的解读打下了基础。文学常识则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等方面,它的学习不但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学生扩充知识,拓展视野,提高文学修养的必要储备。
根据语言基础知识的特点,设计了“火眼金睛”,“真伪难辨”形式,对易写错读错的字词进行比较学习,强化学习。“你演我答”,“词语串烧”环节则对词义,语言运用进行综合性的学习。
文学常识的学习采用了评书,“百家讲坛”等形式介绍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时代环境。如学习八年级“爱国情怀”主题单元时,涉及到了南宋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文天祥、辛弃疾,学生就结合南宋的历史和三位诗人的身世经历了一期名为《风雨飘摇话南宋》的“百家讲坛”,对整个单元的文学常识进行了系统化的学习。而学习《出师表》时,学生则采用了评书的形式讲述了蜀国和诸葛亮的相关故事。因为形式的新颖,不拘一格,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展示自我的热情也很高。他们课前主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小组间又合作组织材料。课上大家踊跃发言,都想把自己的成果展现出来。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做到了信息的归纳总结,交流共享,而且独立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和习惯也得到了培养。教学任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完成了。
“读书文摘卡”是一种把基础知识完全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学习形式。七年级的“走进图书馆”学习,让我们接触到了读书文摘卡,它的样式灵活多变,内容也很随意,可包括:题材、书名、作者、字词、内容摘抄、感悟等等。这一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课前综合性的预习课文,也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复习材料。
一次朱自清《春》公开课,学生课前认真地做了读书文摘卡,设计的栏目不仅包括了常规的字词、文学常识、好词佳句、阅读感悟等,更有部分有心的同学结合“春”的季节特征,画了精美的图案,课上为了展示自己充满思想和内涵的设计。孩子们热情灵动的交流知识,连平时不善表达的同学在班级氛围的感染下也悄悄地举起了手。下课前,班长更是提议全班将咱们特色的卡片送给听课的老师。枯燥乏味的基础知识不再被同学们所厌烦,反而成为了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他们将知识用自己的方式快乐的消融着,自信心的树立也在无声无息中滋长着。
二、文本教学
对文本的解读大致可分为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两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老师不仅要充当“师”的角色,还要是个良好的“朗读者”、“表演者”,只有如此,才能使文学作品的音韵美,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来。但是教師要想一个人演好这出“独角戏”是很困难的,所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把教师从这些角色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扮演这些角色,给他们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一系列诸如文章内容表演,相关影片或视频的观看,生活实际的探讨等形式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其中,多元化、创造性的去解读文章,摒弃了教师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如《七颗钻石》的学习。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水罐的五次神奇变化。课上,我请同学们选择五次变化中最能打动自己的一次,小组合作,情景再现。学生的表演欲望和才艺潜能被激发了起来,他们积极主动地理解文章内容,小组合作去设计和演绎,在此过程中,他们还发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配合动人的肢体语言。“朗读者”、“表演者”、“探究者”、“学习者”,这一系列的角色和任务都由学生亲自完成,而老师只是这节课的主持者、引导者。学生引领着课堂内容的进程,艺术性、趣味性、挑战性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邹韬奋《我的母亲》时,我给学生看了电影《暖春》;教《明天不封阳台》时给大家播放了保护动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教《枣核》时给同学们播放了歌曲《我的中国心》……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性的解读知识并把知识拓展延伸到课外,变封闭为开放,教学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也很好的实现了。
三、习作学习
传统作文教学缺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作文成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几周后作文发下来时,学生对自己作文的记忆和兴趣已消耗殆尽了。再则,作文教学也轻视情趣,忽略学生情感的激发,只是重视习作的形式,一开始就提出高要求,什么“选材典型”、“中心明确”、“结构清晰”等,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种无情境创设,又不考虑学生日常生活,情感体悟的任务式教学,使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抓耳挠腮,瞎编乱造,久而久之,就对作文逐渐没了兴趣和欲望,甚至怕写作文。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不同要求的习作,我采用了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要求是“说真话,抒真情”。习作前我让学生玩改良过的“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放下作业的包袱,敢于说,愿意说,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作文的材料慢慢的被收集起来。动手写作的时候,我也不提出空洞的、高标准的要求,只告诉学生刚才游戏中怎么说的,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只要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这次的作文就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