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主动建构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ohui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2012年5月8日,我在本校初二(1)班上了一节主题班会课,授课主题是《谢谢您对我的爱》。这一课教学内容较抽象,学生往往缺乏亲身体验,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感恩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加课堂情趣,为了让学生找回失落已久的那份感恩,上课前,通过家长会让家长先填一张对自己孩子的调查表,包括孩子的喜好、生日等,为开好主体班会做了良好的铺垫。一张调查表很普通,可就是这张普通的调查表在它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了,在它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是这样一张调查表在主体班会召开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引起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二、教学过程
  这节主题班会设计为《谢谢您对我的爱》,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关于母爱或妈妈我爱您等等。课前舒缓优美的和母爱有关的音乐把学生带进对母爱流淌的记忆长河里。这轻柔的音乐就很自然也很温馨地导入班会主题:《谢谢您对我的爱》。班会主要环节设计为:
  1.我们怎样来到这个世界
  在母亲那种撕心裂肺的剧烈疼痛中,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师生共同观看视频《分娩》,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那种心痛的表情,对母亲的疼爱之情瞬间就流露在自己的脸上,现场是那样的静;有些学生已经捂上了脸,不忍观看疼痛中的母亲;不少学生已经泪流满面。在这样一种情景中,学生流着泪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又请观看过程中捂脸的学生谈谈感受,使情感体验达到了高潮!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出了最想对妈妈说的一句话“谢谢您对我的爱”,这也是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呐喊!
  2.我们怎样长大
  伴随着优美的《致爱丽丝》,我和学生一起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成长图片,共同感受了我们都是在妈妈的爱、庇护、疼爱、关爱中长大,倾听了,来自父母爱自己的故事,讲了自己爱儿子的故事,抒发了真情实感,也让我们感悟到大爱无边。
  3.我们叩问心灵
  主体班会一步步地向学生实际靠近。我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张学生调查表,调查对自己父母的了解情况。最让我难忘的是王婷的调查表,发这张表时,她和大家一样不以为然,以为随便填填,没什么了不起,低着头,写上几个字。但是,思考的时间要比填写的时间多。班会结束后她告诉我:“填到父母生日时犹豫了,只是模糊记得父母的生日,再详细就不知道了,我空下这一行!接着到了父母喜欢吃的饭菜,愣住了!在记忆中父亲吃的总是我不爱吃的,母亲同样也是。于是填下了‘无’!后来又看到了父母喜好这一栏,我真的再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了。这时看到老师放在桌上的一张单子,上面有妈妈填的我的生日、我的喜好、我最喜欢吃的菜……我终于忍不住,泪水决堤而下。”
  4.我们怎样爱妈妈
  主体班会在我们怎样爱妈妈的豪言壮语中结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三、分析与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积极地建构受教育的过程,在学校里,教育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育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地探索主体班会课堂教育改革实践。对于感恩教育这一问题,常规的教学直接把感恩教育呈现给学生,或通过一些事例得出。但我觉得这样太抽象,不够感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新课程理念,通过班会前的家长会由家长填写调查表的方式,这样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肯定深刻、牢固,持久。课堂上同学们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引起了强大的心灵震撼,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1.身边的资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源泉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要实现学生知识的建构,就要创设一定的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让受教育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受教育的新感受,从而达到教育实质意义的建构。感恩教育是我们中学思想教育的一部分,“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学生最熟悉的父母的爱是自己身边处处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有的就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在主题班会的教育中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接近学生的经验,这样创设出来的问题情境才有亲切感,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会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既有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创设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同时教师也要把自己的行为与学生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一道共同参与问题情境的设计。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受教育的乐趣,《谢谢您对我的爱》这节主题班会课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就是很好的例证。
  2.在教育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受教育。既强调受教育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教育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受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受教育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也就是关于当前教育的认知结构。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教育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教育。在建构意义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教育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教育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教师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服务于学习,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通过创设符合教育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教育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受教育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受教育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受教育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做人的道理、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想让学生亲历良好品质的形成过程,就必须创设丰富多彩、与教育内容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建构,像《谢谢您对我的爱》这节主题班会课不但气氛热烈,而且有心灵震撼。其实,我们要感谢的不止是父母,还有朋友、同学、老师以及周围关心我们、帮助我们的人,我们要感谢的很多很多。感恩是一种智慧,懂得感恩的人肯定充满智慧,懂得生活。学会了感恩,我们就学会了不忘恩负义,学会了谢谢,学会了忏悔。感恩之心是人生迈出的关键一步,心存感恩,才能成人。
  (作者单位 南京市江宁区上坊中学)
其他文献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当如这和风细雨,无声中滋润干涸的心灵,平凡中孕育惊人的伟大。尤其是作为一名学前班教师更应具备一颗饱满的爱心,在此基础上再谈自我职业素养,无爱心的教育都是一纸空谈,下面简要谈谈我的观点。  一、爱,是恒久的忍耐  作为一名学前班教师,最首要的一点便是爱和包容,孩子的世界写满天真纯粹和无知,他们用清水芙蓉的心和懵懂的双眼探究着成人的世界,他们在潜
摘 要:由于教师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忽视,导致“哑巴英语”的问题在农村初中学生中特别突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口头交流能力。旨在分析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的问题根源,并探讨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英语口语;哑巴英语;解决方法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对于一个英语教育者来说,如果教出来的学生不能用英语进行交流,那么他就应该
摘 要:实施新课标后的思想品德教学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要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必须抓住教材,联系实际。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理念;生活实际;思想品德教学  伴随着课改的层层深入,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在我心中不停地涌動。身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把学习课改的新理念带进课堂,这让我
摘 要:美术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体现的情感性是其他任何载体都无法比拟的。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凝固着情感并作用于情感。在本节指墨画课中老师介绍完莲蓬的含义之后,师生情感上取得共鸣,一些平常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得尤其活跃,创新的想法层出不穷,作业完成率高作业质量好。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体验;指墨画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
摘 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荀子《劝学》中的名句,引申为做事如果不从一点一滴做起,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关键词:民间文化;园本;开发  在我园《通派民间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的课题研究中,无论从管理还是从研究者的角度,我们凭借“积跬步至千里”的态度与决心,通过“积跬步、积小流”,将南通民间文化融入每位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使幼儿园的课题研究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开展。
摘 要: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音乐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地域环境;形式美;生动具体;欣赏能力  一、不同的音乐旋律,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环境  同“劳动创造了人”一样,音乐同样来源于人类的劳动。人类的劳动具
暑假里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教育的奇迹》,其丰富感人的内容和语言的魅力具有极大的震撼力。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
摘 要:阅读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从读书中他们会自然地懂得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高尚的品质及形成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只有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才能为实现“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阅读教学三部曲”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开启智慧的大门。  关键词:兴趣;生活资源;动手操作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一切事物的动力,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乐意走进课堂,从中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细细品味数学的无限情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地学习,而且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
中学引入了命题逻辑的部分内容,其中蕴含命题采取了“如果P,那么q”的表达形式,其实用蕴含符号后,可表为P→q,显得很简单,中学一度使用过这个符号,因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又取消了这个符号。  一、“→”与“ ”用于不同场合,但又可相互转化  平时推理中,经常使用“推出”符号,形式化后可表示为P q,而数理逻辑中有P→q,这两者是什么关系?数理逻辑中,研究逻辑时又要用到逻辑,这就有了两种逻辑。一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