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姆斯基I-语言/E-语言之分的原则化诠释

来源 :外语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hd_hh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究乔姆斯基I-语言/E-语言之分的语言研究价值和理论诠释意义,以期达到原则化诠释的理论高度。刺激贫乏现象是I-语言/E-语言之分的研究缘起,而乔姆斯基的自愿存疑、主动生惑并辩证求解的研究理念则是该研究的原始驱动力。在生物属性方面,I-语言属于狭义语言官能,而E-语言是线性化的I-语言,属于广义语言官能。在句法特性方面,狭义句法等同于I-句法,而广义句法包括狭义句法和E-句法。E-语言对I-语言产生反向的“回溯”操作,形成“回溯语言”(RI-语言)。在理论诠释方面,不同于E-语言,I-语言有助于解答所有“乔姆斯基五问”。生成语法学派不满足于I-语言/E-语言研究的观察、描述及解释的充分性,旨在实现I-语言研究的“超越解释充分性”。
其他文献
本中心成立于2014年7月,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机构,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建共管。中心是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会主要组织成员,国家级学术智库之一,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学科"为理念,聚焦于"国家语言能力"、"世界语言生活与资源"和"语言文字国际标准"等研究方向。
1.引言语言学能(下称“学能”)是一种复杂的能力,它将个体的认知能力与感知能力融合在一起,使学习者能较快或较好地学习语言(Carroll 1981),具有先天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等特点(Carroll 1993)。有关语言学能的研究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于美国,后来经历了三四十年的研究低潮,直到新千禧年重新展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最初的语言学能多用来预测外语学习成效,但随着应用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们认为应重新考量传统语言学能构念(Wen 2016),关注二语习得和学习加工过程中语言学能的解释作
本研究运用多维分析法(MF/MD),对比考察《金瓶梅》埃杰顿译本与芮效卫译本语域特征的拟合度。研究表明,两译本分别归属"虚构性叙述"与"普通叙述说明"两种子语域,在交互性/信息性、叙述性/非叙述性、显性劝诱表述、信息具体/信息抽象以及即席信息组织精细度这5个语域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线性回归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参与维度差异对比的67个语言因子中,存在显著差异的因子达54个之多。造成单一维度差异的因素各不相同,其聚类能够反映出译者的语言风格及翻译策略。语域变异是译者主体性及目标语社会文化环境
1.引言在语言研究从形式转向功能的大背景下诞生的构式语法观,强调构式是“可被习得的形式和意义/功能的匹配”(Goldberg 2006:5)。这种构式语法观虽有不同流派,但在“语法构式、表层结构、构式网络、跨语言的变化性和概括性”等方面的主张基本一致(Hoffmann&Trousdale 2013:3)。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构式语法已成为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进路,其中Adele E.Goldberg的研究最具影响力。2019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推出了Goldberg最新力著《Explain Me Th
朱学作为中国最具影响的思想学说之一,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已走过二百多年的历程,然而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时期或地域,朱学西渐的整体路径仍是盲点。本文系统考察了19世纪初以来朱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历程,将其分为传教士翻译、以西释朱、以朱释朱和现代诠释四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译介的目的和特征,最后总结了朱学译介的整体特征,并思考了它们对今后有效译介朱学的启示。
政府替代在东亚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对金融市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东亚金融市场发展初期,大量的政府夫代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的发育;而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则与东亚金融市场政府替代的过快弱化有较大的关系。因此,东亚金融市场发展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金融市场发展初期,大量的政府替代有益于市场的发展;在政府替代向强化向弱化的转变过程中,必须注意速度与方式的适度。
1.引言《我们大脑中的语言:人类特有机能的起源》由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认知和脑科学研究所教授Angela D.Friederici所著,于2017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Friederici是神经语言学领域的知名学者,1995年首次提出结构驱动型(structure-driven)听觉语言加工的"短语结构-词汇语义和动词论元结构-整合解读"三阶段神经认知模型,并于2002年做了细化与补充,该模型成为引领近三十年语言神经机制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1.引言《实验语用学:认知科学的实据》是法国学者Ira Noveck集最新研究成果推出的新作,是他与Dan Sperber所编《实验语用学》论文集出版十四年之后的又一力作,标志着实验语用学取得系统性发展。本书呈现了欧美认知心理学实验室关于语用现象的研究成果和认知科学实验技术的前沿动态。全书共十四章,分四个部分。本文先介绍各章内容,然后做简要评价。
《外语教学与研究》是教育部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报。本刊创办于1957年,是新中国第一家外语类学术期刊,著名学者王佐良、许国璋先生曾先后主编本刊,形成境界高远、刊风严谨、理论与应用兼顾的特色,享誉我国外语界/语言学界,在国际学界也有一定影响。
语言学界对索绪尔思想源流的考察范围虽广,但所涉及的史学研究方法仍有待释清。本文以区分语言静态与动态的两组二分概念为例,重构索绪尔与保罗之间的联系,以此呈现理论源考中对研究史与思想史的区分。文章首先基于手稿、信件等已查实且可验证的一手史料,从研究史角度证明了保罗对索氏理论形成的影响;再通过对比《语言史原理》(第四版1909)与《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中的相关理论,从思想史角度揭示了两者的语言学思想由“有机体”概念一脉相承,但又因分别选择了个体和社会作为研究视点,进而发展出各自的理论体系。最后,重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