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芳臣:放荡不羁爱自由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bi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仲淹有个表弟叫滕元发,此人恃才好强,行为常常出人意料,不同流俗,所以欣赏他的人,认为他骨格清奇,豪放旷达;反对他的人,认为他狷狂、孤傲。
  这么个备受争议的人,他的出生也不同寻常。他原名滕甫,他母亲生他时,梦见一轮皎洁的月亮穿行在白莲花般的云层里,忽然一只大老虎从月亮中跳了下来,滕元发就这样神奇地出生了。滕元发后来虽然没有成为大老虎,但是这种虎虎生风的性格却渗入了血液中。
  滕元发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时,考官是小宋学土宋祁,两个风流俊逸之士惺惺相惜,宋祁将他擢为一甲第三名,可惜宋仁宗觉得滕元发的考卷中有一首诗不合程式,将他罢黜。此事于别人恐怕要哭天抹泪,怪命不好,滕元发却淡淡一笑,转而发愤苦读,过了几年,再考,居然再次高中第三名。
  在这次高中前有个小插曲。滕元发经常和另一个狂士郑獬浮行里市,纵论天下,喝得东倒西歪。一次喝酒后,滕元发对郑獬和另一位考生杨绘说:“此届夺魁者非我莫属,不信我们赌一把。”结果榜单出来后,郑獬第一,杨绘第二,他第三。郑、杨要求他兑现承诺,他呵呵一笑解嘲道:“你们一个第一,一个第二,我怎能不屈居第三?”三人相视,一笑而散。
  关于滕元发的段子流传下来的还有很多。滕元发和范仲淹虽然是表兄弟,但要小范仲淹近三十岁,范仲淹爱其才,视他如子,滕元发则视范仲淹为叔,滕元发争强好胜,范仲淹从不与他计较。滕元发喜欢结交朋友,更喜欢喝酒,每每缺钱时,就大大方方地从范仲淹处取钱,范仲淹从不多说什么。当年范仲淹与滕元发赴京赶考,一中一不中,滕元发不以为然,该玩玩,该喝喝,范仲淹劝他他不听,说得多了,滕元发玩得更起劲儿了。
  有一天,范仲淹前去检验滕元发的学业,滕元发却逃学去玩角球(类似于现在的高尔夫球)了。滕元发被范仲淹抓了个现行,当下就让随身小吏用铁锤将小球击碎,谁知这个笨手笨脚的小吏一锤子下去,砸偏了,小球反弹起来正中小吏额头,小吏丢锤呼痛,滕元发则幸灾乐祸地在一旁大叫“快哉快哉”。另有一次,范仲淹晚上来查岗,滕元发又跑出去喝酒了, 范仲淹秉烛读书,意欲让夜半归来的滕元发产生羞愧之感。半夜,滕元发大醉而归,范仲淹装作没看见,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径直而人,问道:“你在读什么书?”范仲淹答:“《汉书》。”滕元发应声而问:“你认为汉高祖何许人也?”范仲淹想了半天,才知道他话里有话。读死书,死读书有什么用?汉高祖不学无术,不一样夺取天下,成为一代人主吗?
  范仲淹屈意劝滕元发读书,而滕元发以高祖英豪粗粝自勉,可谓人木三分且传神般地勾画出了他的性格,倒是颇合他文人武将的气质。后来范仲淹出将入相40年,离开戍边的太原时,将戍边的重任移交给滕元发,滕元发设酒为他饯行,两人慷慨话昔日劝学之场景,不由拊掌大笑,畅饮通宵。
  滕元发也果然没有让范仲淹失望,他进士高中后,宋英宗将他的名字写下来放在手边以备重用,可惜宋英宗天不假年,直到宋神宗时,滕元发才得到赏识。史载,滕元发在神宗前论事,言同家人父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宋神宗知其忠诚无虚饰,事无巨细都问他。可惜后来,王安石任相后,担心宋神宗宠信滕元发,影响变法,找了个借口将他调离了。
  滕元发在历史上的官声是相当不错的。他在任河北安抚使时,境内地震频发,他对下属说:“身为朝廷命官,当始终与百姓在一起,如果房屋倒塌,我愿与民同死。”在他的殚精竭虑下,灾区秩序井然,灾民得到妥善安置。滕元发最有名的是戍边, 以文人身份而成为蜚声西北的名帅。他仿效契丹人建立全民皆兵制度,组织百姓成立弓箭社,然后派人教习。当时有人报告契丹入境,边民逃散,他谈笑纵饮,事后则证明此为谣言,其大将之风可见一斑。
  就是这样一个文可治国,武可安邦的人,年轻时却做过一件偷鸡摸狗的事,让人大跌眼镜。《梁溪漫志》中载,滕元发年轻时曾寄宿在一座寺院中静修学业,这天,趁着庙中住持外出,他把护寺的狗杀后烹煮了,然后大快朵颐。他正吃得满嘴流油时,住持回来了,又好气又好笑:你这算哪門子读书人?佛门杀生,罪莫大焉,怎么能干出这样烂泥扶不上墙的糗事?住持有心考他一考,就让他作一篇《滕先生偷狗赋》才能作罢。他稍做沉吟,当即作道:“砖饭引来,喜掉续貂之尾;索綯牵去,惊回顾兔之头。”既诙谐又工整,此赋马上就在宋朝帖吧流行起来。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滕元发很好地诠释了汉武帝昔日这道招贤令。宋时,名流们看重名节注重修为,讲涵养讲品性,一个个看起来泥塑木雕了无生气,而唯独滕元发这样洒脱豪气充满机趣的人令人眼前发亮。
其他文献
在我们班,有一种快乐叫拥有桃花币。  一年半前,黄老师刚接手我们班,四年级的我们对于表扬与奖励已不那么容易激动了,于是,黄老师针对班级现状推出了“桃花币”——它的外形像极了桃花,按粉红、紫红和大红三种颜色分成一元、十元、百元三種面值,背面有黄老师的亲笔签名。它的奖励范围大到为学校参赛争光,小到自觉捡起一片纸屑。总之,想拥有桃花币,就要“不以善小而不为”。  发行桃花币以来,我们班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建元六年(前136年),军臣单于遣使者来到汉朝,希望两家继续结亲,延续以往的“亲密”关系。对此,朝堂上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韩安国为首的多数派,认为大家应该和气生财;另一种是以王恢为首的少数派,这部分人比较凶狠,主张必须打回去。  汉武帝何尝不想击败匈奴从而俯视东亚?可准备工作还没做好啊,于是汉武帝选择了和亲。不过,主战派并未放弃,他们继续寻找着,甚至想要创造一个机会,只为能以刀剑之利将匈奴踏于马下
明宪宗与年长他17岁的万贵妃的爱情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殊不知,明宪宗不但专情、痴情,还具有极高的绘画天赋,并把这种天赋运用到了治理国家中。在他所有的绘画作品中,现为故宫馆藏瑰宝的《一团和气图》是其治国理念,也是其性格特点最好的体现。  《一团和气图》画于明宪宗即位的第一年,画幅借用东晋儒生陶渊明、和尚慧远、道士陆修靜“虎溪三笑”的典故,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来表明他对新一年的期望。  画面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脱颖而出,由一名普通的军事参谋成了五星上將。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艾森豪威尔在这期间与自己的女司机凯瑟琳·萨默斯比有了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罗曼史……  1942年,希特勒妄图一举征服欧洲,战火燃烧到了伦敦。在疯狂爆炸的燃烧弹中,一名身着英国志愿兵军服的年轻女司机勇敢地开着一辆救护车在满目疮痍的伦敦市区穿行。这个容貌姣好的英国姑娘就是凯瑟琳。  此时,一个新任务在等着她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逼近开封,宋徽宗欲南下避乱,打算命皇太子任开封牧,留守开封,抵挡金人。大臣李纲对此表示异议,并提出皇帝必须传位给太子,否则将会面临两重难题:第一,太子不即位,则威望不足以维持大局;第二,太子如果想维持大局只能自行即位,那时内禅之议就不再是皇帝主动与自愿的了。李纲的提议与部分大臣取得了共识,于是徽宗“内禅”没多久就仓皇南逃。  结果,金兵围攻开封未果,于是撤军,旋即徽宗北
清朝时,有年通州府(今属北京)举办乡试,通州考区一位姓孙的主考官善于钻营逢迎,想趁机拍一下李莲英的马屁。  但以乡试主考的官阶是根本见不着李莲英的,正巧李莲英侄子的籍贯在通州府河间县(今属河北沧州),他要回通州参加乡试,需要李莲英帮忙打个招呼。因此,李莲英破格接见了孙主考。孙主考恭恭敬敬地给李莲英叩头请安,并请李莲英对家乡考试工作做重要指示。李莲英说:“也没有别的话要说,只是我家侄子今年也要参加考
作为官二代,托了文学家父亲庾肩吾的庇荫,庾信的文学启蒙生动而隆重。据说他15岁时就成了萧统编辑《文选》的秘书,而后又到萧纲身边做文字工作——萧纲比萧统更小清新,擅写神秘又性感的爱情——“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有个好出身的庾信又接触到了当时最好的诗人,所以他很早就懂得声韵的清丽、对仗的严谨、用典的婉转。这时的他,写点稍显轻佻的情诗再合适不过。他有一首《结客少年场行》,写尽头少年风华,“结客少
养老还要靠子女  早在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年人有儿女养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缓期执行刑罚,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当地,不会流放到外地,以便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更有甚者,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犯人一些不太严重的罪行。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唐代的家庭养老做得很好。当时,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
《红楼梦》中,每位小姐都有着不如意又不可与人说的心事,这时就需要一个能帮助小姐道出心事的丫鬟。而宝钗身边的莺儿就是最好的例子。  宝钗的第一个心事和“金玉良缘”有关。她迫切希望宝玉能知道自己的金锁及其来历,但碍于大家闺秀的身份和那颗羞涩的少女心,宝钗觉得这样的话绝对不能从自己嘴中透露,只能借他人之口说出。所以当宝钗念完通灵宝玉上面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时,丫鬟莺儿接着说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22岁的阿敏奉伯父努尔哈赤之命,率兵攻打乌拉部的宜罕山城,杀敌千余人,大胜而归。努尔哈赤对此十分赞许,阿敏也因功被封为“台吉”。  后来,努尔哈赤与阿敏的父亲舒尔哈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努尔哈赤果断出手,斩杀了阿敏的长兄和三弟。当阿敏陪着走投无路的父亲向努尔哈赤认罪时,余怒未消的努尔哈赤也想处死阿敏,后因皇太极等人的力保,阿敏才幸免一死。  努尔哈赤处死舒尔哈齐后,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