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业生态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l1988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理论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缺乏、创业生态系统连接不畅、创业激励难有效果等问题,以及创业认识、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误区,提出高职院校“两课”“三师”“四训”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以及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政府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平台和政策支持、企业及机构协助创业课程构建、高校分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多方联手营造良好创业生态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生态  创新创业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180-03
  当前,各地政府出台多种措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如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举办创新创业比赛等,这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依然在高校,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不容忽视。随着近几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深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被高校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本文探索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理论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高校创业生态概念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是以学生为主体,由政府、社会、高校等关联结构及其所处的创业环境共同构成,彼此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有机系统,高校创业生态环境系统的构成如图1所示。在整个创业生态系统中,学生是中心,学校、社会(企业、社会机构)、政府(政府、金融机构)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技术、政策等支持。创业环境包括文化(集体精神和社会规范等)、制度(政策法规等)、其他支持要素(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等)。高校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主要负责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社会因素负责提供资金和创新能力实践平台,政府因素负责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能力培养的一部分,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偏向于对创业结果的追求,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少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缺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师资、教材、资金和场地问题。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社会阅历,而目前高职院校中新进教师中大部分是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企业实践经验。创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和数量不足,创业师资培训不到位,造成高职院校创业师资匮乏。在创新创业课程方面,目前大部分院校使用的是通用的创业教材,缺乏本土优质教材,难以在教学中实现对症下药。在创业支持方面,很多院校缺乏必要的创业实践和训练场所和平台,也难以得到创业资金的有效支持。
  (二)创业生态系统连接不畅。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一项重要内容,已经作为学校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创新创业课程也作为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列入课程体系,一些高校已初步构建了校内创业考评体系。然而,在对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各专业学生抽样调查中发现,75%的学生对国家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不甚了解,对于如何申请创业资金也不清楚。可见,政府与学校之间在创业政策传递上存在着短板。
  (三)创业激励难有效果。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政策方面宣传不足,并且制定的激励机制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在创新创业活动实施过程中起不到激励效果。教师和学生不愿意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更不愿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投入精力和时间。高职院校教师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资金风险,与其将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方面,不如投入到教学等风险较小的方面。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创业认识存在误区。在对学生创新创业认知的调查中,75.2%的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或者开个体店铺,50%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个人意愿的结果,与学校的教育并无太大的关联,可见学生在对创新创业概念的理解方面存在较大的认知误区。部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认识也停留在提高学生创业率、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上,仅仅将创业教育关注点放在创业学生身上,忽视对其他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教育方法上存在误区。创业教育应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高职院校的教育多将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上,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获得了提升,但是却难以在今后的就业岗位中进行创新。如此浪费了教育资源,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质,并难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由“主动创业+岗位创业+个人创业”组成的多元化教育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多个层次推进。笔者通过对各高校创业教育经验的研究发现,尽管各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情况不同,都在进行符合本校的创业教育路径探索,但各学校的创业教育具有相通点。结合其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情况,笔者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总结为“两课、三师、四训”,如图2所示。“两课”是指创业通识教育课和创业专业教育课,“三师”指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已创业学生形成的创业指导老师,“四训”是指学校的技能实践训练、创业比赛训练、企业实践训练和学生自主创业训练。“实践训练”是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而组织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主要指学生课余时间参与实践项目、创业项目等。学生自主创业指学生在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实践或者学生个人自主创业。岗位创业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专业的学习和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活动,并且在实习中将这种在学校培养的创新能力应用在工作岗位上的一种创业训练。
  (一)“兩课”教育立足专业。通识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专业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两者相互融合,创业教育才会更有成效。在创业通识教育上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及科技发展方向,更多地挖掘创新创业机会。在专业教育上更多地利用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机会,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专业创新精神。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应立足本专业,并形成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业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增加学生创业课程或者增加创业学分,而在于真正地将创业思维和创业元素融入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课外学分为主题的课程体系。
  (二)“三师”“三生”重在结合。具体如下:
  第一,以创业“双师型”教师为基础,进行创业项目建设。“双师型”教师应主导本专业创业项目建设,新教师作为辅助组成创业校内导师团队。学生可参与导师项目或者依托高校资源进行先期的创业启蒙教育以及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该措施可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的联系,减少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脱节,并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从而迸发出更多的创业思维火花。
  第二,以校企结合为重要方式进行创新能力培养。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应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合作企业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同时选聘企业管理者和政府机构人员到校开展讲座,普及创新创业政策知识,并挑选优秀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训练。根据不同专业,成立不同方向的创业兴趣团队,并邀请企业导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第三,以连帮带制度为辅助进行创业带动。对于具有创客空间的高职院校可建立创业学生交流机制,建立创业学生与在校学生交流机制,并创设创业学生成果展示区,利用优秀创业学生带动在校学生的创业激情。对于无创客空间的学校同样可建立创业学生与在校学生的定期联系制度,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四训”逐步推进。创业教育除了要在专业课程和学校实训中实施,还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和感受到创业氛围。对于多数高职院校来说,想要获得和本科院校同样的资源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高职院校应自己创设条件带动学生参与到既有的创业活动中,如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比赛、企业实践训练和学生自主创业训练。各高校可依据自身情况在各开设创业实训课程,通过多元化的创业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议
  (一)政府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平台和政策支持。政府作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创业政策宣传和推广方面与高校加强沟通和合作。一方面,政府可定期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政策讲座,向广大师生传递最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方针举措等,并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及时与高校就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情况进行交流,以便为高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企业及机构协助创业课程构建。出版社与高校加强合作,研发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相匹配的创新创业教材,基于高职院校特点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着力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企业应与高职院校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深人才培训和人才输出合作,校企合作单位为学生企业实践提供平台和指导。
  (三)高校分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进行创业教育。一是高校可在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各学科特点开展实验班教学,探索创新创业培养教育的方法。二是在各学院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室,工作室可与学院实训基地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创新能力。三是设立创业基地并提供技术、场地和资金支持,为自主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场所和创业指导。四是为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提供培训和锻炼机会,如参与创业培训、参与企业挂职锻炼等。五是为参与创新创业的教师提供除工资外的绩效奖金、晋升机会、提供良好工作环境等激励措施,增加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激情和动力。六是建立固定的企业导师指导制度,丰富企业导师指导校内创业的方式,如增加企业导师指导校内创业项目、师生合作进行创业项目孵化等。
  (四)多方联手营造良好创业生态环境。社会、政府和学校可通过开展创业综合报道、树立创业典型、进行创业人物座谈等方式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学校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实践训练、创新创业竞赛、企业实践等创业能力提升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邀请优秀企业人员(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和各专业技术能手)到校进行交流,弘扬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是政府、社会、学校共同进行一项教育項目,各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考虑创业生态系统的其他因素,如此才能形成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蔡莉,彭秀青,Satish Nambisan,等.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1)
  [2]张东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2)
  [3]郎振红.激发高职教师释放创新创业活力的政策环境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8(5)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品牌建设策略研究”(2018KY0939);2017年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类课题“基于创业倾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培养体系狗构建——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172201);2018年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改革类课题“面向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研究——以店长班为例”(183104)
  【作者简介】程 欢(1989— ),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市场营销;李爱雄(1982— ),男,湖北仙桃人,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责编 黎 原)
其他文献
《张连卖布》是陕西眉户剧的代表剧目,传入陇中(甘肃中部)地区后,创作者及表演者融入了当地民俗文化因子,发展成为陇中小戏的代表作品。陇中小戏《张连卖布》描绘了一幅丰富多
伴随着国家改革深入的步伐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部分高校开展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但由于对西部地区高端人才的探讨少,对其特征认识不足,没有专门的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业已形成的基本共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的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观点,
根据Lazarus & Folkman的理论观点,应对是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于环境的认知评价起着关键性作用。介绍了运动员压力认知评估的现状研究,指出认知评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贴近实战的营销实训实践活动,从组织、计划、控制等各方面对中职校营销专业学生实训进行研究。  【关键词】营销 中职 实训 社团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营销实用型人才,中职校一直就如何开展营销实训进行探索,以期学生离校后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在探索的过程中,笔者一方面学习、汲取别的学校的做法和经验;另一方面,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从模仿别人到自主创新,从虚拟营销到营销实战,逐
本文论述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具体方法,提出要在基本功训练和乐曲演奏中培养乐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发挥音乐想象力,从而准确地敏感地捕捉音乐之美,并在钢琴演奏中精
本文阐述数学结合思想的内涵及应用价值,结合教学实际,分别从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论述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