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心”迁移的典型城市群氮排放-干沉降输送过程研究

来源 :环境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ola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氮化合物的排放、输送和沉降是生物地球化学氮循环的关键过程,对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其中输送过程的定量化表征一直是困扰沉降来源识别的突出难点之一.为此,本研究采用WRF-EMEP模型模拟2015年我国大气氮干沉降时空分布特征,通过标准差椭圆(SDE)“质心”迁移法定量分析京津冀地区(BTH)、长江三角洲(YRD)和珠江三角洲(PRD)3大典型城市群的氮排放-干沉降输送过程,评估不同区域大气氮干沉降输送过程的季节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典型城市群氮干沉降通量呈现出散布于城市群周边50
其他文献
采用共沉淀-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载体结构的Co/Al2O3、Co/MgO(25)-Al2O3(75)(Co/M1A3-Spinel)、Co/MgO(75)-Al2O3(25)(Co/M3A1-Solid)和Co/MgO催化剂,用于CO2氧化乙烷脱氢(ODEC)和乙烷干重整(DRE)反应.XRD、Raman、H
目的:观察大黄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治疗ICU患者腹胀、便秘的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ICU患者腹胀、便秘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
采用农业资源废弃物玉米秸秆为生物质原材料,双氰胺为前驱物,(NH4)2HPO4为磷源,通过高温煅烧和浸渍法成功制备了可循环使用的生物炭负载P掺杂g-C3N4复合光催化剂,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和光致发光光谱(PL)等手段对所制备样品的化学结构、表观形貌和光学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将P元素引入g-C<
利用多年多源环境、气象和卫星遥感资料,从年代际、年际异常和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了21世纪以来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气象、植被变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00—2013年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年日数呈显著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1 d/10 a,2013年后呈微弱增长趋势.近40年来,春季沙尘暴日数占全年沙尘暴日数的平均占比为62%,但其逐年变化率明显下降(-7.3%/10 a),2010年后夏季沙尘暴日数的变化率则呈现上升趋势(12.4%/10 a),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尘暴的高发
目的:探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中采用银质针联合伤科黄水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各30例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短程硝化过程是短程生物脱氮工艺中的限速步骤,在保证稳定亚硝化率的前提下,提高曝气量能够提高好氧氨氧化菌的活性,进而提高氨氧化速率.本文在序批式反应器中,通过改变曝气量,在高溶解氧条件下,考察不同曝气量对短程硝化的性能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曝气量的增大,氨氧化速率不断升高.单位体积曝气量为0.8、1.7、3.3、5.0 L·min-1·L-1时,氨氧化率维持在50%左右,亚硝酸盐氮积累率稳定在99%以上,平均氨氧化速率分别为0.88、0.96、1.29和1
为比较APAM和HCA对给水厂污泥调理的效果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测定了污泥调理前后的毛细吸水时间(CST)、污泥比阻(SRF)、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含量(DOC)、Zeta电位和絮体粒径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三维荧光谱图、液相-有机碳联用(LC-OCD)、热重差热法(TG-DTA)以及傅立叶红外(FTIR)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PAM和HCA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0.05和0.10 g·L-1,与之对应的CST分别从71.0 s降到25.8 s和37.6 s,SRF从9.72×10
目的:探讨医院开展中成药合理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我院2019年至2021年的中成药病例资料100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其中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对照组,对照组采用
利用逆电渗析(RED)技术可实现“废热治理废水”的目的.为探究RED反应器对染料废水的降解效果,构建了由40对膜构成的RED反应器.以NaCl水溶液作为工作溶液,甲基橙模拟废水作为降解对象,考察了废水流率、Cl-浓度、Fe2+浓度、pH值、曝气流率和输出电流对模拟废水脱色率及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RED反应器阳极回路印染废水,废水流率对其脱色率影响不大,但Cl-浓度对其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影响较大.对于RED反应器阴极回路印
选取2019年1月江西省两次大气污染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分别从局地气象要素变化、地面天气形势、大气动力和热力条件及污染潜在源区等进行分析,对比两次污染过程形成机制.两次污染过程地面天气形势分别为冷锋前部型和低压倒槽型.冷锋前部型污染形成主要原因为冷空气南下在江西省减弱辐合导致上游细颗粒物输送并堆积,西北风增大细颗粒物浓度降低.低压倒槽型污染形成原因为较长时间处于高湿、小风或静风、逆温下的污染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