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而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这种促进作用的发挥,一个合理的布局结构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还能够对该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天津市高等教育由于历史、经济、地理等因素空间布局结构并不尽如人意,各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需要对其进行分区调整。
【关键词】天津市;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布局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2-0029-3
一、天津市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的设立标志着天津乃至我国现代意义高等教育的开始。经过艰辛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天津有国立、私立并教会大学11所,且都集中在老城区。1978年以后,高等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90年高校数量达到30多所。20世纪90年代之后,天津市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开始了高等教育资源合并的高潮,如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天津师范大学,分布区域也从市区逐渐向郊县发展。新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各大学开始创办独立的三本院校,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等一批高校开始兴建,且大都设立在市区以外,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配置进入了新阶段。
二、天津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现状分析
依据天津市地形特征,在行政分区的基础上将全市分为:中心城区,即市内六区(南开区、和平区、河西区、红桥区、河北区、河东区);北部地区,包括北辰区、东丽区、宁河县、武清区、宝坻区和蓟县;西南部地区,包括西青区、津南区和静海县;滨海新区,即原来的汉沽、塘沽、大港三区。
(一)从定性角度分析
主要分析各区高等教育层次方面,如各区985、211院校数目、市重点院校数目、普通本专科院校数目等。笔者将其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国家重点院校,即985、211工程院校;第二级为天津市属重点院校;第三极为普通本科院校;第四级为普通专科院校。
天津市高校中现有3所第一级即国家重点院校,在校生总人数达到将近6万人,都分布在中心城区。这些学校建校早,发展规模大,教学设备好,知名专家学者汇集,教学质量高,培养的多为高层次社会人才。二级院校数量为4所,在校生规模在8万人左右,也都建校在中心城区。在21所三级院校中,中心城区有8所,北部地区4所,西南部地区有6所,滨海新区3所,其中在校生规模最大的也是中心城区,将近6万人,而规模最小的滨海新区仅为1万人左右。四级院校中14所位于中心城区,在校生人数约为8万,北部地区仅有2所,西南部地区有5所,滨海新区有6所。
(二)从定量角度分析
主要是从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两方面分析各区高校在校生数量、专任教师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与经济发展程度相比较,得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和各区间相比较的不平衡程度。用到的主要指标是:
1.绝对量指标
(1)首位规模
指在各区划范围内,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区所拥有的在校学生数,该指标用于表征该区划内高等教育的规模。
(2)首位比
指首位规模与该城市所在的行政区划内所有高校在校学生数的比值,该指标用以表征该行政区划高校在校学生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
天津市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最大的是中心城区,在校生人数约为276 270,首位比约是62.8%;专职教师人数为21 421,首位比约是71.4%。从而,中心城区高等教育的规模在天津市高等教育布局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一方面说明中心城区既是经济中心,也是高等教育中心;另一方面说明天津市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是极端不平衡的,极大地影响了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表1天津市四大区域高等教育实力汇总表
■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天津市教育统计年鉴》和2010天津市各高校招生情况数据计算所得)
2.相对量指标
(1)分布系数A
类似衡量贫富差异程度的基尼系数,是衡量各个区划范围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相应情况的比值,表征两者分布間的平衡程度。由于各个高校的规模相差较大,所以我们采用各个高校在校学生总数,而不是高校数目,来间接反映该区的高等教育资源。
(2)分布系数B
是高教资源相对经济的分布系数,表征高教与经济分布间的平衡程度。与分布系数A相似,只是将“人口”改为“经济”。
其中分布系数的具体算法为:
分布系数Ai=Si/Pi
分布系数Bi=Si/Gi
其中Si(i=1,2,3,4)是第i个区高校在校学生数占全体高校在校学生数的百分比;Pi(i=1,2,3,4)是第i个区的年末总人口所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Gi(i=1,2,3,4)是第i个区的年末GDP所占全部GDP的百分比。1为中心城区,2为北部地区,3为西南部地区,4为滨海新区。
为了考虑各区高等教育的质量,我们选取每个区专任教师人数与高校在校生人数之比的师生比作为量度。之所以选取这个变量是因为,一方面,师生比是量度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另一方面,选择这个变量还因为它的数据容易获得,操作起来较为方便。把师生比加入到分布系数A和分布系数B,分别得到分布系数C和分布系数D:
分布系数C=Si′/Pi′
分布系数D=Si′/Gi′
其中Si′(i=0,1,2,…)是第i个区高校专任教师数所占全体高校专任教师数的累积百分比;Pi和Gi的含义同上。分布系数C和D分别表示考虑了质量之后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于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分布是否均衡。
以上A、B、C、D四个系数多多少少都不太均衡。单个来看,系数A表征在校生人数与人口数的比较,旨在说明一个地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中心城区程度最高,北部地区程度最低,不足中心城区的五分之一,说明这个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偏低,而中心城区的系数比例过高,很容易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如果不能很好地输出,会面临极大的就业难题;系数B表征高等教育分布与各区GDP贡献率的均衡程度,其中中心城区最高,是GDP贡献最高的滨海新区的10倍,是北部地区的4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等教育分布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适应;和以上两种分布系数相类似,系数C和系数D也同样表明,北部地区人口高等教育素质偏低,滨海新区高等教育发展程度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这都是我们在今后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
由此可见,天津市中心城区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大部分优良资源,是四大分区中规模最大、办学质量最高的地区;北部地区和滨海新区是高等教育力量最薄弱的地方,层次低,学校少,规模小,与经济发展严重不适应,是将来需要大力发展的地方;西南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步着,处于中等水平,有待于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发展层次。“三农”问题在天津表现尤为突出,城乡收入差距悬殊,高等教育受教育水平差距更大,正在进行中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关注点主要放在对现有城市高校条块结构配置调整上,农村这一块基本没有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城镇化步伐,不利于天津实现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三、天津市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建议
【关键词】天津市;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布局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2-0029-3
一、天津市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的设立标志着天津乃至我国现代意义高等教育的开始。经过艰辛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天津有国立、私立并教会大学11所,且都集中在老城区。1978年以后,高等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90年高校数量达到30多所。20世纪90年代之后,天津市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开始了高等教育资源合并的高潮,如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天津师范大学,分布区域也从市区逐渐向郊县发展。新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各大学开始创办独立的三本院校,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等一批高校开始兴建,且大都设立在市区以外,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配置进入了新阶段。
二、天津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现状分析
依据天津市地形特征,在行政分区的基础上将全市分为:中心城区,即市内六区(南开区、和平区、河西区、红桥区、河北区、河东区);北部地区,包括北辰区、东丽区、宁河县、武清区、宝坻区和蓟县;西南部地区,包括西青区、津南区和静海县;滨海新区,即原来的汉沽、塘沽、大港三区。
(一)从定性角度分析
主要分析各区高等教育层次方面,如各区985、211院校数目、市重点院校数目、普通本专科院校数目等。笔者将其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国家重点院校,即985、211工程院校;第二级为天津市属重点院校;第三极为普通本科院校;第四级为普通专科院校。
天津市高校中现有3所第一级即国家重点院校,在校生总人数达到将近6万人,都分布在中心城区。这些学校建校早,发展规模大,教学设备好,知名专家学者汇集,教学质量高,培养的多为高层次社会人才。二级院校数量为4所,在校生规模在8万人左右,也都建校在中心城区。在21所三级院校中,中心城区有8所,北部地区4所,西南部地区有6所,滨海新区3所,其中在校生规模最大的也是中心城区,将近6万人,而规模最小的滨海新区仅为1万人左右。四级院校中14所位于中心城区,在校生人数约为8万,北部地区仅有2所,西南部地区有5所,滨海新区有6所。
(二)从定量角度分析
主要是从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两方面分析各区高校在校生数量、专任教师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与经济发展程度相比较,得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和各区间相比较的不平衡程度。用到的主要指标是:
1.绝对量指标
(1)首位规模
指在各区划范围内,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区所拥有的在校学生数,该指标用于表征该区划内高等教育的规模。
(2)首位比
指首位规模与该城市所在的行政区划内所有高校在校学生数的比值,该指标用以表征该行政区划高校在校学生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
天津市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最大的是中心城区,在校生人数约为276 270,首位比约是62.8%;专职教师人数为21 421,首位比约是71.4%。从而,中心城区高等教育的规模在天津市高等教育布局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一方面说明中心城区既是经济中心,也是高等教育中心;另一方面说明天津市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是极端不平衡的,极大地影响了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表1天津市四大区域高等教育实力汇总表
■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天津市教育统计年鉴》和2010天津市各高校招生情况数据计算所得)
2.相对量指标
(1)分布系数A
类似衡量贫富差异程度的基尼系数,是衡量各个区划范围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相应情况的比值,表征两者分布間的平衡程度。由于各个高校的规模相差较大,所以我们采用各个高校在校学生总数,而不是高校数目,来间接反映该区的高等教育资源。
(2)分布系数B
是高教资源相对经济的分布系数,表征高教与经济分布间的平衡程度。与分布系数A相似,只是将“人口”改为“经济”。
其中分布系数的具体算法为:
分布系数Ai=Si/Pi
分布系数Bi=Si/Gi
其中Si(i=1,2,3,4)是第i个区高校在校学生数占全体高校在校学生数的百分比;Pi(i=1,2,3,4)是第i个区的年末总人口所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Gi(i=1,2,3,4)是第i个区的年末GDP所占全部GDP的百分比。1为中心城区,2为北部地区,3为西南部地区,4为滨海新区。
为了考虑各区高等教育的质量,我们选取每个区专任教师人数与高校在校生人数之比的师生比作为量度。之所以选取这个变量是因为,一方面,师生比是量度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另一方面,选择这个变量还因为它的数据容易获得,操作起来较为方便。把师生比加入到分布系数A和分布系数B,分别得到分布系数C和分布系数D:
分布系数C=Si′/Pi′
分布系数D=Si′/Gi′
其中Si′(i=0,1,2,…)是第i个区高校专任教师数所占全体高校专任教师数的累积百分比;Pi和Gi的含义同上。分布系数C和D分别表示考虑了质量之后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于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分布是否均衡。
以上A、B、C、D四个系数多多少少都不太均衡。单个来看,系数A表征在校生人数与人口数的比较,旨在说明一个地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中心城区程度最高,北部地区程度最低,不足中心城区的五分之一,说明这个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偏低,而中心城区的系数比例过高,很容易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如果不能很好地输出,会面临极大的就业难题;系数B表征高等教育分布与各区GDP贡献率的均衡程度,其中中心城区最高,是GDP贡献最高的滨海新区的10倍,是北部地区的4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等教育分布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适应;和以上两种分布系数相类似,系数C和系数D也同样表明,北部地区人口高等教育素质偏低,滨海新区高等教育发展程度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这都是我们在今后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
由此可见,天津市中心城区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大部分优良资源,是四大分区中规模最大、办学质量最高的地区;北部地区和滨海新区是高等教育力量最薄弱的地方,层次低,学校少,规模小,与经济发展严重不适应,是将来需要大力发展的地方;西南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步着,处于中等水平,有待于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发展层次。“三农”问题在天津表现尤为突出,城乡收入差距悬殊,高等教育受教育水平差距更大,正在进行中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关注点主要放在对现有城市高校条块结构配置调整上,农村这一块基本没有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城镇化步伐,不利于天津实现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三、天津市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