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是山水画永远的命题

来源 :家庭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e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薛玉云出生于山东蒙阴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高考才走出了大山。但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是政治历史,与绘画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中学里当教师,后辗转成为一名银行的职员,后提前退休。闲在家的薛玉云,突然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她不想碌碌无为地度过余生,便于2012年毅然离开家乡和亲人,来到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中国画,系统地接受了绘画知识教育。第二年,她又走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期间她不仅认真研习了明清时期的文人画,还重点临摹了扬州八大家以及任伯年、李禅、金农、齐白石、吴昌硕等名家的代表作,对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有了深刻认识。但直到这时,她还是以画写意画为主,尽管她也喜欢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可她仍感到如果没有扎实的工笔画作基础,想在写意画方面有所突破是非常困难的。于是,她又来到了北京现代工笔画院进修。
  薛玉云如饥似渴地吸纳着现代工笔画创作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法,使她对艺术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她渐渐认识到,要想让自己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单靠娴熟的绘画技巧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独立的人格,以博大的胸怀去拥抱火热的现实生活,并用一双寻美的眼睛,去审视世间万物,并从自已熟悉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将其“染”上诗意,才能创作出超凡脱俗的佳作。
  为了到自然界寻找新的创作素材,薛玉云不怕吃苦,经常深入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写生。薛玉云的家乡盛产苹果,那满山遍野的苹果树曾吸引她画过许多写生,为什么不能用自已的画笔展示苹果之美呢?这样想着,她找出自已的写生素材,想创作一幅以苹果为题材的工笔画。可真正动笔时她才知道,苹果的外形都是圆的,在同一幅画里画几个苹果,就等于是几个圆形的重复,会让画面显得单调而又无趣。有人劝她趁早放弃这种不好表现的题材,可她太熟悉苹果了,还是坚持画了三幅,并通过用墨虚与实的结合、苹果树叶与各种物件的陪衬、苹果摆放位置的变换,克服了重复感,将整个画面营造的新颖而又充满了诗意。所以,这三幅作品全部入选国展。
  薛玉云的画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有以水墨为特点的小写意、大写意,有以线性造型为主的工笔淡彩,还有以水墨为主的水墨淡彩或以石色颜料为特点的工笔重彩。她在秉承国画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勇于探索,绘画形式和技法都有所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她喜欢以松树、苹果、梅花、兰草、鸟、玉兰花等动植物为元素作画,或苍深意远,或清宁淡雅,幅幅耐人寻味,无论质感、量感还是技法的运用,均能以洒脱的笔触、新颖的布局于严谨中应运而成,即便是尺幅之中,也见出周密思考,匠心独运,将大自然的生动神韵表露无遗,使得她的画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如果观赏者愿意在这些画前多驻足几分钟,就能看出斑斓的画面所营造出的诗境。这画面中流泻出的诗意正是薛玉云的审美追求,它如同雨后深巷中小姑娘的卖花声一样意韵盘旋,其袅娜情致,令人陶醉!
  传统的国画理论一直强调,画家们应充分利用空白处造境,甚至说“能在空白处听出流水的声音”才算是画出了诗意。但薛玉云却认为,残缺是美,满盈亦是美,就如同残月能给人一种绚烂归于平淡的凄美,圆月则能使人感受到高远清虚、幽悠宁谧的禅境。
  因此,她的画在构图上并不刻意留白,而是习惯在满满当当的元素组合中寻找诗境。她的工笔画《松清骨峻》《秋语无声》《故园秋韵》《生机》等作品,画面都相当满盈,我们虽然难以从空白处找出诗境,可由于作者在整体的把握上就注重景与情的交融,将境与象融汇在一起,使得每幅画都满溢着浪漫与唯美的气息。这种用浓墨淡彩描摹出的清风朗月与素静逸气,足可以让人体味出画外之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虽然无声,却仿佛有天籁之音荡漾其间,将诗性彰显得十分突出。
  薛玉云的画作之所以诗意纵横,首先是得益于她对国画绘画技巧的深刻领悟。为了悟出前人的绘画技巧,薛玉云不仅临摹了几十幅名家画作,而且阅读了大量绘画理论著作,并利用一切机会向名家求教。经过数年的刻苦研习,她对国画的绘画技术有了独特的领悟,如同在花园里漫步的染香人,身上自会有香气,笔下也就逐渐有了醉人的诗意。二是對绘画意境的开拓,使她的作品变得水意淋漓,不必再刻意为之,诗意自会从画中溢出。我们知道,绘画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形。从表现技巧上讲,这种“得意而忘形”是让色彩褪淡、让形式解散,画面上只剩下笔墨的堆叠、游移、拖延,观者虽然看到的仅是漫漶无形的水波烟云,却能感受到画中灵魂的存在。这灵魂,便是薛玉云所追求的诗意,所以她创作的以松树为元素的工笔画,大都将整个画面的色彩褪淡,让人在似有若无中感受诗意美。再就是与薛玉云的艺术观与生活态度有关。她虽身在名利场,却远离功名利禄的角逐,以一颗平常心淡化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纷争。所以,我们从她的作品中看不见挣扎、苦斗、抑郁、幽怨与愤怒。她的作品虽然偶尔会有些许沉郁的思考蕴含其中,但总体上看,她一直在运用恬静安详的色彩,建构着诗意的世界。
  追求画有诗骨,是山水画家无法回避的命题。在这方面,薛玉云已做出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她的作品不论是画人或画物,都能以洒脱的笔触、新颖的布局、纵横的诗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墨韵丰厚、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能让我们从转折顿挫的线韵痕迹里听到诗意的韵律在流动。这样的画作,自会点燃我们的心境之灯,暖暖的,促使我们更加热爱这个绚烂的世界!
其他文献
在缅甸掸邦高原西南部,有一个茵莱湖。常年生活在这片水域上的缅甸人,被称为“逐水而居的人”。他们依然保持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当地渔民至今还保留着“独脚划船”的习惯,这在全缅甸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最近,我有幸来到缅甸茵莱湖采风,亲眼目睹了这一独特的捕鱼方式,使我大开眼界,啧啧称奇。我看到茵莱湖上的渔船形状纤长,渔民在船尾用一只脚站立,一只脚来操纵船桨,与划桨的脚同侧的手控制方向,另一侧
近来,沪通两地隆重纪念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诞辰173周年,王个先生诞辰120周年的活动在电视报刊,乃至网络上广为传播,不仅使我对这两位19世纪、20世纪吴门国画艺术的大师与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产生莫大的敬仰,而且对我的忘年交、亦师、亦友、亦父的吴派海门嫡传弟子,在京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林心传先生与他的艺术再次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于中国美术史来说,吴昌硕大气磅礴的绘画艺术,是清末鸦片战争以来,备受蹂躏的
序  诗经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此序叙写之时,传来了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好消息。她为人类做出的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国人望眼欲穿盼自然科学获诺奖,在今天终于如愿以偿。而于我则更急切地盼望,科学家们也能快些研究创制一种特效抗癌药品,有效抑制全球猖狂肆虐的病魔,我想既然一个药学家抓住了青蒿,让全球无数疟疾患者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不久将来,经过
暖暖的色调,幽默的故事,让孩子忍不住读上一遍又一遍,享受韵律乐趣的同时,也会懂得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拿别人的东西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大概也是狐狸的感悟。基本信息:  书名:《晴朗的一天》  作者:(美)诺尼·霍格罗金  编绘:(美)诺尼·霍格罗金  译者:阿甲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01日  ISBN:9787543473638作者简介:  诺尼·霍格罗金,美国作家、
8月9日,2017年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专题研讨班在新余举行。研讨班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国家卫生计生委2017年专题研讨班精神,总结前7月江西省卫生计生工作,推动各项重点工作、重点任务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丁晓群讲话。新余市委书记蒋斌致辞。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李晓琼、万筱明、曾传美、朱烈滨,省纪委驻省卫生计生委
在水墨晕染之下,魏云涛挥洒笔墨畅抒心意,朦胧中现隐约,隐约中觅故事,故事中又有良多他自身的感触与深思。如同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游荡摇曳着,慢慢地,慢慢地,便看到海天一线处升起的朝阳,十分耀眼,指引着他拨动船桨找到方向与归途。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机。看着他画的山水画,就如在欣赏修行者的行走,一画即一步,前路漫漫,不敢停歇,荆棘丛生,亦不言放弃。由衷地喜欢
青春是灵动的、斑斓的、甚至是充满乐感的,如果一旦她与艺术发生亲密地碰撞,或许瞬间便会爆发出满园春光,绽放出火树银花。  有这么一个颜值特高的90后花季女孩,截止记者采访她时才20出头,这正是如今通常情况下年轻人读大学的时光,可令人惊奇的是,这位女孩却是早已读完大学本科又进入军营的大熔炉进行了冶炼,在革命的大熔炉中淬火几年之后又进入社会的海洋遨游近两个年头了。在这般青葱的年龄标杆内,已划过了这么丰富
陈传席,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法国Queens大学教授。曾任美国Kansas大学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虽然,我曾评吕凤子为当代逸品第一大家,但是对于吕凤子个人来说,品德第一,功业第二,学问第三,书画第四。  中国人的传统,立德是最重要的。古人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像吕凤子这
说起豆腐,可谓家喻户晓。这一可以常年生产又不受季节限制的中国传统食品,味美而养生,是大众餐桌上的常见之物。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展望》杂志宣称:“未来十年,最成功最有市场潜力的并非是汽车、电视机或电子产品,而是中国的豆腐。”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在山东曲阜城东北四公里处,有一座洙泗书院,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在此一边删诗书、定礼乐、系周易,一
杨秀泽,1981年生,贵州省榕江县人,侗族,现居北京。早年拜湖北美术教育家季士林先生为师学习国画。2008年考入中国国家画院,师从著名花鸟画家詹庚西先生。2011年研读于中国工笔画学会工笔画高级研修班,师从著名花鸟画家李魁正先生。2015年研读于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翰墨艺术书法高级研修班,师从著名书法家张荣庆先生。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