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鉴赏“知、情、意、行”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tj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欣赏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以替代的作用和价值。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将音乐欣赏课分为知、情、意、行四个阶段,以此为基本的顺序和框架,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最终获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中学音乐鉴赏 “知、情、意、行” 构建运用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093-03
  一、中学音乐鉴赏“知、情、意、行”教学模式的内涵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丰富。”[1]“知、情、意、行”教学模式是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总结而成的一种新模式。即可以将一堂音乐鉴赏课分为知、情、意、行四个阶段。“知”是指认识,包含对音乐作品本体知识的了解和把握,以及由此形成的音乐想象;“情”是指情绪和情感,及聆听音乐之后所引发的情感反应;“意”是指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在“知”和“情”的基础上,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行”是指行动和行为,既包含利用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音乐创作活动,也包含在音乐感染下的各种日常行为。
  二、中学音乐鉴赏“知、情、意、行”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一)中学音乐鉴赏中的“知”
  “知”是指认知,包含音乐感知、注意、思维、想象等。在该阶段,主要有两项最重要的任务:第一项任务是音乐欣赏的基础性知识。包含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信息、主要内容和风格以及基本的乐理知识等,只有以这些知识为基础,才能实现有效的聆听;第二项任务是激发想象。想象是音乐鉴赏的最佳手段,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都是各不相同的,且都能凭借想象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这也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对此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语言引导等,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耳边传来的是音乐,眼前浮现的是画面,从单一的听觉体验变为视听结合。
  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图画展览会》为例,首先,教师应向学生简要介绍这首作品,作者穆索尔斯基是俄国著名音乐家,作品是其在参观好友的建筑和绘画作品展后,有感而发创作的。作者将十幅绘画用音乐的形式进行了表现,所以名为《图画展览会》。多数学生对西方音乐史是较为陌生的,通过简单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对作品有大致的了解。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侏儒》《牛车》《两个犹太人》等图片或视频,同时播放每首曲目最典型的旋律,让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使用音乐这支画笔进行绘画的。再次播放时,则要求学生以现有的画面为基础,结合旋律对人物或事物的行为、状态等进行想象。最后还可以开展通过音乐寻找对应图画小游戏,由此获得对作品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知与体验。
  (二)中学音乐鉴赏中的“情”
  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通过欣赏这首作品获得了怎样的情感体验,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方面,音乐欣赏中的情感是一个综合体。首先是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如果学生从一开始就对音乐心存抵触,欣赏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拉近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保证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欣赏中。其次是体验作品的情感。每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情感的结晶,要求学生凭借已有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深入体验各种作品多种类型的情感,对此教师也要通过一些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加深体验。再次是表现作品和自己的情感。学生受到相应的情感触动后,并随之产生表现和抒发的欲望,既可以是对作品的演唱或演奏,也可以是其它任何灵活的方式。只有树立起这种三位一体的情感观,才能真正体现出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价值和作用。
  以《我的祖国》为例,这是一首传唱半个多世纪的名曲,也是乔羽和刘炽两位词曲大家的代表作,多数学生都是耳熟能详的。教师可以先从一个小故事引入,很多人都问乔羽先生,歌曲开头“一条大河”到底是哪条河?是长江?黄河?淮河?通过一个疑问,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去作品中找答案。当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后,教师则要鼓励学生抒发和表现自己的情感,比如以独唱或合唱的方式演唱作品,请有乐器基础的学生演奏作品等,一方面使之前的体验得到巩固和丰富,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可以通过音乐表演,获得与更多人的情感共鸣。这对于学生终身喜欢音乐艺术是大有裨益的。
  (三)中学音乐鉴赏中的“意”
  每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一个文化集合体,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了解和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达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意”并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方法,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主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思考,形成独有的、专属的体验和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应给学生以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不能讲得太满,而是刻意留出一部分空白,让学生自主去填补和丰富,最终形成和而不同的效果。
  以对民歌《茉莉花》的欣赏为例,这首曲目的鉴赏重点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民歌和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多元音乐文化观。首先,《茉莉花》在我国有多个版本,风格差异较大,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域差异。北方地区的《茉莉花》旋律较为舒展,与北方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粗犷豪迈的风格是一致的;而南方地区的《茉莉花》则是宛转悠扬,正是江南水乡婉约清丽的代表。通过这样的引申,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民族民間音乐的丰富,以及辽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同时,《茉莉花》不仅流传于国内,更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意大利著名歌剧家普契尼就将这段旋律写出了著名的《图兰朵》中,此后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这就又引申出了中学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元音乐文化观。《茉莉花》在海外的流传,以及《我的太阳》《梭罗河》等外国民歌在我国的流传,充分说明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创造出了悠久而丰厚的音乐文化成果,也都是应该为我们所理解和尊重的,因此要树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可以看出,音乐欣赏中的“意”是十分丰富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挖掘和引导,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欣赏效果,还能对学生多方面的认知和理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中学音乐鉴赏中的“行”
  “行”是指行动和行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音乐欣赏中的“行”,一个是音乐欣赏后的“行”。音乐欣赏中的“行”是指学生不能仅仅是被动的聆听,而是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其目的在于通过多重感官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独立欣赏音乐、分析音乐的能力,实现音乐欣赏的目的和归宿。音乐欣赏后的“行”是指通过音乐欣赏,给自身带来的情感、观念和行为上的变化,或者是改变了之前的一些认识,或者是对某种事物充满了兴趣等,同样也是音乐欣赏的一个重要目标。
  具体来说,音乐欣赏中的“行”,要求教师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合作和探究。如《图画展览会》,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对作品进行预习,在组长的分工下,有的成员负责作者信息和作品中描绘图画的收集,有的成员负责对作品中人物的模仿等,并在课上进行全面的展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以对话的形式,对一些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探讨,既获得了对作品深刻的认识,也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音乐欣赏绝不是单纯的聆听,必须要动手做,才能真正实现欣赏的初衷。音乐欣赏后的“行”,则要求教师予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对比音乐家或音乐作品中的人和事,自己能够获得哪些方面的启发?又会由此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哪些积极的变化。如《欢乐颂》和作者贝多芬,贝多芬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音乐,即便是英年因耳疾失聪,重病缠身,仍然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对生活的期望和对艺术的执着去应对生命的苦痛和绝望。当聆听或演唱这首作品时,就会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触动和启示。特别是那些一时情绪不佳或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听到《欢乐颂》后,心情一定会有所好转,并及时从低沉中走出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这正是音乐鉴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功效最佳的例证。
  “音樂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让人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想象、创造。”[2]自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培养目标。但是成绩的背后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知、情、意、行”教学模式正是针对于上述多个问题所提出的,可以作为音乐鉴赏课的基本顺序和架构,既可以帮助教师有道可循,也可以拉近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感受音乐特有的魅力,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人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付鹏飞.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与方法[J].当代音乐,2017,(24):62.
  [2]翟芮.浅谈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J].当代音乐,2017,(13):36.
其他文献
自1988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提出“Historiophoty”的概念,用于表达影视和史学的关系,至1990年代该词翻译进入学界以来,不断有学者结合西方史学和中国史学传统,阐释
摘要:声乐教学与学习在高校的音乐教学是比较重要的,社会发展让音乐教学走上了新的台阶。尽管声乐心理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声乐技巧却占声乐教学的大部分,直到近年来声乐心理才提上日程。本文就心理因素对于声乐的作用,对于演唱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心理因素 声乐教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116-02  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
腊月,是一年十二个月中气候最冷的月份。腊月,虽然很冷,但它也很可爱,也有暖人心扉的一面。腊月的酒喷喷香。“腊月酒,家家有;喝一口,心甜透;迎大年,乐悠悠……”一首首民谣
[摘要]把握社会转型是研究社会转型时期领导哲学的前提。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型。社会转型为领导哲学提供了诸多课题,本文梳理我国社会转型的内容及其对领导哲学研究所提出的新课题,阐述新时代领导哲学研究必须立足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必须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和态度,目的是希冀学术界进一步思考和讨论这个话题,一方
土壤肥力和养分利用效率是保障可持续粮食生产的基础。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体系下不同施肥模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有效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减少养分总投入量的条
本课题研究的是钢琴伴奏在小学合唱中的运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增快,水平日渐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地提升改善,人们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享受,在精神层面
应用华东区域大气环境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对长江三角洲55个城市2019年逐日臭氧(O3)进行了数值预报,结果表明不同时效的预报效果非常稳定,预报与观测在相关系数、倍比等指标上体
七爷上电视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火神山医院建设场面的新闻,有两秒钟的特写镜头,七爷在画面里一闪而过,村里人才知道七爷去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了,他是方圆几个村里仅有的一个新
摘要:“减缩谱”(textural reduction)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根据不同的分析理论和分析目的,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会出现不同减缩程度的减缩形式,其背后所隐藏的分析观念是以简化织体和对音乐结构进行分层或分级为基础。本文从“减缩谱”的教学实践与其早期理论探源两个方面出发,结合西方和声与对位教材与笔者在高师本科公共课的音乐理论教学经验,尝试探讨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减
为了解地形对草地恢复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草地恢复与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影响机制,因地制宜为当地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吴起县枣庄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对退耕坡面不同坡位草地恢复与土壤物理性质分异特征进行研究。从峁顶到沟底设置8个采样位置,在4面坡共布设128个采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和土样采集,将0—40 cm土壤分0—10,10—20,20—40 cm 3层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并分析其与植被分布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