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诗歌教学目标辩证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nbon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准确定位一首诗歌的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关注诗歌的育人价值。从哲学范畴看,价值主要有三大要素:客体属性、主体需要以及人的创价活动。以此类推,诗歌的育人价值也有三大要素:诗歌的属性、各学段学生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围绕诗歌所进行的教学互动(也可称之为诗歌的主体化过程)。
  一、诗歌的属性·共通价值·诗歌教学的总目标
  诗歌的属性决定诗歌的共通价值,对应的是诗歌教学的总目标。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有如下公认的属性: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抒情言志,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练,音调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强调诗提升人的语言修养功能。杨叔子在《寻美古典诗词,践行中华文化》一文中阐述诗有两大功能:一是教人如何待人处事;二是教育人立德、启智、健心、育美、燃情。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写道:“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这些观点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诗歌的共通价值——立德树人功能,这正是中国诗教的传统精神。
  将诗歌的属性与立德树人功能结合起来考察,我们提炼出诗歌教学的总目标,就是品德修养、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高中课程标准也讲:“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诗歌大量入选中小学教材,正是肩负了品德修养、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这一重要使命。
  二、学生的需要·育人价值·诗歌教学的学段目标
  学生的需要决定诗歌独特的育人价值,对应的是诗歌教学的学段目标。
  学生的需要就是学生成长的理想常模与当前现状之间的差距。学生成长的常模我们可以理解为我国教育方针中提的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差距”就是课程标准中列举的要培养出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需要在语文课程标准里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的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所反映的正是诗歌独特的育人价值。考察2013年版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将涉及诗歌教学的要求进行抽象,列表如下:
  从表中的“行为动词”看,学生要掌握的学习诗歌的方法和方式是“鉴赏”,因此,教鉴赏应该成为中小学诗歌教学最基本的定位。从“成长要求”看,所列内容就是诗歌教学的学段目标,随着学生学历增长,目标逐步提升。将“行为动词”与“成长要求”合起来看,课程标准揭示了目标与达成目标手段的关系,但这些“行为动词”具体是怎样的内涵,该如何运用才能实现诗歌教学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目标?要达成哪些审美能力、养成哪些思想品德、提升怎样的情感?这些都还是很概括的。要使这些内容落地,还得经过诗歌的主体化过程。
  三、诗歌的主体化过程·具体价值·诗歌教学的课时目标
  诗歌的主体化过程决定具体的一首或一组诗歌的具体价值,对应的是诗歌教学的课时目标。
  在教学中,诗歌主体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诗歌的主体化过程主要涉及三个要素——教师、学生、一首具体的诗歌。我们可以这样描述这个过程:教师以教学设计为蓝本,以学生“学”的活动为载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课时教学计划。学生在课上所收获的关于这首诗的知识、理解的内容、掌握的意象、悟到的意蕴等等,就是主体化的结果,也是这首诗的具体价值,而这个具体价值正是这首诗的课时目标。如,我们教浙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可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揣摩重点诗句,发挥想象,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蕴含的情感,使心灵得到熏陶和滋养。
  3.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阅读,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认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三条目标中,每个目标都指明了学的方法,确定了具体的学的要求,是很标准的目标表述结构。在教学意义上,第一个目标是理解诗的内容;第二个目标主要是体会诗中的意象,领悟诗所言之情;第三个目标除了获取表达知识外,重在理解诗人的情怀。这三条目标体现的就是这两首诗的具体价值。同时,通过这个实例,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诗歌的三大总目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教育是怎样细化在具体的课时目标之中的。
  在课堂上,每首诗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因此,不一定每节课每首诗都要将总目标的要求细化在课时目标中。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四首》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应偏重在情感教育目标上,王维的《使至塞上》可以偏重在审美教育目标上,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就应偏重在思想教育目标上。又如,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 母亲》时,要偏重在情感教育目标上,而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就应偏重思想品德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诗歌教学的目标有三个层次——总目标、年段目标、课时目标,这是一个连续体。三者的关系是:总目标提供的是愿景,只是明确了诗歌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重要因素,还不能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应用于计划课堂教学活动。年段目标上承总目标下启课时目标,在表述上描述了一种学生行为(如上表中的行为动词),以及该行为所针对的某一内容主题(如上表中的成长要求),它比总目标更具体,但比日常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目标更概括。课时目标是最具体的,直接应用于计划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深度阅读要求教师以语言建构为基础,运用多种阅读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深刻、生动地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感悟能力、思维发展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笔者以《壶口瀑布》为例,阐述深度阅读的理念与策略。  一、目标定位:以文为本,以生为本  阅读教学要想取得成效,教师必须先明确所执教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壶口瀑布》是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文辞优美是游记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的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以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向导  向导,即领路人,导游。教师的向导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前精心预设要探究的问题和探究方法;二是课中学生思维受阻或者出现其他意料之外的情况时,适时引导,避免学生“迷路”。
任何理想总要有落脚的地方,发展核心素养必须落实在课程中,落实在教学中,落实在评价中……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发出我们的声音,与国家呼应,与学校接轨,与学科和学生对接呢?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要做到以情感人、以境动人、以美育人、以技塑人。  一、以情感人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生活世界,他们的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其中,人的情感是最具感染性的。课堂中的情感教育非
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运算教学显得比较简单,通过反复操练似乎就可以达到又快又准的要求,所以被戏称为“小运算”。然而,运算知识作为数学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学科素养,比如数学关键能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活动经验,小运算可谓是包含 “大道理”。  在实际运算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因小失大”的问题,即关注了运算的正确率,却忽略了运算教学中蕴含的“抽象——推理——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忽视了运算中包含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作者柳宗元贬官至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游记不仅描写了山川景物的形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心境。因此,教师教学时往往会把理解作者情感放在首位。笔者研读教材时发现这篇文章写景很有特点,适合做作文训练的范本,于是将“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写景”确定为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  第一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福祉。新课改以来,汉川市教育局一直致力于立足自身实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汉川的百万人民感受到教育之福、发展之利。近几年,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让汉川教育面貌为之一新,让汉川教育质量稳中向好。本刊从2017年第9期开始,将以不同形式连续展现汉川市课程改革的经验,给读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呼鹰台上爱秋清,鹦鹉洲前看晚晴。红叶蝉声湘寺远,碧潭鸿影汉川明。” 明代
作者:曹文轩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力作。  ★一部关于信任、勇气、感恩的长篇小说,一个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动物故事。  ★曹文轩首部动物小说。  内容简介:该书讲述了小狗沫沫与主人船花、大公狗黑风之间的故事。船花对沫沫的同情和收留,黑风对沫沫的冒死相救,沫沫对黑风的温情陪伴和患难与共,黑风为了沫沫和孩子选择自我牺牲,等等。作品以动物的名义重新诠释“爱”,带给孩子
选材能力指动笔作文时寻找到相关素材的能力。学生选材中常常面临三种困境,要么无材可选,要么选材陈旧,要么选材肤浅。出现这三种情况,究其根源均与选材能力不足有关。  事实上,生活中不缺乏素材。我们每天会看到很多现象,听到很多事情,思考很多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作文素材。这里使用“可以”,是想说明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虽然具备成为素材的条件,但它们并不必然能作为素材使用,那些过于陈旧的材料,如洗衣服、做饭等,
20年前的渔洋关中学,仅有的洋机械是学校帮扶单位淘汰的数台二手电脑,被当做宝贝一样看护使用,编个题目、设计张统计表,感觉方便很多。  5年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改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可共享网络资源、可实物实验投影的“班班通”教学设备落户我校。学校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设备的信息化。  2016年,有著44年办学历史的渔洋关中学迁址,教学设备再次提档升级,一体机、录课室、多媒体教师电子屏、校园网
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选编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中。这首诗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人以狭窄阴沉的雨巷比喻当时黑暗的社会,以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比喻在革命中失败的人,以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比喻朦胧而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朦胧而幽深的美感。  为什么会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