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技术驱动下的人类文明:转型与重塑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zi0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社会,新的网络生态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影响日渐深刻,5G、6G加速到来所引发的变革更有可能溢出传统媒介理论的视野与框架。为深入研究媒介技术与文明转型之间的深刻逻辑关系,厘清媒介技术创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变中的地位和效用,回应社会转型和治理的殷切需要,2020年1月,《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共同举办了“媒介技术与文明转型”学术研讨会,试图探究新媒介环境下人类文明的嬗变路径与未来图景。
其他文献
在由地理空间、移动互联空间等构成的后全球空间中,“地方”并没有消失,反而在与“空间”的互生与互塑中呈现出深度融合关系。后全球空间与地方经验的混杂与再融显现出“地方”发展的新的可能性。“地方”逐渐从实体社区空间走向情感的、符号的、虚拟的空间,或者说这是多重空间互渗后的体验空间。这种变化极大拓展了“地方”的意义结构,使其变成透视后全球化的一个窗口、界面或方法。由此,我们提出后全球空间的一种建构——地方美学,以审视高度全球化影响下的全球与地方、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拟等。地方美学的构建具有维护文化多样性、重构文化
随着美国对华政策从“接触战略”转型为全力打压“近似同等实力大国”崛起进程的“竞争战略”,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深度军事介入与对华军事威慑将不断升级。南海问题已经难以避免地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重点之一。中美两国的南海博弈不仅涉及军事、外交、政治和经济,更涉及话语权竞争。加强中国的南海话语权建设日益成为南海维权与维稳行动的重要环节。话语权的核心要素是政策宣示和主张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强有力的话语权建设是中国南海政策的国际影响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的必要来源,也是中美战略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建设”。中国在南海主权声索中具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当下,赢得南海问题国际话语权,对于全面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一种示范性意义。南海问题上的话语博弈和国际话语权竞争,主体多元,利益内容、政策手段和话语博弈形式多样,各方介入亦程度不同,大致形成了以中国为一方、以美国发挥“领导”作用的另一方之间“一对多”的局面。中国的这种困难处境在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以美国为首的“外来介入”和“选边站”,都包含有“制衡中国”的意图。南海博弈和国际话语权竞争最主要的矛盾,已经不是在声索国之间,而是在中美之间。虽然目前的话语处境比较被动,
为了更好地维护南海主权利益,中国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南海话语权。南海话语要转化为话语权首先需要话语产生议题设置力,进入国际受众的视野;其次要为受众所认同;再次要能够转化为行动力,推动实践进程。南海话语权的提升是一个由内而外、内外兼修的进程,需要考虑认同、话语与行动三重逻辑。南海话语权建构不仅面临话语传播手段先进性与传播技巧提升方面的“术”的问题,还面临着走出集体潜意识迷思,实现外交语言与外交行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道”的问题。这需要反思与转化彼此集体潜意识中的冲突性情结,加强换位思考,化解愤怒与悲情意识,累
凭借着比文言文系统更为明白精确的表情状物能力,现代汉语为建构百年中国新文学叙事的丰赡、深邃而理性的艺术大厦提供了适当的工具。但其表意功能也在长期使用中产生了一些扭曲。在一些当代作家的写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其文学语言与所能表达的生活内容、思想内容已经无法匹配。为了哗众取宠或掩饰自己的欠缺,他们开始乞灵于对语言符号的操弄,以至于严重败坏了现代汉语交流思考的理性功能,损伤了其承载信息的能力。相应地,文学叙事的语言也产生异化,主要表现为导向欲望宣泄而非事实和思想深度呈现的“挑逗化”、表意系统过于精密发达而缺乏可表
截至2007年末,外资银行不仅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分行,还注册成立了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同时还有33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参股了25家中资商业银行。面对扑面而来的外资银行.中国的一些金融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提出了“贱卖论”、“威胁论”和“单边开放”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的判断和评价凸显其重要性。本文对2003-2007年这一时期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度进行测算.结论是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属于中等水平:本文还从实际对外开放趋势的角度进行分析.结论是中国银行业的实际对外开放度远比定量测度的要
技术进步在改变社会形态的同时,也重构了当代社会文化。计算机、数字化和互联网所催生的电子阅读,一方面使阅读形式更为便捷、资源更为丰富,一方面也带来了“浅读”等新问题。借用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和法国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有助于分析阐释当下数字化时代的阅读文化,同时也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论,思考数字化时代改善全民阅读的启示性方法。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网络时代,传统阅读方法存在的基础早已受到电子阅读的极大冲击,而大学教育可以成为一种改善阅读生态的可能策略。从大学教育入手,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向
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发起组织的“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旨在深入研究中国城市新问题、新现象,促进关注中国城市问题的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促进中国城市问题研究新生力量的成长,推动该领域学术水平的整体提高。2018年与2019年在苏州、杭州相继召开的第一届、第二届论坛,分别聚焦“城市与空间”“城市与情感”。第三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将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拟于2020年10月23—25日在扬州举行。论坛主题为:“城市
近期,《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公布,并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当前,全球各国都在经历数字化转型,数据,尤其是以个人信息为主的数据,正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并被赋予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个人信息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模式。但同时,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也带来了个人信息的过度采集、滥用、“大数据杀熟”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对个人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并引发了各类社会风险。以《草案》的出台为契机,反思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实践提供具有中国智慧的制度方案
条块关系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政治和行政关系之一。理顺条块关系一直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的老大难问题,其实质是集权与分权的张力。1949年以来,我国条块关系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但条块矛盾始终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关系在集权与分权的拉锯中陷入了钟摆过程,出现了所谓“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循环和困局。尤其是在当前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背景下,事权和责任在向基层压实,而财权和资源仍停留在上级政府尤其是条线职能部门手中,造成条块矛盾在基层尤为突出。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协同开展,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就是理顺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