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素养是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中“四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明确语文学科素养的关键概念,分析高考命题和日常教学中的主要症结,并尝试从密切联系教材、关照其他省市的高考和模拟考命题、创设问题情境这三条路径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命题和教学;路径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和编写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四层” 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科学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学科素养是指学习者在面对问题情境或典型任务时,运用学科知识和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它以核心价值为引领,涵盖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实现了四层内容的融会贯通,是“四层”中的关键一环,也是研究高考评价体系的突破点。
新一轮的高考内容改革和课程改革同向进行,高考评价内容的改革吸收了课程改革的内容精髓。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说明,高考评价体系视角下的学科素养和新课标视角下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此,笔者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从学科素养视域出发,分析我国高考命题和日常教学中的主要症结,并尝试从密切联系教材、关照其他省市的高考与模拟考命题、创设问题情境三条路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学科素养视域下考试命题和日常教学中的主要症结
(一)过多单一考查“知识和能力”,较少综合考查“素养和价值”
我国的高考评价经历了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的二维评价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四维综合评价的转变。高中语文考试及日常教学测验过多考查识记知识和解题能力,而对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较少关注。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中的文言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断句题、文化常识题、文意理解题乃至翻译题大多考查的是考生识记、理解能力,而缺乏对内容、结构、专注形象等贴合文本内涵素养的考查。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路径,也是学科素养“人文思维”的主要阵地,忽略选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专注于字词句的识记理解,未免“小学而大遗”。再如,小说经常以“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作为至高无上的教学法则,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却学得糊涂。至于小说独特的叙述方式、人物对话及写作视点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或开放性解读,则被完全阉割。
(二)过度依赖模板和技巧,缺乏阅读和写作的真实情境
“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是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和决定要素。过度依赖模板和技巧,缺乏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回避探究性、创新性问题,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的养成将空有概念,无法落地。
以王昌龄《从军行(其四)》的炼字题为例,授课者分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穿”字的妙用后,给出答案:“穿”有“穿破”之意;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军人历经数战,铠甲都被风沙磨破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忠君报国、守卫边疆的爱国热情与对战争胜利的渴望,进而总结出炼字题的答题模式为:“字义 句意 手法 情感”。笔者搜寻知网论文时发现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也出现了许多有关答题模式(技巧、模板)的文章,追求模板之风,可谓盛行。有模板易得分,学生却经常搞混小说、诗歌、作文的模板类型,一道鉴赏类的题目变成了术语堆砌的场地,一首兼具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素养的诗歌变成了答题的工具。究其原因,主要是题目的设置和教学的导向缺乏情境、老套落后,难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欲望,自然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学科素养视域下考试命题和日常教学的路径
(一)密切联系教材,对接部编教材“群文阅读”的要求
“引导教学”是高考评价体系“一核”的重要内容。高考对基础教育有着强大的引导作用,推动着“以评促教”“以考促学”“以评促考”,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命题的基础。有效链接课内文本和课外材料可以在对比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实学科素养的要求。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将刘禹锡的《插田歌(节选)》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比较,设置题目:“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将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比较,设置题目:“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两道考题勾连、对比同一诗人的课内文本和课外诗作,从语言和写景方法角度考察学生的思维、审美素养。高考如此命题,一定程度上倒逼师生重视教材和课堂教学,能够有效避免刷题和模式化答题,也提醒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对比情境,将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融汇在日常的学习情境中。
高考试题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及时对接部编教材“群文阅读”的理念,打破单篇教学的桎梏,以主题、体裁、作者、时代等为议题结构化建构某类文本。教师要合理选择群文阅读的切入点,择优选用经典文本,灵活设置比较点,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如学习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时,为了培养学生理性的爱情观、健全的品格、传承七夕文化,教师可以选择范成大、朱淑真同一词牌的词作与秦观的词作群文对比阅读,感受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和范成大“相逢草草,争如休见”的思想碰撞;体会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和朱淑真“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的情感差异之美。教师也可以对比中日七夕节的风俗,体验中日文化的同源性和地域化。再如,学习《项脊轩志》时,可补充《先妣事略》,让学生感受归有光至纯至孝之情;学习《鸿门宴》时,可补充《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萧相国世家》,帮助学生把握刘邦、项羽的人物特点。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命题和教学;路径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和编写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四层” 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科学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学科素养是指学习者在面对问题情境或典型任务时,运用学科知识和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它以核心价值为引领,涵盖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实现了四层内容的融会贯通,是“四层”中的关键一环,也是研究高考评价体系的突破点。
新一轮的高考内容改革和课程改革同向进行,高考评价内容的改革吸收了课程改革的内容精髓。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说明,高考评价体系视角下的学科素养和新课标视角下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此,笔者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从学科素养视域出发,分析我国高考命题和日常教学中的主要症结,并尝试从密切联系教材、关照其他省市的高考与模拟考命题、创设问题情境三条路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学科素养视域下考试命题和日常教学中的主要症结
(一)过多单一考查“知识和能力”,较少综合考查“素养和价值”
我国的高考评价经历了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的二维评价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四维综合评价的转变。高中语文考试及日常教学测验过多考查识记知识和解题能力,而对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较少关注。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中的文言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断句题、文化常识题、文意理解题乃至翻译题大多考查的是考生识记、理解能力,而缺乏对内容、结构、专注形象等贴合文本内涵素养的考查。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路径,也是学科素养“人文思维”的主要阵地,忽略选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专注于字词句的识记理解,未免“小学而大遗”。再如,小说经常以“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作为至高无上的教学法则,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却学得糊涂。至于小说独特的叙述方式、人物对话及写作视点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或开放性解读,则被完全阉割。
(二)过度依赖模板和技巧,缺乏阅读和写作的真实情境
“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是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和决定要素。过度依赖模板和技巧,缺乏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回避探究性、创新性问题,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的养成将空有概念,无法落地。
以王昌龄《从军行(其四)》的炼字题为例,授课者分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穿”字的妙用后,给出答案:“穿”有“穿破”之意;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军人历经数战,铠甲都被风沙磨破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忠君报国、守卫边疆的爱国热情与对战争胜利的渴望,进而总结出炼字题的答题模式为:“字义 句意 手法 情感”。笔者搜寻知网论文时发现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也出现了许多有关答题模式(技巧、模板)的文章,追求模板之风,可谓盛行。有模板易得分,学生却经常搞混小说、诗歌、作文的模板类型,一道鉴赏类的题目变成了术语堆砌的场地,一首兼具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素养的诗歌变成了答题的工具。究其原因,主要是题目的设置和教学的导向缺乏情境、老套落后,难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欲望,自然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学科素养视域下考试命题和日常教学的路径
(一)密切联系教材,对接部编教材“群文阅读”的要求
“引导教学”是高考评价体系“一核”的重要内容。高考对基础教育有着强大的引导作用,推动着“以评促教”“以考促学”“以评促考”,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命题的基础。有效链接课内文本和课外材料可以在对比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实学科素养的要求。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将刘禹锡的《插田歌(节选)》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比较,设置题目:“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将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比较,设置题目:“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两道考题勾连、对比同一诗人的课内文本和课外诗作,从语言和写景方法角度考察学生的思维、审美素养。高考如此命题,一定程度上倒逼师生重视教材和课堂教学,能够有效避免刷题和模式化答题,也提醒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对比情境,将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融汇在日常的学习情境中。
高考试题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及时对接部编教材“群文阅读”的理念,打破单篇教学的桎梏,以主题、体裁、作者、时代等为议题结构化建构某类文本。教师要合理选择群文阅读的切入点,择优选用经典文本,灵活设置比较点,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如学习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时,为了培养学生理性的爱情观、健全的品格、传承七夕文化,教师可以选择范成大、朱淑真同一词牌的词作与秦观的词作群文对比阅读,感受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和范成大“相逢草草,争如休见”的思想碰撞;体会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和朱淑真“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的情感差异之美。教师也可以对比中日七夕节的风俗,体验中日文化的同源性和地域化。再如,学习《项脊轩志》时,可补充《先妣事略》,让学生感受归有光至纯至孝之情;学习《鸿门宴》时,可补充《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萧相国世家》,帮助学生把握刘邦、项羽的人物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