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张晓华的“三个第一”工作法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1272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8月9日,开州区满月乡双坪村。
  晨光熹微,薄雾缭绕山间。进村小道上,一个约莫40岁的黑脸汉子背着挎包,一路疾行。
  沿途,不断有扛着农具下田的乡亲跟他打招呼:“张书记,又下村来啦!”
  对于这个距开州城区98公里、平均海拔达1600米的贫困村,这个黑脸汉子已经熟悉到“能背出每一个建卡贫困户家庭情况”的程度。
  而提起他,村里的乡亲们特别是建卡贫困户更是没有不认识的。
  他,就是双坪村“第一书记”张晓华。
  “连贫困户情况都不了解,就不可能帮他们脱贫致富”——积极踏实的工作作风是“第一书记”的“第一素养”
  一个小时前,时针指向清晨6点30分。
  双坪村“两委”办公室里,张晓华起床了。
  自从当上“第一书记”,办公室对张晓华来说就有了双重意义——既是工作场所,也成了“半个家”。
  2015年8月,在脱贫攻坚战响彻全国的号角声中,满月乡政府干部张晓华主动请缨,到双坪村当了“第一书记”。
  从此,他开始三天两头往贫困户家里跑,还直接住进了村“两委”办公室。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张晓华有了一个全天候搭档——“民情日记”。
  简单洗漱过后,张晓华把放在床头的“民情日记”塞进挎包。
  厚厚的日记本,积攒到现在已经有6本了,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双坪村每一位贫困户的详细情况——“家里有几口人”“孩子成年没,在上学还是打工”“家庭收入从哪来”“家庭致贫原因是什么”……
  “作为‘第一书记’,我的职责就是为全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服好务——如果连他们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还怎么服务?”张晓华说。
  准备停当,張晓华转身就出了门。
  在成为“第一书记”之后,张晓华经过最初的密集走访调研,对全村每个建卡贫困户的详细情况都了然于胸。随后,他在区扶贫工作团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下,针对每户贫困户实际制订了脱贫帮扶计划。
  “通过发展产业、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等帮扶项目,大部分贫困户都可以自主脱贫。”张晓华说。
  而让张晓华特别牵挂的,是那些不能自主脱贫的“小部分”。
  “对因病、因残疾或因年老而不具备自主脱贫能力的贫困户,就需要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作为,协调各级帮扶政策进行‘兜底’。”张晓华说。
  这天,张晓华出门的第一个走访对象,就是这样一个“兜底户”。
  上午8点过,张晓华来到了建卡贫困户王厚兴家。
  42岁的村民王厚兴正坐在家门口晒太阳。看到张晓华,笑容立即爬上了他的脸庞:“张书记来啦!”
  两年前,王厚兴因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每月还要花费上千元医药费。
  从此,养家糊口的重担就落到了30岁的妻子廖昌秀身上,一家人的生活由此陷入困境。
  得知王厚兴的情况后,张晓华接连登门造访,商量脱贫门路。
  随后,张晓华为王厚兴制订了“三步走”的帮扶计划——
  第一步:帮助王厚兴申请D级危房改造指标,让王厚兴一家住进了新房子。
  第二步:积极联系区、乡两级医疗单位,解决王厚兴的大病治疗兜底和后续康复治疗问题。
  第三步:联系附近的开州区赵家工业园区,为廖昌秀提供了一个就业岗位,每月工资有2000余元。
  “三步走”实施后,王厚兴改善了居住环境,解决了后续治疗问题,还有了稳定的家庭收入。
  “这下,我们家脱贫有希望了。”王厚兴笑了。
  “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的“第一硬件”
  下午1点,烈日当头。
  难耐的酷热,让不少村民足不出户。
  刚刚下村归来的张晓华,三两口就把午饭扒拉进肚里,又马不停蹄赶往尤家坪公路现场。
  从满月乡场镇通往双坪村的公路全长近20公里,是村里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长期以来,受地形山势限制,村里的公路既窄又险。
  “如果开车的司机是个新手,那真的要急得哭。”张晓华苦笑道。
  恶劣的交通情况,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针对这个问题,张晓华到双坪村“赴任”之初,就坚定了“要想富先修路”的信念。
  “要是路不好,发展产业、吸引投资就全都是一句空话。”张晓华说。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从中央到重庆再到开州区,都加大了对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开州北部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系列联通满月乡和北部山区干道“城开”(城口至开州)路的修路项目,也随之接连启动。
  对此,张晓华很是激动:“对我们村来说,满月乡通往外界的公路不断拓宽,正是一个共享修路红利的极好机会。”
  如何“共享”修路的红利?
  张晓华和村“两委”班子一合计,决定整修村道对接日益完善的公路体系。
  2015年11月,双坪村高山上已是大雪纷飞。
  在张晓华积极推动下,整修村级公路的战斗打响了。
  张晓华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一起,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反复论证、精心筹划、积极争取资金,形成统一整修方案后,立即启动了工程项目。
  修路的日子里,张晓华与村组干部和群众一道吃住在工地,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冰冷的山泉水……经常一天劳动下来,他手上和脚上都满是血泡。
  经过两个月日夜鏖战,双坪村争取资金150余万元,新建了错车道120余段、改道20余段,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终于彻底改变了群众出行和物资运输的难题。
  随着道路体系不断完善,双坪村“坐在老林边,吸的兰花烟,烤的转转火,吃的洋芋坨”的困窘生活开始改变。   “不改变群众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发展扶贫产业就是一句空话”——激发内生动力是脱贫致富的“第一软件”
  下午4时,完成公路硬化进展情况记录与后续工作安排后,张晓华决定回到村“两委”办公室填报相关表格,并将近期工作进展向上级进行汇报。
  返程途中,张晓华路过了村民陈文芬家。
  他临时决定去看看。
  “最近生意不错哦,你这里的品种越来越齐全啦。”来到陈文芬的小超市,张晓华盯着货架笑道。
  “这得感谢张书记当初把我点醒了啊。”陈文芬也笑着回答。
  2014年6月,因3个子女上学和老父亲残疾,陈文芬分身乏术,不能外出务工补贴家用,由此成了建卡贫困户。
  后来,双坪村成功申报市级乡村旅游扶贫村。
  喜讯传来,张晓华立即找到陈文芬,建议她把握旅游发展这个契机,办个农家乐发家致富。
  却不想,陈文芬冒出了一串问题:“搞农家乐?万一没人来山里玩怎么办?不种田我们家吃什么?亏了算谁的?”
  在张晓华看来,陈文芬是留守在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她应该更有时间和精力来操办农家乐。出乎他意料的是,第一次沟通竟是这种局面。
  “不改变群众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发展扶贫产业就是一句空话。”张晓华这样总结。
  此后,满心不甘的张晓华又连续3次到陈文芬家,对她进行劝说:“文芬啊,村里成了市级乡村旅游扶贫村,政策环境只会越来越好——你看你家旁边的山歌王农家乐不就发展起来了吗?现在机会这么好,你也完全可以把握住……”
  经过反复引导,陈文芬终于点了头。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利用自家住房办起了农家乐,还开了一家小超市。
  没想到,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陈文芬的农家乐就做得有声有色。
  如今,陈文芬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现在,看到张晓华又来到自己家,陈文芬乐呵呵地说道:“平时一个月能挣到几千块钱。现在是夏季,正是旅游旺季,一个月可以挣上万块。”
  和陈文芬一样,在张晓华和其他村干部深入细致的“游说”之下,村民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离开陈文芬家,已是傍晚时分,张晓华返回村办公室,继续办公。
  当张晓华结束一天的工作沉沉入梦之际,双坪村更加美好的明天,也即将到来。
  【学习感悟】
  10月18日, 我同满月乡双坪村全体党员干部一起收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会,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对报告所总结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作为一名“第一书记”的我感到了深深的自豪,同时也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目前,双坪全村还有贫困人口153户546人,针对老弱病残贫困户,下一步要协调项目资金,开展好旅游扶贫、产业扶贫、交通扶贫、搬迁扶贫、订单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帮扶扶贫、健康扶贫9条脱贫出路,让贫困户切切实实得到实惠。特别是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再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到2020年,一定能让全村人都过上全面小康的好日子。我坚信,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开州区满月乡双坪村“第一书记” 张晓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些年,我们村里的变化太大了,特别是道路建设,让村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获得感!下一步,村里将科学制订发展计划,稳步实施道路交通、產业发展、人饮安全、危房改造、闲置资产利用等20余个项目,进一步打造幸福村。
  ——南川区南城街道半溪河村党总支书记 卢晓平
其他文献
【缘起】  重庆举办首届智博会,缘起于2018年初——  2月,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在渝全国人大代表就重庆市改革发展和大数据应用与发展等情况开展了集中视察,为即将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准备。  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提出了全团建议——《关于支持重庆建设全国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和应用示范基地的建议》。在重庆举办智博会,就是全团建议中的建议之一。  仅
2016年12月中旬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普子镇四合庄村,被色彩层叠的群山环抱。  沿着八公里长的乡村公路一路前行,虽是晚饭时分,却不见炊烟袅袅。  走进村民胡民军家,他正打开电饭煲,淘米下锅。接下来,他从冰箱里取出肉、西红柿等食材,然后在电磁炉上炒菜。不到30分钟,饭菜上桌。  三年前,峡马口水电站在四合庄村附近建成后,胡民军和邻居们都用上了便宜电,上山砍柴烧火做饭的日子已然成为记忆。  作为全
9月4日上午8点半,城口县,连绵秋雨将大巴山清洗一新。  行驶在通往沿河乡的公路上,左侧山洪奔涌,右侧高山耸立,不时还有山石滚落。  突然,前方巨石挡路,司机放慢车速小心绕过。  “好险!”我不禁喊道,立刻紧张起来。  “这次雨下了快一周了,所以落石比较多,我们都习惯了。”当地干部说道。  果不其然,公路深处,几乎每隔一公里都有一片落石。  沿河乡位置相对封闭,位于城口西北片区的深山峡谷里。  4
积累尺寸之步 聚汇千流之力  主持人:市委党建门户七一客户端(七一网、《当代党员》)时评员 况晓静  9月29日,重庆召开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会上,市委书记陈敏尔强调,要更加注重守正,更加注重创新,更加注重实践,让宣传思想工作永葆生机活力。陈敏尔要求,全市宣传思想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常学常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希望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发展实体经济是一大着力点。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脊梁,推动重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板块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构建重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更加体现了干部队伍建设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对干部工作提出新要求——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专业素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成为组织工作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  严格标准“选”好干部。在选人标准上,要突出政治标准。组织部门一定要在干部的政
建强三级服务体系。潼南区全面推行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文化室改造,培育文化中心户,建成标准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广场,配套建设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小型文体广场等设施;依托全市物联网平台和技术,建成互联互通、覆盖城乡的潼南文体物联网;健全区、镇(街)、村(社区)设施配套、上下联动、覆盖全区的三级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多举措提高服务力。潼南区深入实施村(社区)文化室、农体工程、文
7月的大架山,骄阳似火,满目青翠。  天刚蒙蒙亮,伴随着庄稼的晨香,一个瘦高黑影出现在奉节县康坪乡大架村村委会办公室门前,挥舞着扫帚开始扫地。  他叫杨青林,大架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每天赶早起床打扫村委会院坝,这一雷打不动的习惯,他已坚持了6年。  “同乡亲们一起迎接大架村的每一个晨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杨青林说。  韶华之梦  2012年4月的一天,作为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一家纺织公司的车间主任
1959年至1961年,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初,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大规模调整。当时,经济困难集中在粮食短缺上,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精简因“大跃进”而膨胀的职工队伍和城镇人口,一方面减少城镇商品粮的供应,另一方面增加农业生产劳动力,以减轻粮食供应压力和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为此,中共中央在大
合川区双凤镇通过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系列宣传教育行动,引导群众革除陋习,树立文明新观念,掀起破旧俗、除陋习、树新风新高潮。  当地充分利用村村响、宣传栏、文化墙等形式,大力宣传各项法律法规。印发树文明新风倡议书,设置公益广告,宣传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等内容。充分发挥道德评议会的作用,将移风易俗落实情况作为“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公婆”“文明家庭”等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