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朝霞老师给学生讲《蒹葭》,听完后我认真总结了一下,五“读”俱全,“读”领风骚。有哪五读?读通诗歌、读懂诗歌、读透诗歌、读疑诗歌、读出诗歌,五个环节。
从整个过程上看大致涵盖这个几个通识性动作:①读顺读懂文本:从简介开始,到字音,到断句,到文意;②研读文本:从人、景、情、境(意境)到法(艺术手法);③悟读文本:創意性的去读文本,体会文本情感,引导学生质疑,并走出文本领悟趣味。
课堂内容丰富,实用性也很强。很多小的细节,却让我陷入沉思。
一、细节深处的余音绕梁
导入是美美地吟诵白居易的句子:“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白居易论诗的句子,不查资料,根本记不住哪个字、哪个词,但我记住了她话语里流露出的欢喜,那是老师对诗歌的喜欢。还有一处,就是快结束时,把琼瑶改写的歌词《在水一方》拿出来和班主任学生一起唱。这样的参与有意思,这种情绪体验,新鲜有趣,我相信学生终生难忘。重要的是,这个环节完后,蔡老师又开始她美美地读,“最古典的,是最时尚的;最中国的,是最世界的;最诗意的,是最狂野的……”这样的细节我想了很久。
老师的这气质,这声音,这美美的语言,纵使下课了我们记不住她到底说了什么,但是我们记住了她传达出的情感和态度,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直抵了学生和听众的心灵。举个例子,一对男女谈恋爱,男的说什么不重要,在这样的对话场景中不再受关注,女孩更关注直抵心灵的东西,那就男孩对她充满爱意。
这就是人类语言的场景性。透过这个语言场,我们更易直接感受到潜在的话语前提。蔡老师这两个小细节传达出她对《诗经》、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在诗意缠绵的语感中传达了出来。她在学生面前呈现的就是一个文艺范的形象。这个意义就非常深远了。而这样的环节、这样的形象如果让别的老师学来学去,反而会弄巧成拙,这是老师的独特的文艺气质。这样的气质,在常态课中对学生的影响更不可小视。
二、课堂艺术的清醒克制
蔡老师分析到人、景、情、境、法,都是在边聊边读,边读边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己的认知经验,点到为止,深入浅出。但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一句晦涩难懂的理论话语。这种功夫,得要多少年锤炼!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两种必要的功夫。
第一,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例如在谈到人象(属于意象的一种)时,学生概括完特征后,教师站在传统的文化的角度评析: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面对爱情的情感和态度——执着、坚定、不畏艰险,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家宝。这种不着痕迹的点拨,背后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我们从课本上能够学来的,而是需要长期个性化地阅读文本、研究文本。
第二,蔡老师在讲座中提到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必要要大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年龄、知识积淀、审美体验高于学生,要在师生对话中完成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同时,在学生的思维起点上,一步步升华,老师要很好的克制自己的讲解欲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读疑诗歌”这个环节,蔡老师大胆让学生质疑经典:这首诗歌难道不可超越吗?题目或者思想内容能否更上层楼呢?学生改写了诗歌题目为“伊人”“秋水”“在水一方”等。这个课堂反映出来的收与放,这种点到为止的克制,对应的就是教师的知识积淀和教育艺术。一个能量强大的语文老师在讲解一篇艺术性很强的作品,总是讲一半,留一半。这种留白,合乎文艺的审美规律,更符合教育规律,当然对教师的艺术素养考验更高!
三、生命绿地里的诗意仰望
有些人,你不管是听他讲语文课还是听他聊天都特别有趣,也特别轻松。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职业很好的结合起来,在生命的绿地里的诗意仰望。
蔡老师提出独特的“水语文,美课堂”语文教学艺术的理念:她以水为喻,从语文至善、语文无形、有容乃大三个方面阐述了“语文如水,滋养人生”的语文观,分别解答了语文是什么、教什么、怎样教的叩问。至善、无形、有容之语文教育应以培养真善美的人格为终极目标。善为语文的核心,语文教人求善:真水无形,可以是丛林小溪,也可以是汪洋大海,无形即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所固定,包罗万象,丰富无边。听完这一课,才明白,生活中处处是诗歌,诗歌里处处是生活。语文可以包罗万象,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
蔡老师的课堂设计,总有一个“读出文本”,从课本里走出来,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生活的美,感受中国文化的意趣。这样的思路和探索,让语文有了生活味也有了文化味。这样去解读教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味的事,这种趣味,丰富着教师的一生。
一个底蕴丰厚的老师,其气质、其谈吐,其品味,构成语文课程的隐性课程。比起显性课程,其影响更为深远。蔡老师开发了《君子美德课程》,就说明了蔡老师潜在文本深处,而不是浮在文字表面。可以说她是学者,但她更是她是一个趣者,一个可以让无趣的知识和学问生趣的语文老师。
教研活动结束后,蔡老师讲,我们成就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可不要让自己没有任何发展。这句话是对我们的鼓励。做个有趣味、有追求的语文老师,才会有故事。
从整个过程上看大致涵盖这个几个通识性动作:①读顺读懂文本:从简介开始,到字音,到断句,到文意;②研读文本:从人、景、情、境(意境)到法(艺术手法);③悟读文本:創意性的去读文本,体会文本情感,引导学生质疑,并走出文本领悟趣味。
课堂内容丰富,实用性也很强。很多小的细节,却让我陷入沉思。
一、细节深处的余音绕梁
导入是美美地吟诵白居易的句子:“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白居易论诗的句子,不查资料,根本记不住哪个字、哪个词,但我记住了她话语里流露出的欢喜,那是老师对诗歌的喜欢。还有一处,就是快结束时,把琼瑶改写的歌词《在水一方》拿出来和班主任学生一起唱。这样的参与有意思,这种情绪体验,新鲜有趣,我相信学生终生难忘。重要的是,这个环节完后,蔡老师又开始她美美地读,“最古典的,是最时尚的;最中国的,是最世界的;最诗意的,是最狂野的……”这样的细节我想了很久。
老师的这气质,这声音,这美美的语言,纵使下课了我们记不住她到底说了什么,但是我们记住了她传达出的情感和态度,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直抵了学生和听众的心灵。举个例子,一对男女谈恋爱,男的说什么不重要,在这样的对话场景中不再受关注,女孩更关注直抵心灵的东西,那就男孩对她充满爱意。
这就是人类语言的场景性。透过这个语言场,我们更易直接感受到潜在的话语前提。蔡老师这两个小细节传达出她对《诗经》、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在诗意缠绵的语感中传达了出来。她在学生面前呈现的就是一个文艺范的形象。这个意义就非常深远了。而这样的环节、这样的形象如果让别的老师学来学去,反而会弄巧成拙,这是老师的独特的文艺气质。这样的气质,在常态课中对学生的影响更不可小视。
二、课堂艺术的清醒克制
蔡老师分析到人、景、情、境、法,都是在边聊边读,边读边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己的认知经验,点到为止,深入浅出。但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一句晦涩难懂的理论话语。这种功夫,得要多少年锤炼!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两种必要的功夫。
第一,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例如在谈到人象(属于意象的一种)时,学生概括完特征后,教师站在传统的文化的角度评析: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面对爱情的情感和态度——执着、坚定、不畏艰险,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家宝。这种不着痕迹的点拨,背后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我们从课本上能够学来的,而是需要长期个性化地阅读文本、研究文本。
第二,蔡老师在讲座中提到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必要要大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年龄、知识积淀、审美体验高于学生,要在师生对话中完成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同时,在学生的思维起点上,一步步升华,老师要很好的克制自己的讲解欲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读疑诗歌”这个环节,蔡老师大胆让学生质疑经典:这首诗歌难道不可超越吗?题目或者思想内容能否更上层楼呢?学生改写了诗歌题目为“伊人”“秋水”“在水一方”等。这个课堂反映出来的收与放,这种点到为止的克制,对应的就是教师的知识积淀和教育艺术。一个能量强大的语文老师在讲解一篇艺术性很强的作品,总是讲一半,留一半。这种留白,合乎文艺的审美规律,更符合教育规律,当然对教师的艺术素养考验更高!
三、生命绿地里的诗意仰望
有些人,你不管是听他讲语文课还是听他聊天都特别有趣,也特别轻松。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职业很好的结合起来,在生命的绿地里的诗意仰望。
蔡老师提出独特的“水语文,美课堂”语文教学艺术的理念:她以水为喻,从语文至善、语文无形、有容乃大三个方面阐述了“语文如水,滋养人生”的语文观,分别解答了语文是什么、教什么、怎样教的叩问。至善、无形、有容之语文教育应以培养真善美的人格为终极目标。善为语文的核心,语文教人求善:真水无形,可以是丛林小溪,也可以是汪洋大海,无形即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所固定,包罗万象,丰富无边。听完这一课,才明白,生活中处处是诗歌,诗歌里处处是生活。语文可以包罗万象,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
蔡老师的课堂设计,总有一个“读出文本”,从课本里走出来,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生活的美,感受中国文化的意趣。这样的思路和探索,让语文有了生活味也有了文化味。这样去解读教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味的事,这种趣味,丰富着教师的一生。
一个底蕴丰厚的老师,其气质、其谈吐,其品味,构成语文课程的隐性课程。比起显性课程,其影响更为深远。蔡老师开发了《君子美德课程》,就说明了蔡老师潜在文本深处,而不是浮在文字表面。可以说她是学者,但她更是她是一个趣者,一个可以让无趣的知识和学问生趣的语文老师。
教研活动结束后,蔡老师讲,我们成就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可不要让自己没有任何发展。这句话是对我们的鼓励。做个有趣味、有追求的语文老师,才会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