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综述重点介绍有关皮肤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诊断、病因和发病机理方面的主要进展。蕈样肉芽肿和Szary综合征现已明确,大多数蕈样肉芽胖(MF)和Stary综合征(SS)都是一种具有CD8(辅助、诱导)表型的T林巴细胞增生,而具有CD8(抑制、细胞毒)表型的病例极为罕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综述重点介绍有关皮肤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诊断、病因和发病机理方面的主要进展。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现已明确,大多数蕈样肉芽胖(MF)和Sétary综合征(SS)都是一种具有CD8(辅助、诱导)表型的T林巴细胞增生,而具有CD8(抑制、细胞毒)表型的病例极为罕见。
其他文献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伴有各种皮肤体征和综合征,其中有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可触及性紫癜、原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结节性多动脉炎及苔藓样皮炎等.这类皮损可个别地伴发于特殊感染期:潜伏期、前驱期、黄疸期、恢复期或慢性期.
伊他康唑(itraconazole)是一种口服有效的三氮唑族广谱抗真菌剂。对常见真菌感染,如阴道念珠菌病、花斑癣、皮肤癣菌病均有明显疗效,对全身性真菌病亦见良至优的效果。伊他康唑对组织有高度的亲和性,其组织浓度数倍于其相应的血浆浓度峰值。本文观察了正常志愿者口服伊他康唑100~200mg/d后在皮肤内的药动学。从用药7天起,胡须部及背部组织的浓度即持续地高于相应的血浆浓度。手掌角层的浓度比相应的血
作者对397例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患者作了血清抗Scl-70及抗着丝粒抗体(ACA)的测定。发现102例(26%)患者Scl-70抗体阳性,86例(22%)患者ACA阳性,无1例患者两种抗体均阳性。ACA几乎都(96%)见于CREST综合征的患者,但大多数(57%)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没有这种抗体。
角蛋白是一组由很多不同多肽组成并具有共同分子结构的中间丝蛋白.其免疫和生化性质在不同上皮部分有所不同.根据这些不同,角蛋白可以分为不同亚型,并认为是观察上皮分化的较好标志.基底细胞上皮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但目前对其分化来源尚无一致意见.最近,有人分析了从基底细胞上皮瘤和人体多种上皮中提取的纤维性蛋白(FP)的生化特性,发现基底细胞上皮瘤中FP的电泳图与毛囊皮脂腺上皮中者相似.
Hosker等曾报告两例成人腹腔疾病合并哮喘患者在用无谷胶食物后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本文报告一例合并慢性荨麻疹在用此食物后慢性荨麻疹也告消失.患者男,47岁,1985年5月始全身起荨麻疹,体检未见其它异常.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自1953年由Bullow和Norholm-Pedersen在丹麦报告以来,相继有若干报告,但详细流行病学报告是Gedde-Dahl在挪威报告的,指出1971年共有144例,单纯型与营养不良型的比率为2:1.各类病型100万人口的患病率:单纯型中Kbner型1.1,Weber-Cockayne型9.0,Ogna型14.2,营养不良性中显性遗传型1.3,隐性遗传型22.2.认为Ogn
作者为了探索银屑病患者皮损程度与尿中聚胺及其所属成分含量的关系,采用Russell D法,及预先电泳分离技术,对23例年龄25~50岁的进行期银屑病患者24小时尿的聚胺总量及腐胺、精胺和精脒分别进行了检测.另外6例非表皮增殖性皮肤病和1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以资比较.
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ACA)多见于中、老年,作者报告2例儿童ACA伴有包柔氏疏螺旋体属(Borreliabnrgdroferi)感染,并认为是欧洲儿童中的首次报告,例1为10岁男孩,数周来右下肢皮肤变黑;无自觉症状,一年前有蜱咬病史。检查可见膝、小腿和足背呈青紫色、水肿和充血,踝部皮肤干燥和营养不良。
维甲酸类药物治疗各种角化病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可发生很多副作用.最近有报道,长期应用异构维甲酸(isotretinoin)和依曲替酯可诱发骨改变;而用依曲替酯短期治疗则不伴发骨骼损害.关于儿童应用依曲替酯引起骨骼的改变及其安全性,则仅有少数的报道.
本研究是在埃塞俄比亚麻风估计患病率为,2.5‰的Gurage地区进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8例瘤型麻风患者家庭的54名家庭接触者、7例结核样型麻风患者家庭的39名家庭接触者、15个无麻风患者家庭的99名健康对照者对酚糖脂-I(PGL-I)的合成类似物(PGL-ISA)的抗体反应进行了调查,并用标准瘤型贮存血清(LSP)的活性百分比表示抗体活性,即抗体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