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ffee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等学校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课程资源应用和建设意识差、使用效果不明显、资源形式单一陈旧等,建议在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从硬件、软件、潜件、质量等领域开展跨校、跨学科协作。
  [关键词]信息化 课程资源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张沁文(1961- ),男,陕西扶风人,陕西理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高等教育管理;董文军(1965- ),男,陕西洋县人,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心理学。(陕西 漢中 72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资助“第三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管理”(项目编号:1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黄新民。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92-02
  
  伴随高校校园网的普遍建立,特别是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高校利用校园网进行课程教学已经十分普遍。但是仔细分析这些网络课程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别是使用效率,就会发现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科学地加以解决,不但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技术路线。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在开放教育观的指导下,依托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知识载体及知识传播方式带来的革命,使整个教育系统从宏观教育规划、战略、管理到微观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模式,全面实现信息化改革。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因此,掌握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大学所有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而现代教育技术离不开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应用。同时,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是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网络课程资源是信息时代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然而,网络课程资源不是印刷教学材料的电子版,不是教材“搬家”和黑板“搬家”,而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按教学资源共享原则开发和制作的教学(学习)材料和资源。其主要特点和功能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具有严格的技术规范性、兼容性、交互性、无冲突性和无限共享性等。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经走过将近20年的历程。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案。同时,2003年教育部又启动了高校精品课程计划,计划每年评出200门课程,5年共评选出1000门精品课程。这一举措就是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均达到优秀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并带动所有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经过努力,该计划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前,校园网已经在大学普及,联网的多媒体教室比例不断上升,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上课、查阅文献等十分普遍。现代信息技术也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乃至娱乐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是各级各类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它已经深入课堂,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仍然存在以下深层次的问题:
  1.高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据调查,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尚有1/3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同发布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许多高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远远低于学生。
  2.应用效果不佳,没有将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没有真正促进教学改革。据对不同类型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统计,有65.5%的学生认为一半以上的任课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北京市教委组织专家对60所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调查,同时对20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专家和学生对当前课堂教学最不满意的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有些教师即使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授课,但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们既丢失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又没有建立起与信息技术环境相配套的课程资源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
  3.课程资源贫乏且适用性差。许多教师备课时还要花大量精力做一些低层次、重复的课件,没有充分的、优质的资源可以共享。在一项北京大学组织的调查中,有74.8%的高校认为,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网络课程资源贫乏加之质量较差,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有一项指标是测评学生学风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有报道指出,某评估专家进入某校的网络教室,学生上座率非常高,但差不多有99%的学生在利用网络看电影或聊天。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的网络课程资源却无人问津,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网络课程资源的吸引力不够。因此,开发优质的信息化网络课程资源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客观地讲,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的速度和认识水平是落后于基础教育的。笔者随机调查了10个县级基础教育网和10个大学的校园网,查看“课程(或教育)资源”栏目设置情况,结果表明,10个县级基础教育网中,8个具有课程资源栏目,点击率也比较高。而10个大学的校园网中,设置课程资源栏的有4个,访问率很低。可见,高等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对策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注意“三件”建设同步发展。所谓“三件”主要是指教育信息化中的硬件、软件和潜件。硬件建设主要是电教设备、设施的建设,其主要任务是电化教育系统工程的建设,也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建设;软件建设主要是课程资源的建设,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各科现代课程内容体系;潜件建设主要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建设,其主要任务是建立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模式体系。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三件”建设不同步,“重硬轻软忘了潜”,只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忘了潜件建设。相当多的高校把网络系统建设经费的90%以上用于“建网”,只有极少数的经费用于“建库”(资源库)“建人”(有信息素养的教师和学生),结果是,网建起来了,但网上资源贫乏,使用者甚少,效益不高。因此,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建设应重点围绕“建库”、建模式、“建人”、建精品、建平台等方面进行。
  1.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加强管理。课程资源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纽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上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所必需的,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因此,各高校领导,特别是教务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课程资源在推动教学改革、为师生教学服务方面的作用,组织好开发、管理工作。
  2.重视校园网的潜件建设,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新的高校教学模式。网络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有没有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没有与信息化高等教育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教学理论,是制约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瓶颈。特别强调的是,现代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是潜件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高等教育理论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以及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当组织力量研究信息化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构建信息化高等教育理论新体系。
  3.注重培养复合型新教师。优质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应用于教学的先进工具,更应是先进教育思想、人——机界面技术以及名师教学经验的结晶。所以,课程资源建设前期可能是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共同协作的过程,由多方面专家协同工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学科课程专家提供前沿知识并使用已经建成的课程资源库;教育学专家协同课程专家制订、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教育技术专家搭建技术平台。然而,目前的高校课程资源库(实际上是网上精品课程),仅处于能满足“上网”需要的阶段,离真正的“精品”还很远。大多数课程只是简单地将文字教材搬到网上,就称为网上课程资源。用最先进的手段把最前沿的知识搬到网上,缺乏的是最先进、最科学的教学模式。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上述几方面的专家很难做到整体、密切合作。因此,未来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必须是由集一流现代教育思想、一流教学水平、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而不必是技术专家)的现代新型教师才能真正完成。
  4.跨院校协同合作,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巨大的兼容性和信息的开放性,是现代信息资源的基本特点。因此,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课程资源浪费,各高校的课程资源建设可以采取协同合作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以专业协会、学科网站为依托,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围绕某一课程,共同合作,共同开发,建成全国联网的课程资源平台。我们也可以建立省级、城域、校级跨学科、跨专业的资源平台。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可以先在教研室内围绕某门课程建立教研室内部共享的资源库,由某位教师重点备好一个或多个章节,开发出该章节的精品资源。这种课程资源应当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围绕课程知识点,向科研、生产内容辐射,分别组建某一知识模块的学习资源、科研资源以及备课资源,并与校内、外相关的课程资源链接。许多教师围绕一门课程将组建的课程资源整合在一起,就开发了一门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
  5.经费保障,注重政策奖励。学校对课程资源建设要运用政策的杠杆作用,实行奖励或政策鼓励。学校也可以按教学改革立项等,进行奖励和资助。这样才能激发教师进行研发并投入应用的积极性,也才能使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走向良性的发展轨道。
  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的统领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高度整合,才能建成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库,才能被广大高校教师所接受和运用,也才能真正探索出適合于信息技术背景下高等学校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张力,谈松华,桑新民.新世纪教育怎么样[N].中国教育报,2001-
  02-02.
  [2]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孟红娟,郑旭东.对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批判分析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6).
  [4]万朴.新世纪高校教育改革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1(6).
  [5]陈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能力建设新思考[A].赵呈领.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陈海林,李海霞,王庆柱.高校教师要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实践探索,2006(7).
  [7]南国农.80年代以来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其他文献
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的杠杆.本文从课程体系建设前的论证分析、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合理整合建构、课程体系建设后的有效评价考核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着力解决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发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原先关注一堂课逐渐向关注日常教与学活动的方向发展。而这更需要建立一个教学活动的平台,社会性软件就是能体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最佳软件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社会性软件 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作者简介]钟琦(1976- ),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系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及教育技
采用超声波技术激活钾钠液态低共熔物作为邻二甲苯与1,3-丁二烯烯基化反应合成5-苯甲基-2-戊烯(OTP)的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预处理参数、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以及加入
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身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小学校的体育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初步探究。构建景德镇市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模式,为促进体育文化在学校的更
研究目的:津秦客运专线军粮城北站位于塘沽西跨京津塘高速公路特大桥上且一般地段采用底座纵向连续的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岔区采用连续的小刚架结构,这要求在连续小刚架桥
主要分析了骑槽式采煤机组和爬底板采煤机组中的单向迎面截割、双向迎面截割以及双向侧面截割采煤工艺方式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煤炭开采业提供依据,提高煤炭产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