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系病论治中的和调枢机之法

来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niao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首先从学理乃至文化之本源发端,解析中医经典理论中“枢”之概念与“枢机”之学说,继而阐释和调枢机治法的和调甲木、风阳,和调郁逆,和调阴阳寒热,和调入微与和调致中等诸多法门.在此基础上,纵论肺系病论治中的和调枢机法相关理法方药,包括和调枢机以疏解郁结、疏解郁热、解郁降逆、疏解镇潜、调补阴阳,以对应肺系病枢机郁痹、郁而化热、郁热上逆、郁逆动风,直至阴阳错杂、开阖失据诸多病局之机转变化.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氯化两面针碱(NC)通过调控miRNA及mRNA表达抑制肝细胞癌(HCC)进展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建立HCC裸鼠移植瘤模型,连续给药15d取瘤体提取总RNA,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NC处理前后miRNA及mRNA表达水平,对差异mRNA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分析,构建NC抗HCC的miRNA及mRNA调控网络;并以miR-300为例,验证miRNA在HCC中发挥的关键调控作用.结果:NC处理后25个miRNA显著下调;60个mRNA在NC处理后显著上调,137个mRNA显著下调;差异m
人体皮肤感受触觉的功能不仅依赖于有髓鞘的Aβ纤维,也与无髓鞘的C类触觉传人纤维密切相关.C类触觉传人纤维广泛分布于人体有毛皮肤,并作为一种低阈值机械感受器发挥其感受愉悦和传递疼痛的功能,其功能的发挥与机械力刺激密切相关,推拿作为一种外治疗法通过皮肤中的机械感受器产生与传递信息,从而发挥其作用.文章通过对C类触觉传人纤维的生理特性、分布特点、相关化学因素特性进行介绍,探究其与推拿手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推拿治疗提供内在依据.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无复流或冠状动脉无复流是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施行后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梗死相关心外膜动脉已经恢复灌注,但冠脉远端血流量仍持续降低或有明显的心肌组织再灌注损伤.PCI术后无复流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心肌微循环障碍,微血管堵塞、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等.文章综合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病机制,阐释目前中医药对无复流的认识及治疗进展,为PCI术后无复流的防治提供新的视角.
目的:探讨龟鹿二仙胶对早期创伤经历(ELS)大鼠成年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易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以单一延长应激(SPS)为应激原制备ELS大鼠模型,随机将96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帕罗西汀组和龟鹿二仙胶组,每组24只.采用旷场、高架十字迷宫、场景恐惧记忆实验评估大鼠成年后的行为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以及皮质酮(CORT)含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下
目的:研究半夏泻心汤及不同配伍对胃肠道菌的影响及肠道菌群对半夏泻心汤中主要活性成分的代谢作用.方法:采用液体稀释法检测半夏泻心汤对幽门螺杆菌的抗菌作用;体外培养活菌计数法观察半夏泻心汤不同配伍对益生菌(青春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病原菌(阴沟肠杆菌、粪肠球菌)的影响;采用UHPLC-LTQ-Orbitrap/MS法分析半夏泻心汤主要活性成分经肠道菌群作用后的代谢产物.结果:半夏泻心汤全方组对幽门螺杆菌的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最强.全方组及不同配伍组对阴沟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全方组及甘补组在
腧穴定位随着针灸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腧穴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针灸临床治疗效果.但是由于患者个体的差异和医者经验的差异,针灸临床治疗时腧穴定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准确性,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临床的疗效.利用现代技术和仪器实现取穴过程的客观化与标准化,是针灸现代化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腧穴定位研究工作的深入,腧穴定位的一些仪器和辅助技术不断地出现,笔者就检索到的与腧穴定位相关的文章进行总结.
肺癌的肿瘤炎症微环境在其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肺癌炎症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肺癌的肿瘤炎症微环境中所充斥的各类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可分化成M1型和M2型两类独特的功能表型,进而对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细胞增殖、转移和抑制细胞凋亡等进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肺癌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截至目前,肺癌的临床疗效仍不尽满意.文章通过查阅现有的与肠源性内毒素对肺癌巨噬细胞极化影响相关的研究报道,总结并提炼其主要学术观点,以期通过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于肺癌肿瘤炎症微环境作为肺癌
中医临床中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以出现“出泡”现象,如天灸疗法、艾灸疗法、拔罐疗法和发泡膏疗法等.回顾相关文献发现,对以上疗法中出现“出泡”现象的解释褒贬不一,未明确中医临床治疗中出现“出泡”现象是否有利于机体的自身调节,而且“出泡”对皮肤也有一定的损害性,皆制约了在临床上的发展.文章从其发展渊源、实验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且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结合泡液成分分析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推广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七损八益”源于《黄帝内经》,其中蕴含泻心、益肝之理,源自《道德经》中的“虚其心,实其腹”.“七损八益”之理在心用过度、心火亢奋所致的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应用在后世医家当中以张仲景的泻心汤以及阳旦汤(桂枝汤)为代表.文章以《道德经》《黄帝内经》为源头阐释“七损八益”中的泻心、益肝之理,以期为临床治疗心用过度、肝精亏损之证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胰岛素抵抗(IR)是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显著病理特征,贯穿于T2DM的整个过程.目前,IR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对此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因此,关于T2DM、IR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仍然是当前研究热点.最新研究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与T2DM IR的发病密切相关,同时亦是中药单体、中药复方、中成药常见的作用机制.因此,文章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综述中药对该通路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中药防治T2DM IR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