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深度:行动·发现·拯救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yl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迄今为止,吕克·贝松所执导的影片,尽管类型不同、风格各异,但是影片蕴蓄的内涵却具有一致性,显示出导演寻找深度的轨迹。他可谓是那类按世界观统合作品的“作者”。
  关键词:吕克·贝松 行动 发现 拯救
  
  在法国《首映》杂志创刊300期之际,吕克·贝松接受了采访。吕克·贝松在采访中谈到了他的追求。他说:“我喜欢创新,喜欢另辟新径。”在影片推出前,总要自问“我进步了吗?”一部片子“重要的是要表现一些新东西,尽善尽美地去表达、去图解它”。他追求的是“蕴蓄深刻内涵的影片”。
  到目前为止,吕克·贝松所执导的九部影片,尽管类型不同、风格各异,但是影片蕴蓄的内涵却具有一致性,显示出导演寻找深度的轨迹。特吕弗曾经说那类按世界观统合作品的“作者”,其一致性会使他“终其一生只拍摄一部电影”。吕克·贝松的这“一部电影”虽然远未终篇,但其思想的一致脉络还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试以《地铁》(1985)、《碧海情》(1988)、《尼基塔》(1990)、《杀手利昂》(1994)、《第五元素》(1997)、《圣女贞德》(1999)和《天使A》(2005)等七部影片为倒,加以分析。
  在吕克·贝松执导的影片中,行动具有重要的形式意义。而动作不过是行动的单元、行动的阐释、行动的具体化。
  早期的《地铁》就很典型。对弗雷德.爱情不只是相思、倾慕,而是行动。海伦娜告诉他:“你感兴趣的是我,可你得不到。”可她错了,弗雷德并不只是对她“感兴趣”,他要用一系列的行动表达他的爱情。他在行动中最终得到了海伦娜的爱。海伦娜也在他人的行动中体验到从未体验过的快乐。这使她开始讨厌丈夫的生活方式、丈夫的钱、丈夫的诡计以及他那无聊的上流社会的圈子。她勇敢地对丈夫说:“可我是人,我有思想!”
  行动是《地铁》贯穿始终的深层内涵。人除了行动,什么都不是。人之所是正在于他之所为。影片结尾,弗雷德中弹倒地后,他问悲痛中的海伦娜是否有一点爱他.海伦娜终究用行动——深情的吻(特写)——做出了回答。
  大卫·马梅说电影“永远以镜头来说故事”,而对吕克·贝松来说,“镜头”即“行动”。故事,正是由它的主体的行动来叙述的。“一个人只是一连串的行动而已,因此他是构成这些行动的总和、组织.以及多种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除了他的行动之外别无希望,只有行动本身才可以使他具有生命”。这也正是《地铁》的哲学。
  行动的观念使得吕克·贝松后来的电影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向浅表的娱乐化方向发展,这着重体现在由他编剧、监制的许多影片中。另一个是强调人对自我、对存在、对生命意义的发现或认识,这使其影片内涵朝向更复杂多义的方向发展。
  《碧海情》通过大海和陆地、人世与自然来探寻存在的矛盾和神秘。对恩佐和雅克而言,存在着两个世界的引力。特别是雅克,乔安娜所代表的世界和海豚所代表的世界,不断使雅克处于矛盾冲突之中。他被分属两种世界的两种爱情牵扯着、争夺着。他为何要这样做。没有谁知道,也许正像恩佐说的,他是从另外世界来的。他之在人世间,如同影片中那头被他救出海豚馆送回大海的海豚一般,和人在一起,是那般抑郁、沉默、缺少乐趣。因为这本不是他的世界。
  雅克和恩佐对大海的爱恋,类似宗教的虔诚和执著,这是一种对神秘感召的回应。对雅克来说。对大海的爱恋更是严肃的、神圣的,充满激情的.他望着大海的样子,使乔安娜感到害怕。个体究竟来自哪个世界?这是存在之谜。正像纪伯伦诗中的哀吟:“我是个异乡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听得懂我心灵的语言。”
  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是个体的体验。大海吞噬了雅克的父亲。大海却抚育了雅克。在常人看来没有什么的海底,他们却找到了生命的源头。这是一种梭罗式的皈依.那是对自我天性的发现并接受天性的引导,甜蜜的自然,“最接近我的血统”,“以人为邻的幻念变得微不足道”。
  《尼基塔》突出了生命遭受奴役的问题。国家利用了个人的弱点和过失.将死刑犯尼基塔变成一个专替政府杀人的工具。国家的选择将她的未来推向无边的黑暗之中。当她选择做工具而活着,就选择了奴役。可是,就在尼基塔回到生活世界待命的时候,一个善良、慈爱、耐心、勇敢的男子马克走进了她的生活。尼基塔尝到了在她的世界里唯一的爱。影片突出了在爱情的疗救过程中,一个工具的人、冷酷的杀手的重生。没有爱的拯救,就没有人性的复归。一个出入于地狱的人,有时洋溢着一副孩童般甜美的笑容。马克问她:“谁教你这么笑的?”——“你教的。”她深情地答道。
  没有爱就没有拯救。也就没有主体的觉醒、自我的发现和个人的幸福。
  《杀手利昂》则突出人在苦难和黑暗中,拯救和自我发现的意义。在玛蒂尔达即将遭遇毒手的瞬间,一个意味深长的特写镜头:绝望的玛蒂尔达的整个面容突然笼罩在屋内射出的光线中——得救了!正像有人赞美的,这“简直像一道圣光”。光的运用,在这里不是偶然的,《第五元素》、《圣女贞德》、《天使A》等片中.每当获得拯救的时刻或得到大能或受到天启的时刻。往往都突出了光的意义。投射在玛蒂尔达脸上的光来自利昂——一个杀手的心底。巴克莱博士说得好,“我们并不缺乏同情心和怜悯心,而是我们不能把这份感情化为行动。”利昂选择了行动,也就选择了牺牲,他最终站在地狱的门口救出了玛蒂尔达。“叩门一开门”具有深刻的隐喻意义,表面上获救的是玛蒂尔达,但从人的价值上说,利昂在开门的那一瞬间也获救了。这是重负。也晕救赎的恩典:正义和人性回到了这个杀手身上。因此它隐含了互相拯救的意义。利昂与玛蒂尔达在最后诀别的时刻,道出了这一点:“你让我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你让我可以高高兴兴地睡在床上。安稳地入睡,落地生根。”利昂的内心和灵魂被冰封在他十九岁时的恋爱悲剧中。是玛蒂尔达融化了利昂久已冻结的灵魂。利昂,义无返顾地肩负起十字架,用自己下地狱来换得玛蒂尔达去本该属于她的那块园地里成长。
  《第五元素》所表现的是一场更为壮观的、具有宇宙视野的人类拯救行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爱,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了,拯救的核心元素——爱——幸好被外星蒙多沙凡人保存着,在地球劫难到来之前被送了回来,但地球人得到的只是被击碎的爱的残片,爱的残片在高科技的运作下,经过了再造复活,这就是神人莉露。人类由于爱的长期缺席,已经迷失了拯救的道路。影片用大特写刻画出莉露在看到人类杀伐的历史时那种震惊、痛苦和绝望。在人类即将毁灭的那一刻,神人绝望地质问道:你们在杀生,拯救生命有什么用?拯救生命,首先就得拯救最为重要的稀有元素——爱。影片结尾颇具反讽意味。人类早已遗弃了他的神性——爱。人类需要爱,不过因为它是一种可以应 急的元素而已。人类在使邪恶膨胀的同时,也在将爱缩小、简化,最终就剩下我们透过反应舱的小窗口所看到的那一点。
  在吕克·贝松之前,一个世纪以来,不断有导演将圣女贞德的故事搬上银幕。但似乎从没有像吕克·贝松镜前的圣女形象如此令人困惑。每个人重构历史的立足点不同,贝松的贞德具有复调性,换言之,这个形象具有对话性。影片中的贞德,时刻感受到上帝的临在。她像许多宗教天才那样“往往表现出神经不稳的症状。……他们总是天生的情绪敏感者。他们往往过着矛盾的内心生活,一生曾有一部分沉浸在忧郁之中。他们不知道节度,容易着迷和钻牛角尖;并常常陷入恍惚的状态,听见耳语,看见幻象,做出各种各样一般归为病态的特殊行为。而且,他们生涯中的这些病态往往帮助他们树立宗教的权威和影响”。恰恰是贞德这种迷狂的个性,声称是上帝的信使,用行动挽救了法兰西。影片高扬了行动的巨大力量和排山倒海的气概。贝松在贞德身上探索了具有行动和拯救精神的人格气质和魅力。的确,在民族家国危亡时刻,我们需要那些高呼“跟我来”的英雄。然而,终极追问是:行动者的使命,来自哪里?她听到的是天音还是自己的声音?她是以自己的名而战斗还是以上帝的名而战斗?她看到的是真相还是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在贞德被俘后.影片突出了陷入绝境的行动者内心激烈的交战。她最终向她的天父忏悔了自己的罪过:想象的神迹、复仇、绝望、骄傲、固执、自私、残忍和为一个事业而战可以为所欲为。法国宗教思想家薇依说:“隐藏在我身上深处的根本性的缺陷在某日、某时、某种境况中部分地显现在我眼前,这是一种恩惠。我渴望、我祈求,我的缺陷整个的显现在我眼前,……并非为了缺陷得到弥补,甚至当它不会得到弥补时,为的是我身处真实中。”什么是贞德自己所处的真实?什么又是历史所处的真实呢?
  在《圣女贞德》之后,沉寂了六年,吕克·贝松执导了《天使A》,这部新片其内在理路仍然是“行动一发现——拯救”。
  新作延续了贞德在狱中的灵魂考问,肯定了存在主义所认为的:人所需要的是去重新发现他自己。或者说重新找回自己。片中的安德烈由于欠债,被追赶得走投无路。他是一个完全被社会抛弃的人。拯救恰恰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在自己面临投河的绝望中。却救了投河自尽的安吉拉,同时也救了自己。从此,这个神秘高大的金发美人跟定他。一步步帮助他摆脱困境。而安德烈怀疑她,甚至轻蔑她。直到有一天安吉拉告诉他自己是天使,是为了将安德烈带回天堂。安吉拉引导安德烈重新注视安德烈自己,使他懂得爱自己。安德烈在天使的帮助下逐渐找回了自己。他深感堕落的痛苦,他看透了人与人之间的倾轧,他宽恕了自己的敌人,他超越了先前的旧我。天使是安德烈身上久已失落的神性。影片中,安德烈和安吉拉前后两次落入河中,这是死亡和复活的象征。象征了肉体和灵魂不断需要得到洗礼、再洗礼。
  上述影片构成了吕克·贝松二十多年来的探索道路。这些影片不仅显示出导演观念的一致性,而且也显示出导演对影片内涵探索的不断深入。他正像他的人物雅克和恩佐那样,有一种对“深度”的执著。也正像法国哲学家梅洛一庞蒂说的:深度不是“一生中只寻找一次,而是终生寻找”。
其他文献
摘要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人物的言行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思想的支配,把握人物的思想,分析人物的性格也应该从分析人物的言行入手。孙犁在他的经典名篇《荷花淀》中,凭着他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洞悉,以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对人物只言片语的描摹,即展示出了其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也刻画出了其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为我们塑造出了众多极其完美的女性典型形象。  关键词 荷花淀 对话描写 人物性格 心理 
[摘要]墨西哥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作品《通天塔》可以说是达到了现代片剧作板块交替结构的极致,本文着重于对影片扑朔迷离的组成作透彻的分析,一睹现代剧情片错综复杂表象下面的精彩,最后从独特视角给出了影片的精彩点欣赏。  [关键词]板块结构 交替 五段式 子故事 情节点    前 言    远在宋朝,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
[关键词]重读《人生》,感觉到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巧珍爱加林,而加林对巧珍的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之所以和巧珍恋爱,是残酷的现实生活和孤独的需要,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束是必然的。  [关键词]高加林 刘巧珍 爱情 现实 孤独    《人生》主要写了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农村的生活经历,及其与刘巧珍、黄亚萍两位女性的感情纠葛。近来重读《人生》,感觉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
[摘要]《仫佬族姑娘去走坡》是一首由麦展穗作词,吴才泽作曲的桂西北仫佬族民歌新作。在第四届世界合唱中,广西金城女子合唱团以此无伴奏民谣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很高评价。在继承仫佬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其大胆的现代创作技法和多维化的演绎为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无伴奏民谣组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关键词]仫佬族民谣 歌曲赏析 多维化演绎    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于2006年7月15日至26日在素有“海上花园
摘要:影片《红河》藉着阿桃与阿夏的情感纠葛展示给观众一个无解的难题,即某种没有出路的伦理冲突,或日某种无处安放的不伦爱、情。《红河》的故事揭示给观者:与其说爱可以超越许多障碍,不如说爱总要屈从于某道樊篱。  关键词:阿桃 阿夏 恋父 伦理    作为章家瑞“云南三部曲”(一说“红河三部曲”)之一的《红河》,与另外两部即《婼玛的十七岁》和《花腰新娘》相比,堪称是三部好戏当中的重头戏,同时。由于其比较
骑楼老街市场里卖烤乳猪的小店。 张小菠摄一栋老居民楼阳台上晾晒的衣服。 张小菠摄老房子门前的空地里.老人在乘凉和玩牌。 张小菠摄卖供品的小商店。 张小菠摄平日里这些椅子上都坐着游客,因为疫情来旅游的外地人大幅度减少。张小菠摄一位穿著可爱碎花裙子的老奶奶在逛骑楼。 张小菠摄  喜欢海南的人和讨厌海南的人都是因为同一件事情,海南的烟火气。讨厌的人说它破旧、吵闹、没有秩序,喜欢的人说它可爱、自在、不用规
夕阳下的廊桥小镇——西浦 龚健 摄红色下党旅游景区  下党乡位于闽浙交界,拥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衢”的区位优势。下党村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村落面朝下党修竹溪依山而建,呈梯形分布,房子层层叠叠,交错有序。青山巍峨绿水缠绵,山水之间,木拱廊桥横跨其间,形成了“廊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单拱跨度世界第一的古廊桥——鸾峰桥,桥长47.6米,宽4.9米,孔跨37.2米,被誉为“中国虹桥之最”
许多影友掌握了一定的摄影知识之后,不知道该拍什么,不知道拍什么才能成为作品。本期提供一个思路,就是从身边的衣、食入手。衣、食看似小事,其实是天大的事。關注我们今天的衣、食现状与变化,就是关注当下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人民生活的照片如果拍好了,将会更容易成为作品。  本期主题为“衣、食”,反映衣或食的作品都可以投稿,二者同时反映的也可以,年代不限、手法不限。从佳作中我们可再次品味时代
[摘要]本文基于对信息消费方式变化规律与受众需求偏好变化的跟踪,提出栏目应该主动迎合受众需求链。并以央视二频道《前沿》这个消费类栏目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解剖受众需求链内涵:从人的生活方式出发证明受众的需求是呈链状存在的,并有其内在规定性。  [关键词]受众需求链 消费类栏目    如何把握消费类栏目的定位策略?其核心问题,不仅是判断消费领域现在需要什么样的栏目,更要判断人们有什么样的信息消费需要。
[摘要]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阳光小美女》,是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小成本独立制作影片。该片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次出发,以小人物为立场,对主流价值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  [关键词]《阳光小美女》个人价值 家庭价值 社会价值    《阳光小美女》(英文名little miss sunshine。又译《选美一家亲》)是一部小成本独立制作电影,由名不见经传的导演、编剧、演员完成,却杀入了奥斯卡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