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性、量级结构与“很+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兼谈名形转换的语义基础

来源 :汉语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K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考察和“很+名词”结构相关的几个问题:(1)名词与“很”组合的语义基础是什么?(2)为何不同名词与“很”组合的能力存在差异?(3)名词与形容词在语义上的重合与差异.文章指出名词的等级性是它们与“很”组合的语义基础.名词的等级性源自名词所指对象在各维度上和原型的平均相似度.依据平均相似度计算方式的不同,名词内部可以划分出两个次类:(1)“加法相似性”名词,这类名词范畴的确立基于个体在各维度上和原型相似度的加权和;(2)“乘法相似性”名词,这类名词范畴的确立基于个体在各维度上和原型相似度的加权积.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受到量级压制,因而更容易生成可以被“很”作用的量级结构.名词和形容词对应于不同的测量尺度:名词对应于定序测量,而形容词对应于定差或定比测量.这一分析准确预测到了形容词转换为名词是无标记的,但名词转换为形容词需要通过“量级压制”等有标记手段实现.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的“至于”具有两种情态功能,分别为认识情态(必然或可能)和道义情态(必要).表认识情态时主要为否定式“不至于+(S)VP”,亦有反诘式“何至于”,出现的句子有未知未然事件句、违实性虚拟句两种.表道义必要时主要为疑问形式“至于+(S)VP+吗”.无论哪种句式都带有负面评价意味.
本文对比分析现代汉语“果然”和与之相应的韩国语汉字词“()”.研究发现,二者都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但还有很多不同之处.可以说,二者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前者的语义逐渐缩小,而后者的语义基本保持不变并有所发展,导致前者语义单一、后者语义丰富,形成严重不平衡的格局.然而,韩国语“()”丰富的语义并非凭空而来,大部分可以在汉语发展史上找到其根源.
为了让母语者及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现代汉语基础单句形成一个概括性的认识,本文根据常用性、代表性、实用性及适量性的原则,从句法、语义和类型学三个视角归纳描写了汉语43种单句基础句式,归纳了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式语义,从类型学角度解释了选择一些句式的原因.
行业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市场经济改革30年来,化工教育为支撑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化工教育存在的教育资源投入与教育产出不匹配、产业转移趋势与毕业生流动趋势相逆、低学历现状不能满足高学历刚需等问题,制约着化工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文章从行业视角出发,基于翔实的数据,对化工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举措与对策,建议通过“正面教育”“信心教育”“未来教育”“基础教育”等途径突破化工教育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