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的“指南针”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襄阳隆中名师罗海英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8月,成员中有特级教师2人,隆中名师5人。工作室围绕“小学识字教学”“小学古诗教学”“神话故事与童话教学”等主题,采取专题培训、观课议课、沙龙研讨、网络教研、送教下乡等形式,举办大型教研活动20余场,累计培训教师一千余人次。
  工作室主持人罗海英是特级教师、隆中名师,主讲的《尊严》获省级一等奖,主讲的国家级示范课《难忘的一课》受到广泛好评。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没有目标、目标不准或者目标模糊必然让课堂教学陷入迷茫。客观地讲,当前的小学古诗教学中,学段目标不明的情况普遍存在。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各学段教师教学古诗时都采用大同小异的方法和手段朗读诗歌、分析字义、串讲诗意、分析情感,甚至于設计的练习题都大同小异。这样教学的弊端不言而喻,而解决的办法,在笔者看来,就是明确界定各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
  一、学段目标的界定
  分析小学古诗教学的学段目标,需要从课标入手。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总体设计思路中有这样一段话:“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 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古诗教学的目标需要分学段制订,并且学段与学段之间的目标要有差异;二是学段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
  各学段的目标,课标中分别做了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此外,在教学评价中,课标建议古诗教学应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分析以上要求,我们发现,三个学段都涉及到了诵读、积累、情感体验、内容理解等方面的要求,但文字表述有差异。以情感体验为例:第一学段要求“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第二学段要求“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第三学段要求“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情感”。细细品味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要求的差异:第一学段是“初步”感受,第二学段是“体验”情感,第三学段则是“体味”情感。“初步”的意思不必细谈,“体验”“体味”的差异却十分明显。“体验”着重指在实践中体会、了解,它基于生活和现实;“体味”着重指玩味,即细心体会,对象常是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味、情意、趣味等。很明显,“体验”和“体味”的方式有别,而且“体味”比“体验”高一个层次。再比如内容理解方面,第一学段使用的词是“浅近”,第二学段的要求是“领悟内容”,第三学段则要求“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要求的差异显而易见。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小学三个学段的古诗教学目标可以分别界定为:第一学段,在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及情感的基础上,侧重识字教学;第二学段,侧重于通过抓重点词句来体会诗歌的情感;第三学段,侧重于通过一首诗的学习,拓展为一组诗的主题式学习。
  二、学段目标的实施
  不论哪个学段,古诗学习大体上都包括四个环节:读准诗中每一个字的字音(后文简称“读诗音”);理解诗歌的意思(后文简称“明诗意”);感悟诗歌描绘的意境或哲理(后文简称“悟诗境”);背诵、积累、运用古诗(后文简称“用诗文”)。环节的相对固定,并不代表古诗教学就形成了某种僵化的模式。这是因为:其一,实际操作中,环节的顺序是灵活的,比如对于某些古诗,可以先让学生背诵下来,然后再展开其他教学环节;其二,环节虽然大同小异,但为了达成学段目标,各学段的教学侧重点及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会有较大的差异,以下重点围绕这个方面来谈。
  (一)读诗音
  古诗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十分适合朗诵;很多古诗,诗人还通过平仄、节奏等传达出了自己的情感。因此,读是走进古诗的重要途径。因为各学段对古诗诵读的要求不同,所以教学时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
  第一学段,教材中安排的都是内容浅近的古诗、童谣,好记易懂,但由于学生识字量有限,朗诵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会读或读不准字音的现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爱图画和故事的特点,采取讲故事、画图画、猜谜语等方法指导学生诵读。如鄂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每一句诗都对应着一幅画。这类写景诗,教师采用赏图画或者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学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并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和学习方法。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资源读准字音,并通过个人读、同桌纠正读、小组分析读、全班评价读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诵读效果,最终达到每个学生都能读正确、读流利的目的。
  第三学段侧重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意韵,一般采用教师范读、情境创设、氛围渲染等教学方式。
  (二)明诗意、悟诗境
  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悟出诗境。这两个环节相辅相成,所以笔者将其放在一起探讨。
  第一学段的古诗(童谣)浅显易懂,理解诗意不是难点,所以课标在诗意理解方面的要求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种要求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达成这种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下列三种方法。   1.诵读想象法。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和册数)的《静夜思》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诗歌。诗歌描述了这样的情景:一个月色如霜的秋夜,漂泊在外的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了铺在地面的浓霜。诗中的“霜”字用得很妙,它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教学这首诗时,很多教师将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为重点,想方设法引出这两个字,让学生懂得这首诗是写李白思念故乡。其实,这样处理并不妥当。这是因为:这个学段对诗歌内容理解方面并没有提出过高要求,教师不应该围绕内容的理解设计难度较大的问题,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学生的诵读兴趣;即便是想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也不应该过深地挖掘“思乡”之情,因为诗人已经通过“低头思故乡”把这种情明白无误地说出来了,学生一看便知。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在读中想象诗人所处的环境,感受到“月光”“霜”与“思乡”之间的关系。
  2.巧用插图法。一年级下册的《小池》中,配有一幅插图。图中有泉水,有树阴,有小荷,有蜻蜓,这些情景就是诗歌的具体内容。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后,诗句的意思就一目了然,无须再逐字逐句地讲解。
  3.故事法。教学叙事性的古诗时,一般可以采用故事法。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袁枚的《所见》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一个放牛的孩子骑在黄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他紧紧闭上嘴巴,一声不响地站在一棵树旁。咦,他想要干什么呢?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而止,让他们自己到诗中去寻找答案。学生认真读完诗歌后,会恍然大悟:“哦,原来牧童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第二学段对诗意理解的要求比第一学段要高。上面分析中已经提到,“体验”是这个学段理解诗意的最主要方式。就具体的方法而言,第一学段中的有些方法仍然适用,但要求会有不同。比如想象法,这个阶段就不能只是想到诗中的画面,还要动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启用再造想象力,对诗意作出自己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大都可以使用此法。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扣诗眼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这里不再细述。
  第三学段对诗意理解的要求是“体味”。一、二两个学段使用的方法这里也能使用,但目标、内容、方式上都会有差异,这些不必细说。笔者再简要地介绍另外两种比较适合这个学段的理解诗意的方法。
  1.表演再现。有些古诗的内容富有生活气息,适合于表演。比如五年级上册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中“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虽是生活中的普通场景,但其中的含义耐人寻味:诗人为什么叫住捎信人?他还有哪些话没有写进信里?当表演者把这个细节再现出来时,学生就有可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更深刻地理解诗意。
  2.以一帶多。以一带多是指教师以教材中的某一首诗为依托,将内容、作者、情感等某个方面相同的诗组成组诗,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如学完五年级上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后,开展其他思乡诗的学习;学习四年级下册白居易的《忆江南》时,比较阅读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等等。这样的学习,能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真正“品味”出诗歌内涵。
  (三)用诗文
  这里所说的用诗文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背诵积累,二是学会运用。用诗文的要求,各学段也是循序渐进的:第一学段只要求会读会背;第二、三学段逐渐增加了节奏、声调、运用等方面的要求,数量方面也有明显增加。进入第三学段后,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复习前两个学段学过的古诗,以巩固记忆,促进运用。
  (作者单位:襄阳市红光小学)
其他文献
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在每一个课程活动中,如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课程体验活动和课外延伸专栏等,每一个活动都蕴含着可立求真的教育理念。  一、寻求思维本质,感受数学之真谛  数学思想是一笔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财富,也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风景。因此,在数学课堂上着眼“联系”寻找本质,借助这样的思维训练,教师能帮助学生形成归纳、建模等数学思想。  如,在教学第四单元的《解决问题》时,教师从以下几个角度培养学
要设计出科学适当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首先得找到高中文言文教学最基础的目标,即“本元”目标。这个目标只有既遵循《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全国卷高中语文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新考纲》)、《考试大纲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的相关规定,又关注当代高中生的实际学情,才“合法合情”。如何设定出这样的目标?  一、遵循课标要求,设定“本元”目标  《新课标》倡导遵循“知识和能
一、目标意义不能代替真实感受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一些来源于儿童生活世界的主题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恢复真实感受,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但在课堂教学时,有的教师习惯于从主题图中抽象出一个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来,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意义提示去学习。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教材中有“我很整洁”的学习内容。在“好孩子,爱整洁”的主题下,有“刷牙”的图像。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每天要科学刷牙。但学生在刷牙
“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蔡元培先生这句话简约而深刻地指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在增强师生向心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整体提升办学品质等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  宜昌市西陵区常刘路小学(以下简称“常刘路小学”)的“跃美文化”源于学校的体育特色,但又不囿于体育,而是将课堂建设、德育建设等融为一体,构建出的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常刘路小学的前
《孔乙己》是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这篇文章的主旨,主流的解读是这样的: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虚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的描写,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很长时间内,我对这种解读并没有产生怀疑。究其原因:一是《教
在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中,一位老师主备、主讲了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列夫·托尔斯泰》。他将这篇文章确定为主题型文本,并据此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①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体会作者的崇敬、感激之情。②感知文本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表达效果。③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这位教师用课件简介了托尔斯泰的生平及著作,配乐朗读了文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学校新一轮课堂改革的方向。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十七章第8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授课过程为例,探讨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一、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  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为学生提供预习资料,下发导学提纲。  首先,在导学提纲中为学生做明确具体的学法指导。如“研读教材76页能量守恒定律部分,按照导学提纲的提示,独立完成情境探究”等。接着,教
新授课结束后,部分学生对新知识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此时,开展整理和复习教学,能够起到理清思路、明晓算理、巩固内化的作用。如何设计一节复习课?笔者结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回顾梳理,培养分析观念  回顾梳理环节,笔者主要借助“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学习单”内容如下:  1.通读教材中的例题,想一想每道例题主要学习的是什么?  2.哪些题在
近日,本刊记者来到荆门市竹园小学,对湖北省首批小学正高级教师、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荆门市竹园小学校长吴晓梅进行了专访。采访中,吴校长就校园文化创新及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创新是文化核心,更是发展方向  记者:学校的文化内核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师生面貌和精神状态,也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办学氛围和品位。您对学校文化的核心特质是怎样理解的?学校的文化核心又是什么呢?  吴晓梅:新
在小说教学中,引导学生补写结尾,既可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够训练学生的想象和写作能力。  根据故事情节补写。在教学中,笔者着力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小说的情节来补写结尾。比如,笔者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时,课文的末句是“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这句话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但并不能说是完美的结尾。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梳理并分析课文的情节,学生在归纳出本文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