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本土性·民族性——当代话剧叙事中的传统空间建构

来源 :戏剧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话剧舞台上对传统空间的建构并非是为了呼唤人们回到久远的过去,而是为了通过对传统空间的舞台再发现,服务于现代性更为完整的建构.传统空间大致以地方景观、历史场所和老年空间三种面目登场于当代话剧舞台,地方景观的建构以身体感官冲击为手段,呼唤生命中活力和诗情的复归;历史场所的建构重新梳理评定着民族的根性,在批判劣根性的同时高扬起了中国人大义、温良的美德;老年空间的建构则显现出了叙事者对当下传统技艺、风格、精神等方面继承危机的担忧.
其他文献
王任叔(1901-1972),浙江奉化人,是作家、文艺理论家和东南亚问题专家.他一生使用笔名多达一百五十个以上,笔名多用巴人、屈轶等.王任叔1923年开始新文学创作;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被捕,组织关系中断;1925年参加民主革命,曾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后方留守处机要书记和秘书;长期在上海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1997年,也就是王任叔逝世后25年,宁波出版社才出版《巴人文集》,主要收录的是王任叔生前创作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书
期刊
时间解放前夕至当代.rn地点襄阳西北山区.rn人物熊自勋解放军某独立营三连连长.rn春兰山里姑娘.rn冯铭道三连指导员.rn李青莲冯铭道爱人.rn春兰爹春兰父亲.rn陈大娘山里老太太.rn白震东三连副连长.rn杜以德三连一排长.rn杜以武杜以德弟弟.rn乔大圣三连机枪手.rn孙有亮三连战士.rn尹正民三连战士.rn小石娃陈大娘孙子.rn李志敏、童文学、陈华泽、陶德荣、黄怀冰、张利泉等.rn解放军战士,众群众,众国民党士兵.rn(一)rn[幕启.rn[当代.rn[襄阳西北山区紫金镇茶园沟.rn[老年熊自勋拄
期刊
近日,笔者在编撰王鲁彦年谱的过程中,从民国时期的旧报刊中辑得王鲁彦佚信六通以及相关人员、团体写给王鲁彦的信件数封,未见于1984年曾华鹏、蒋明玳所编的《王鲁彦研究资料》及1992年陈子善、刘增人编写的《鲁彦年表》,亦未被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的五卷本《王鲁彦文集》所收录,兹整理并考释如下.
期刊
越剧《追鱼》最早来源于湘剧《鱼篮记》,后经由田汉、安娥改编,将原来鲤鱼精经观世音菩萨点化成仙的故事,变成了人鱼为爱冲破世俗阻碍,勇敢与凡人相爱的传奇,故事的主旨,也由追求自我幸福的选择,上升为爱的奉献.此外这个戏还有很多看点:王文娟、徐玉兰这对金牌搭档;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脍炙人口的唱段……还有超越时空、穿越时空、代代流传的强烈道德感与民间智慧,还有真假牡丹与真假老包的滑稽情节之外,处处弘扬了以善为本的东方文化和真情至上的道德观.无论从编剧还是表演都对越剧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发展,被视为越剧里程碑式剧目.
笔者近日在翻阅新加坡华文报纸时,偶然觅得一篇题为《胡适之文学教育之诤见——关于小学者》的文章,连载于1928年3月17日出版的第13578号与3月20日出版的第13579号《叻报》.①此文尚未见于目前已出版的胡适文集、日记、年谱之中.现照录如下,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期刊
很多创作者的精神世界很丰富,思考内容很深刻,但是落到纸上、呈现台上的时候却眼高手低、所做与所想不是同一回事.而观看张曼君导演的戏曲创作常常让笔者感叹“太有招儿”,她善于用奇异想象力把诗意代入日常,“螺蛳壳里做道场”——用足够“小”的空间和足够“简”的形象,腾挪营造出陌生化的诗意,打开观众的各路感官.她的戏曲美学风格,是寻找一个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要使戏既有泥土芬芳,又有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和时代风貌;既有历史的丰富内涵而给人以启迪,又有载歌载舞、清新优美的演出样式让人赏心悦目.
期刊
本文对梨园戏这一集体记忆载体中贤能形象的呈现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语境下贤能塑造的“再创新”之策.从受众集体记忆的形成逻辑来看,传统的梨园流派在贤能主题表达上拥有各自的文本特性,而在舞台演绎与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下,贤能形象得以产生.在其现代创新的语境下,笔者认为可以围绕叙事、表演以及价值呈现三条路径对梨园戏中的贤能形象进行重塑,以帮助受众形成新的时代认知,从而在弘扬优秀贤文化的同时,使梨园戏曲的传承行稳致远.
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创排的《一个人的长征》于2021年4月在赣州首次公演,甫一问世,便引发剧界和观众的强烈反响.研究赣南采茶戏近十年的笔者对于该剧的诞生也十分欣喜.“红旗伴着诗歌飞”“一颗红星放光华”原是剧中的两句唱词,笔者对后者稍加改动,并将二者拼接在一起,认为用这一诗句来形容该剧也非常恰当.“红旗”指剧目题材的“红色”、主旋律的性质,而“诗歌”指全剧从内容到形式所洋溢的诗性色彩,且是采茶戏的民间风格的诗谣和共产主义的革命诗歌这两种诗体、诗风的并行.以该剧为剧种近年来的代表作之一,赣南采茶戏以其强劲发展态势
期刊
任访秋(1909-2000),原名维焜,字仿樵,笔名访秋,河南南召县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著名学者.rn据任光《任访秋先生生平著作系年》“1931年”条记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政府不抵抗的投降卖国政策激怒了全国人民.北京广大学生怀着满腔的义愤南下示威,先生和同学许安本参加了赴南京的示威团,抗议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政策.回北平后,先生在《草虫周刊》上发表了《南行日记》.”①另外,任访秋在庆祝《草虫周刊》《草虫旬刊》创刊一周年之际,发表了《一年来本刊之回顾》一文,其中指出:“《南行日记》,
期刊
易立明导演的《等待戈多》获得了普遍好评,被视为排演西方荒诞派经典的成功尝试.本文通过对该剧创作历程的分析,总结出如下观点:对西方现代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解是排演荒诞派戏剧的基础;演员参与戏剧文本的重译对荒诞派戏剧的二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导演只有在深刻理解文本结构、逻辑与风格的基础上,才能在舞台上创造出与剧作风格统一的舞台形象,呈现出荒诞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