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冠状动脉多发瘤样扩张伴右冠状动脉瘤-右房瘘一例

来源 :放射学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_j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例资料 患者,女,48 岁,入院前 6 年余,患者活动后开始出现心累、气促、感心跳加快、四肢无力,休息可缓解,夜间能平卧.曾于当地镇医院就诊,症状有好转,期间仍有反复,性质同前.入院前半年,患者症状及出现次数较前增多,感心跳快,休息后可缓解,偶有双下肢水肿、偶咳嗽、偶白痰(量少),曾于外院就诊,心电图提示心率快(具体不详),建议手术,患者因自身原因未入院.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改进高场MRI斜矢状位与斜冠状位扫描在贲门癌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贲门癌患者的MR I图像资料,MR I检查均采取平行于食管下段长轴的斜矢状位、斜冠状位和标准正矢状位、正冠状位的扫描方法.两位MR I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根据食管MR I图像评判两种不同扫描方法下距离肿块边缘的食管胸下段及腹段是否受累,标记受侵范围,同时与术后病理侵犯范围进行对比.结果:69例贲门癌患者中,斜矢状位、斜冠状位MR I扫描低年资组和高年资组医师分别预测贲门癌存在胸下段食管受累26例和24例,分别预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这与肺癌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有关.免疫治疗是目前晚期肺癌新兴的治疗手段,但即使相同分期的晚期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差异很大,部分患者治疗无效.因此,晚期肺癌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至关重要,其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国内外学者已尝试多种影像学方法预测肺癌免疫治疗疗效,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影像学在晚期肺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研究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以便读者全面认识现有影像学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肺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准确诊断肺癌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PET-CT影像组学高通量提取图像特征数据,量化分析深层次信息,建立肺癌精准诊断与疗效及预后评价的临床应用模型,有望成为指导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方法.本文就PET-CT影像组学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资料 患儿,女,2 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肿物2 月”入院.专科检查: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腹股沟区可扪及多个 2 cm×1 cm×1 cm 包块,活动性可,边界清.腹股沟 B超:左侧腹股沟部可见多枚椭圆形低回声区,其中较大一个大小为2.0 cm×0.9 cm,边界尚清晰,部分相互融合.彩色多普勒超声:上述低回声区内可见血流信号.
病例资料 患者,男,66 岁,进行性头痛 4 月余.头颅MR I平扫示右侧顶叶一片状异常信号,病灶周边境界模糊,占位效应不明显,周边水肿较轻.病变T1 WI呈等信号,T2 WI呈等信号,内伴条片状低信号, DWI呈等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伴囊变.冠状面、矢状面、轴面增强扫描均见软脑膜强化(图 1 a~d).磁共振波谱(MRS)显示胆碱(Cho)和脂质(Lip)峰明显升高,N-乙酰天冬氨酸(NAA)峰中度降低,Cho/NAA比值约 1 .85 (图 1 e、f).该患者经院内多学科会诊,结合影像学
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决定着非小细胞肺癌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无创性准确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在临床治疗上至关重要.近年来,CT、MRI、PET/CT、支气管内镜超声、影像组学等影像检查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评估都有了不同程度进展;本文对这些影像检查方法的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临床更好地选择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手段及进一步改进这些评估手段.
病例资料 患者,男,16 岁左上肢疼痛、活动受限 4 月余,加重 1 周,夜间痛为主.查体:患者体型消瘦,左肩背部及关节间隙后方局部肿块隆起,局部压痛,边界不清,质中,活动度差,肩关节各向活动受限,邻近皮肤无色素沉着MR I示左侧肩胛骨及关节盂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并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形成,边界不清,信号不均匀,呈长 T1、长/短 T2 异常信号并可见液-液平面,范围约 10.1 cm ×8.6 cm×7.7 cm,肿块与肩胛下肌、冈下肌分界不清(图 1~4),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明显强化(图5~7).
病例资料 早产儿,男,窒息复苏后 10 余分钟;胎龄 32 周,顺产,出生体重 2280 克,胎膜早破12 h,否认宫内窘迫,否认羊水、脐带及胎盘异常,Apgar评分 1 分钟6 分(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及肤色各扣 1 分),予以保暖、摆正体位、清理气道、刺激后患儿呼吸无恢复,立即气管插管、球囊正压通气给氧,患儿心率恢复至 120 次,肤色转红润,血氧饱和度 95%;头罩供氧下血氧饱和度正常,拔出气管插管,见会厌发育不良、吸气时轻度塌陷,后迅速全身发绀、自主呼吸弱,立即再次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通常指的是接触或跨越食管胃结合部(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的腺癌.过去30年,AEG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引起了包括腹部外科、胸外科医师的广泛关注.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数据表明,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AEG占胃腺癌的比例由2.3%升至10.3%[1].来自我国的一项研究显示, 1988~2012 年, AEG 占胃癌的比例由22.3%增至35.7%[2].其原
期刊
目的:探讨单孔加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及初步技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46例行单孔加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记录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并采用门诊与电话方式随访至术后30 d,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均使用普通腹腔镜器械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单孔加一孔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30例,单孔加二孔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6例,无一例中转为开腹或常规腹腔镜辅助手术,术后病理切缘均为阴性,手术时间平均(208.4±31.4)min,中位术中出血量30(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