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6月1日22时,一艘从南京驶往重庆的“东方之星”号游轮在长江水域湖北境内发生倾覆,出事船舶载客456人,截至6月7日,14人生还,432人遇难,10人失踪。
沉船悲剧发生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争分夺秒、千方百计搜救遇险人员,做好善后工作。事件发生数小时后,李克强总理即率国务院工作组赶赴现场指挥救援。
与此同时,救援指挥负责部门没有封锁消息,而是选择向中外媒体全面开放。事故长江段所属监利县,面积不大,两日内迎来了或许是该县历史上最多的媒体,初步估计在百家以上,包括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泰晤士报》、NHK、《读卖新闻》等35家外媒共79名外媒记者涌入该县,救援指挥部甚至允许记者进入沉船现场近距离采访拍摄。由此,“东方之星”翻沉事件被置于中外媒体的聚光灯下。
各路媒体记者全方位展开报道,既关注救援工作的进展,又关心遇难者家属的抚慰;既有对已逝者的缅怀,又有对救人者的崇敬;既对生命至上的国家救援行动赞赏有加,也对沉船事件及救援行动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
一、生命至上:全程报道救援行动
李克强总理在火速赶赴“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现场的飞机上召开紧急会议,亲自确定了救援原则:生命大于天,第一要务是争分夺秒救人!救援行动按照这一原则迅速展开,各路媒体对救援行动的报道也按照这一原则全程同时展开。
《人民日报》以《不抛弃、不放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为题报道长江客船翻沉事件救援行动——
“救人是第一位的”。李克强总理一到达现场,就作出这样的明确指示,并迅即决定从全国各地调集最优秀的潜水员参加救援。
最让人揪心的,是困在其中的400多条生命。虽然天空暴雨不断,水面风大浪急,加上长江正值汛期,江水污浊,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但是救援工作在困难和挑战中加速推进。
官东,这位24岁、面庞清秀的海军潜水员,因为成功救起两位幸存者,获得了网民一致点赞。水面接应同伴看到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滿头油污。行内人都知道,这是上升速度快,压力骤减的反应,也都明白官东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考验。“为了保证群众生命安全,像我,像我们这样的人都应该这样做。”官东说。
…………
新华社以《对人民高度负责》为题播发“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救援行动综述——
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主力军、突击队——海军三大舰队和海军工程大学、广州军区派出200余名潜水员紧急赶赴现场,下潜到一个又一个舱室,连续作战,通宵达旦;武警湖北总队抽调武汉、荆州、荆门、宜昌支队共1000多名官兵、40艘冲锋舟,赶赴现场展开搜救和外围警戒等任务;截至5日上午,军队和武警部队共投入3424人,民兵预备役1745人,空军直升机1架和舟艇149艘,工程机械59台,在水面、水下、陆地和空中全力以赴投入救援行动。
为降低救援现场的水位,长江防办从2日开始,三次进行调度,将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从每秒17,200立方米减少至7000立方米。“我最感动的是为了降低水位方便救援,三峡大坝蓄起了水。”网上的这条微博一天之内被转发10多万次。
150公里,220公里……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出动大量搜救船舶,动员沿江群众,在下游水域拉网式搜寻,不断扩大打捞救援范围,12人在水上获救。通宵达旦的现场搜救,只为多一次生命奇迹。目前,搜寻范围自长江中游事发水域扩大至上海吴淞口。
…………
二、解疑释惑:全力追寻事件真相
对于沉船事件及救援行动,很多人也存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就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媒体全力追寻事件真相,不断进行解疑释惑——
翻船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翻船与船的初稳性有关,初稳性与重心有关。“东方之星”等旅游客船后期往往再装修导致重心偏高。内河航行的船吃水浅,上面建筑很大很高,船的重心很高,导致被风吹很容易翻掉。确切原因仍有待调查。
船只出事前为什么掉头?船只出事前的21点20分至21点31分时,曾有一个掉头的动作。航运业人士表示,该船行驶过程中突然掉头除了人为避风原因外,也可能是该船失去动力被强风吹袭偏离航线。
天气差为何船只不靠岸?“东方之星”号为了在6月2日下午赶到湖北荆州,继续前进,不幸遇上恶劣天气。
为何获救者不多?船体有四层,倒扣在水中,船只很难扶正。船上人员很可能已被冲到了底部陷入泥沙之中。长江水能见度很低;船体结构复杂潜水员很难完全了解;沉船往往会造成不可预测的水流漩涡;在封闭水域的情况下,进入船体之后很可能潜水员最后也出不来。
为何船长和船员得救?专家分析,船长与轮机长先逃出来,可能以为其判断比一般旅客好,遇到紧急情况下有更多的逃生机会。也有可能是,他们出来看下发生什么事,就立刻被甩出去。船长和轮机长已被警方控制,具体情况需等待进一步调查。
救援存在什么困难?一是持续降雨,江水湍急,能见度低。位于沉船点上游的江洲站12小时降雨量高达255.5毫米,暴雨级别百年一遇。二是船体倒扣江心,“气穴”使救援谨慎。体积庞大的客船倒扣江心,一旦把“气穴”的顶打穿的话,水的压力会迅速灌进去。三是沉船水深约15米,对于潜水员而言并不浅,但对于大型设备而言又不够深。四是不可预测水流漩涡,蛙人搜救挑战重重。
为何没及时发出求救信号?一般来说,船只发出求救信号有多种方式,手动、自动都可以,而据被救上来的船长及船员描述,7个人从沉没的地点往岸上游,到了岸边才报警。船舶专家称可能是因为“船只翻得很快,或者是疏忽”。 为何不立即切割船体?通常船体最下方与睡眠接触的是空气舱,预留有一定量空气,这也是为什么船呈倒扣状,仍会浮在水面上的原因。如大块切割船体,客轮很容易全部沉入水中……
在媒体的不懈追寻中,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三、客观评价:全景反映国际舆论
对“东方之星”翻沉事件,国内主流媒体迅速展开全方位、立体化报道的同时,国外媒体也在持续关注。国际舆论究竟如何报道,对此,人们非常关注。国内媒体没有封锁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而是及时把国际舆论展现在国人面前。我们看到——
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联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媒体第一时间在推特、脸谱网等社交媒体账号和官方网站上报道沉船具体情况,并跟踪中国政府救援的最新进展。各主要媒体都报道了中国24小时不间断搜救客轮翻沉事件幸存者的情况。
韩国《每日经济》报道说,中国政府在客轮翻沉事件发生后的黄金时间就迅速展开了救援。韩国《今日亚洲》认为,中国政府迅速、果断处理这一灾难事件,在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之后,又果断做出了扶正船体的决定。同时在应对这一事件时,中国有强有力的指挥核心和井然有序的处理方式。有韩国网民表示,中国的高效和理性值得学习。
巴西环球新闻网写道,“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组织开展救援。暴风雨和湍急的水流给救援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救援队克服困难,全力进行船体打捞和搜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事件,中国领导人到现场指挥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在救援的同时,政府对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进行了妥善的安置和接待。
印尼安塔拉通讯社记者维博沃表示,“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令人揪心。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持续救援,体现出强大的组织应急能力,年轻搜救员潜水救人、把潜水头盔让给被救援者的故事令人感动。
埃及媒体人米尔旺·苏达赫表示,连日来,他一直關注有关搜救工作最新进展的报道,看到中国搜救人员不放弃哪怕一点可能性、尽最大努力救援的消息,令他十分感动。他说,坚守岗位、不放弃是对生命的尊重,善后工作、事件原因调查同样尽最大努力,是对数百位逝者完全的尊重,赢得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许。
…………
国际舆论客观公允的评价,向国际社会传播了一种关于中国故事的正能量。
我们发现,置于中外媒体聚光灯下的“东方之星”翻沉事件,以其立体、全息、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悲剧虽然无法挽回,但真相足以粉碎谣言、告慰逝者、安抚家属。这,或许是聚光灯所能发挥的最佳效应吧。
(北村综合整理)
沉船悲剧发生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争分夺秒、千方百计搜救遇险人员,做好善后工作。事件发生数小时后,李克强总理即率国务院工作组赶赴现场指挥救援。
与此同时,救援指挥负责部门没有封锁消息,而是选择向中外媒体全面开放。事故长江段所属监利县,面积不大,两日内迎来了或许是该县历史上最多的媒体,初步估计在百家以上,包括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泰晤士报》、NHK、《读卖新闻》等35家外媒共79名外媒记者涌入该县,救援指挥部甚至允许记者进入沉船现场近距离采访拍摄。由此,“东方之星”翻沉事件被置于中外媒体的聚光灯下。
各路媒体记者全方位展开报道,既关注救援工作的进展,又关心遇难者家属的抚慰;既有对已逝者的缅怀,又有对救人者的崇敬;既对生命至上的国家救援行动赞赏有加,也对沉船事件及救援行动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
一、生命至上:全程报道救援行动
李克强总理在火速赶赴“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现场的飞机上召开紧急会议,亲自确定了救援原则:生命大于天,第一要务是争分夺秒救人!救援行动按照这一原则迅速展开,各路媒体对救援行动的报道也按照这一原则全程同时展开。
《人民日报》以《不抛弃、不放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为题报道长江客船翻沉事件救援行动——
“救人是第一位的”。李克强总理一到达现场,就作出这样的明确指示,并迅即决定从全国各地调集最优秀的潜水员参加救援。
最让人揪心的,是困在其中的400多条生命。虽然天空暴雨不断,水面风大浪急,加上长江正值汛期,江水污浊,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但是救援工作在困难和挑战中加速推进。
官东,这位24岁、面庞清秀的海军潜水员,因为成功救起两位幸存者,获得了网民一致点赞。水面接应同伴看到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滿头油污。行内人都知道,这是上升速度快,压力骤减的反应,也都明白官东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考验。“为了保证群众生命安全,像我,像我们这样的人都应该这样做。”官东说。
…………
新华社以《对人民高度负责》为题播发“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救援行动综述——
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主力军、突击队——海军三大舰队和海军工程大学、广州军区派出200余名潜水员紧急赶赴现场,下潜到一个又一个舱室,连续作战,通宵达旦;武警湖北总队抽调武汉、荆州、荆门、宜昌支队共1000多名官兵、40艘冲锋舟,赶赴现场展开搜救和外围警戒等任务;截至5日上午,军队和武警部队共投入3424人,民兵预备役1745人,空军直升机1架和舟艇149艘,工程机械59台,在水面、水下、陆地和空中全力以赴投入救援行动。
为降低救援现场的水位,长江防办从2日开始,三次进行调度,将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从每秒17,200立方米减少至7000立方米。“我最感动的是为了降低水位方便救援,三峡大坝蓄起了水。”网上的这条微博一天之内被转发10多万次。
150公里,220公里……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出动大量搜救船舶,动员沿江群众,在下游水域拉网式搜寻,不断扩大打捞救援范围,12人在水上获救。通宵达旦的现场搜救,只为多一次生命奇迹。目前,搜寻范围自长江中游事发水域扩大至上海吴淞口。
…………
二、解疑释惑:全力追寻事件真相
对于沉船事件及救援行动,很多人也存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就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媒体全力追寻事件真相,不断进行解疑释惑——
翻船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翻船与船的初稳性有关,初稳性与重心有关。“东方之星”等旅游客船后期往往再装修导致重心偏高。内河航行的船吃水浅,上面建筑很大很高,船的重心很高,导致被风吹很容易翻掉。确切原因仍有待调查。
船只出事前为什么掉头?船只出事前的21点20分至21点31分时,曾有一个掉头的动作。航运业人士表示,该船行驶过程中突然掉头除了人为避风原因外,也可能是该船失去动力被强风吹袭偏离航线。
天气差为何船只不靠岸?“东方之星”号为了在6月2日下午赶到湖北荆州,继续前进,不幸遇上恶劣天气。
为何获救者不多?船体有四层,倒扣在水中,船只很难扶正。船上人员很可能已被冲到了底部陷入泥沙之中。长江水能见度很低;船体结构复杂潜水员很难完全了解;沉船往往会造成不可预测的水流漩涡;在封闭水域的情况下,进入船体之后很可能潜水员最后也出不来。
为何船长和船员得救?专家分析,船长与轮机长先逃出来,可能以为其判断比一般旅客好,遇到紧急情况下有更多的逃生机会。也有可能是,他们出来看下发生什么事,就立刻被甩出去。船长和轮机长已被警方控制,具体情况需等待进一步调查。
救援存在什么困难?一是持续降雨,江水湍急,能见度低。位于沉船点上游的江洲站12小时降雨量高达255.5毫米,暴雨级别百年一遇。二是船体倒扣江心,“气穴”使救援谨慎。体积庞大的客船倒扣江心,一旦把“气穴”的顶打穿的话,水的压力会迅速灌进去。三是沉船水深约15米,对于潜水员而言并不浅,但对于大型设备而言又不够深。四是不可预测水流漩涡,蛙人搜救挑战重重。
为何没及时发出求救信号?一般来说,船只发出求救信号有多种方式,手动、自动都可以,而据被救上来的船长及船员描述,7个人从沉没的地点往岸上游,到了岸边才报警。船舶专家称可能是因为“船只翻得很快,或者是疏忽”。 为何不立即切割船体?通常船体最下方与睡眠接触的是空气舱,预留有一定量空气,这也是为什么船呈倒扣状,仍会浮在水面上的原因。如大块切割船体,客轮很容易全部沉入水中……
在媒体的不懈追寻中,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三、客观评价:全景反映国际舆论
对“东方之星”翻沉事件,国内主流媒体迅速展开全方位、立体化报道的同时,国外媒体也在持续关注。国际舆论究竟如何报道,对此,人们非常关注。国内媒体没有封锁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而是及时把国际舆论展现在国人面前。我们看到——
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联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媒体第一时间在推特、脸谱网等社交媒体账号和官方网站上报道沉船具体情况,并跟踪中国政府救援的最新进展。各主要媒体都报道了中国24小时不间断搜救客轮翻沉事件幸存者的情况。
韩国《每日经济》报道说,中国政府在客轮翻沉事件发生后的黄金时间就迅速展开了救援。韩国《今日亚洲》认为,中国政府迅速、果断处理这一灾难事件,在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之后,又果断做出了扶正船体的决定。同时在应对这一事件时,中国有强有力的指挥核心和井然有序的处理方式。有韩国网民表示,中国的高效和理性值得学习。
巴西环球新闻网写道,“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组织开展救援。暴风雨和湍急的水流给救援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救援队克服困难,全力进行船体打捞和搜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事件,中国领导人到现场指挥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在救援的同时,政府对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进行了妥善的安置和接待。
印尼安塔拉通讯社记者维博沃表示,“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令人揪心。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持续救援,体现出强大的组织应急能力,年轻搜救员潜水救人、把潜水头盔让给被救援者的故事令人感动。
埃及媒体人米尔旺·苏达赫表示,连日来,他一直關注有关搜救工作最新进展的报道,看到中国搜救人员不放弃哪怕一点可能性、尽最大努力救援的消息,令他十分感动。他说,坚守岗位、不放弃是对生命的尊重,善后工作、事件原因调查同样尽最大努力,是对数百位逝者完全的尊重,赢得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许。
…………
国际舆论客观公允的评价,向国际社会传播了一种关于中国故事的正能量。
我们发现,置于中外媒体聚光灯下的“东方之星”翻沉事件,以其立体、全息、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悲剧虽然无法挽回,但真相足以粉碎谣言、告慰逝者、安抚家属。这,或许是聚光灯所能发挥的最佳效应吧。
(北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