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速放缓,阿里巴巴需寻找新增长点
进入2020年,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迫不及待将本地生活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并调任蚁金服CEO胡晓明成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董事长,这也意味着支付宝与本地生活业务的联动和打通将增多,本地生活业务也将成为阿里本年度的发力重点。
无论是组织架构调整,还是减佣,阿里此番动作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破釜沉舟式的豪赌,而背后很可能与其自身核心业务增速趋缓有关。据阿里近期发布财报显示,阿里第三财季营收1 614.56亿元,同比增长38%,继上季度创下营收增速新低后,再次创下新低,且营收增长主要依靠新零售快速增长。
阿里营收放缓的很大部分缘由,在于传统支柱业务营收增长的颓靡。统计两项传统支柱业务,即商户服务营收增速与佣金营收两项业务的增长(23%与16%)均远低于总营收增速(38%)。
分别看两项营收的增速。商户服务营收增速方面,在连续两季度该营收增速不断下滑后,本季度这一指标再次出现下滑,为23%,低于上季度的25%和再前一季度的27%。这表明商户在淘宝、天猫平台投入广告营销费用的意愿并不太强烈。而与交易水平息息相关的佣金收入同比增速下滑更为严重,仅为16%,为历史最低水平。这表明,阿里平台的交易水平增长已经出现了一定瓶颈。与此同时,近年来阿里核心业务在市场竞争中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挑战:不仅京东显得很热闹,市场上又冒出了个拼多多。
虽然阿里依旧领先,但这种差距正在被逐步蚕食。在3月2日京东发布的2019全年财报中,净利润高达122亿元,这是京东成立22年以来首次实现年度盈利。与此同时,2019年拼多多的GMV首次突破万亿元,年活跃用户数已经接近6亿,在单季用户净增方面,拼多多已经超过了阿里,可以说拼多多用了不到5年时间便完成了阿里14年的“小目标”。
无疑,阿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龙头已经率先触及天花板,营收增速开始下滑,在核心电商业务上同时面临京东和拼多多夹击,未来一段时间将面临业务转型的挑战。这个时候急需寻找增长点,从而给资本市场讲故事。而本地生活的一系列调整,以及通过降佣来吸引外界关注,正是起到了这一作用。
“减佣”谜云,影响几何?
要给资本市场信心,无疑首先就要制造出声响。阿里邀请胡晓明控局、调整组织架构、给商家减佣,背后似乎就是要传达两句话:我有钱、我有流量。然而有一个略微尴尬的地方是,阿里一直都以有钱有流量著称,但奇怪的是,这对本地生活领域似乎一直都没有产生过决定性的作用。




确如王磊所言,在阿里下定决心调动阿里系的全部资源来打造本地生活服务后,其带给饿了么的不再单单是流量支撑,流量打通背后,很有可能是数据、产品、运营、配送的打通。这和阿里近些年来主推大文娱、搭建新零售的思路如出一辙。
不过当生态协同带给饿了么无限商业畅想的同时,一个多年前就横亘在阿里面前的问题再次出现,处于流量末端的支付宝真的有输出能力吗?真的能够盘活这么大一个本地生活服务的摊子吗?毕竟当年即使拥有阿里在移动端的两大利刃支付宝和手机淘宝齐上阵,加上免佣金的“大旗”,口碑也终究败落下来。
根源仍在于支付宝的工具属性。这么多年来,支付宝的用户流量首屈一指,可用户使用时长难以企及其他同等体量的产品,这是因为用户进入支付宝更多的是单纯满足支付需求。如今阿里把整个本地生活服务搬到支付宝内,可只要这一需求起点和用户习惯无法改变,就很难和外卖、酒旅、文娱、生鲜及配送的消费场景实现无缝连接。
归根结底,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很难成立。一般来讲,正常的用户习惯是遵循从消费需求产生到消费选择再到最后消费交易的正向路径,平台往往也遵循着这种路径前后打通。比如外卖,平台先用巨额补贴改变了消费选择的习惯,才有能力铺设自己的交易方式,形成完整的闭环。
而在阿里的本地生活服務场景中,想让支付宝的末端流量驱动用户向前端走,这实际上是反向的。我们看到除了支付场景衍生出的需求,近些年来支付宝试图摆脱工具属性的尝试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了重挫。这次其产品定位的改变,与其说是阿里重新整合本地生活服务,还不如说是借饿了么之力让支付宝实现从工具到平台突破。
所以说,如果阿里的这一步能够成功,最大的受益者不是饿了么,而是支付宝。未来一年,阿里押宝本地生活服务,这对饿了么来讲既是支持,也是压力。可支付宝的助力带给饿了么的并不一定是攻城略地的坦途,如若今年仍没有实现市场份额的兑现,饿了么的境况只会更加尴尬。所以,我有钱,钱要有用;我有流量,流量要对口。
总而言之,阿里的本地生活策略,无异于举起了一把双刃剑,能否取得成效,需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