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修史书对“正统北狩”的历史书写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6372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明朝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正统北狩"的历史书写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缺少史官的直接参与,有关"北狩"历史的最初记载来源于当时参与者与见证者的著述与传说.这些原始记载来源复杂,内容也存在差异,塑造了不同版本的明英宗形象.明朝史官在编修《明英宗实录》时,没有广泛使用各类资料,而是有选择地采信了袁彬、杨善所记述的有利于明英宗形象建构的故事版本,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加工,从而精心建构了明朝官方语境中的"北狩"历史,着力渲染了明英宗宽厚仁德、华夷共尊的形象.在清朝官修《明史》的过程中,其他的故事版本与著述材料得到了清朝史官的重视,在较早编成的文本中出现了不利于明英宗形象的"北狩"的历史书写.但在《明史》统稿、成书的过程中,这些不利于明英宗帝王形象的内容被不断修改、删除.在清高宗的亲自指示下,最终成书定稿的《明史》文本虽然批评了明英宗的政治能力,但仍旧粉饰"北狩"史事,基本沿袭了明朝官方精心建构的历史叙事.官修史书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正统北狩"的历史书写关乎帝王形象与皇权尊严,触及王朝帝国的重要利益.明、清虽有王朝更替,但存在着无可割舍且至高无上的权力继承关系,粉饰"北狩"史事,实有利于清王朝的利益.
其他文献
关于海疆治理的研究,现有的视角,一是以军事史为主,集中在军将活动;二是从海防角度,关注国家政策与制度层面的沿海军事和行政机构设置及其海防实践;三是从社会史出发,聚焦沿海或岛屿地方士绅与普通居民生活环境.明朝海疆治理与危机应对中的地方官角色及其作用,长期以来成为一个缺失的视角.实际上,无论军将还是地方官,均守土有责,二者在战时的互动关系与作用,体现了明代海疆治理的整体特征.鉴于此,本文从两部《闽海纪事》入手,发掘利用新资料,考察嘉靖末年福建海疆治理与危机应对中的文武协同,彰显地方官的作用,以期有裨于推进明代
生命历来都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即便在女性主义伦理学视域内,也难以获得一个系统的、包罗万象的,以及被普遍认同的知识体系.然而综合起来看,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在生命认知
西周初期,围绕新都洛邑的选址,所出现的地中、土中、天下之中地理概念,其位置均指向洛阳一带,展现了"中"与都城的密切关系.西周初期"中"字的表达,具有突出地理区域中心、政治统治中心、经济发展中心、文化融合中心的多重含义.因此,都城选址就是努力实践"居中"这一中国传统权力表达的关键性空间方式.随着"天下"概念的不断深化和疆域范围的巨大变化,天下之中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地中、土中、天下之中的提法在文献中逐渐稀少,这可能表明了地域空间概念与政治中心概念的分离.
赛博女性主义脱胎于传统女性主义和技术女性主义,同时在诸多方面超越了二者.传统女性主义包括技术女性主义在内都属于性别二元论的分析模式,而赛博女性主义突破了性别二元论的分析模式,认为男性和女性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以模糊性别边界的方式实现性别平等.赛博女性主义突破性别二元论的价值在于赛博格概念有利于对自我的重新建构,进而推动文化多元,并促进女性价值的多元化发展,以此实现性别平等.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定位,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目标设定存在高度耦合,为新
西周成康时期邢侯簋(《集成》①4241)有铭:“王令荣(汞)内史曰:'蓉井(邢)侯服,赐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这是研究者经常引用的一段话,十分重要.rn关于“州人、重人、庸
期刊
"游民"是中国古代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战国时人所言"游民",其定义、范围及社会影响等,与秦汉以降者有很大的不同.先秦时期的"游民",即脱离氏族(宗族)的不事农作之民.最早出现的"游民"是独立的工商业者,以及活跃于社会舞台的"游士".清华简《越公其事》所载勾践"思邦游民"作"五政",是关于"游民"比较早的记载.越王勾践抓住改造"游民"问题的契机,积极变革,使"游民"成为越国复兴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期的"游民"所带动的人口流动,对于各诸侯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很大作用.先秦时期走出宗族藩篱的"游民",
土地征收包含着对土地增值的重新分配,征地制度设置及其执行方式影响征地过程,有可能引致征地矛盾.化解征地矛盾的关键是农民组织起来表达其合理诉求,解决国家与分散农民谈判成本过高问题.征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框架,要避免土地财产化改革,构建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机制;区别不同地区的征地矛盾,坚持征地制度稳定性,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并引导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预期.
秦有《发征律》,《发征律》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人员及物资的调动管理.狭义上,《发征律》的内容包含徭、戍及物资调拨等与调发征行相关的事务;广义上,还涉及"徙属""宿直"过程中人员调动问题的处理.秦代《发征律》与《徭律》《戍律》的内容各有主旨,互为补充,三者为并列关系.汉初《兴律》的生成是围绕"兴"的内涵,在原有若干单行行政法和民法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秦汉时期"集类为篇,结事为章"的法律编纂手段,从技术层面构建了律令篇章的"二级分类"."二级分类"是秦汉律令编纂者在立法过程中力求法律的完备与细密,由技术导致的结果,
在民进党全面执政的背景下,近期民进党当局成立“修宪委员会”,准备进行新的“修宪”,其目的一方面是获取选票,另一方面是继续推动“去中国化”政策,从而建构“台独”基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