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rasP21在实验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hun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作者报告3例骨内发生的恶性化学感受器瘤(恶性化感瘤),均发生在股骨内。临床有疼痛,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X线表现为囊样透亮含淡条影状的骨质破坏区,骨皮质膨胀变薄呈蛋壳状,无骨膜反应及钙化征象。光镜下瘤细胞呈实性巢索状腺泡样或称“器官样”排列,腺泡间由闭锁或扩张成血窦的薄壁血管和少量纤维组织包绕。嗜银染色瘤细胞均在纤维膜外,瘤细胞不产生网状纤维。随访3例于术后12、13、15个月均因广泛转移而死亡。
用ABC免疫酶标染色观察24例肝癌、15例肝硬化、9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14例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9例急性乙型肝炎及11例正常肝组织中S-100+树突状细胞(DC)情况。结果:肝癌组DC数量较所有组明显增高(P<0.05);肝硬化组较除肝癌组以外所有组高(P<0.05);正常组较所有乙型肝炎组高(P<0.05),HBsAg阳性肝癌组较HBsAg阴性肝癌组高(P<0.05);肝癌组织中DC主要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