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读文本,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l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关注师生的互动、注重平等的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捕捉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这些确实给课堂面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品评课堂教学时总觉得遗憾颇多。很多老师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对文本的研读被摆在不起眼的角落,似乎课件就可以展示一切,取代一切了。老师们制作课件的技术是越来越高,研读教材的能力却越来越弱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究起来,大都与教师理解把握教材不到位有关。分析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在对文本研读的过程中存在着这几种问题:肢解文本,将完整的文章拆得支离破碎,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完整性;浅尝辄止,将研读停留在文字表面上,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忽视了文章的艺术性、内隐性;脱离文本,将课外大量的所谓相关知识引进来,喧宾夺主,忽视文章的主体性,本源性;曲解误读,自己没有真正领会文章的主要价值,强灌硬输,忽视了文章的原生性、主旨性。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 文本的钻研意识不强
  1、重心偏离 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建构中,把“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条件”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让学生学会倾听”“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等等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对文本研读的研究。
   2、依赖教参 不少教师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来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研读。叶圣陶先生说,“教参是鸦片”,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长期只看教参,只是满足于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形成的是一种思维的惰性,缺乏的是一种对文本的深度的、独立的思考,没有读到文本的内部去,读到作者的心里去,导致的是自我的思想苍白,语言的幼稚不堪。这应该是语文的一种悲哀。
  二、 文本的研究能力不够
  1、缺乏学习 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局限了对教材文本研读的水平。由于语文教师一般都身兼班主任,头绪多,很多时候都忙于事务性工作。平时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经常性研读,接触的更多是休闲、放松的快餐文化,所以大部分语文教师自身文学素养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思想、观念、文化意识更新也不快。这些都影响着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研读。
  2、底蕴不足 语文教师对学生各阶段能力发展要求的模糊认识,导致对文本价值的认识不到位。教材文本的研读具有其特殊性。只有教师对文本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才会有恰当的研读。语文学科的模糊性加上教师缺乏高屋建瓴的系统认识,所以教师研读文本能力不够。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位好的读者,善于读书,能真正读懂文章。
  那么,应从哪些方面来研读文本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词句。这是文本中最基本的东西,是文本所有价值的承载形式,是基础的基础。在文本的研读中,要能做到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感情色彩,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词语与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接连不断,总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不懈努力,迷恋,孜孜不倦,数十年,始终,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有一种通观的意识,将它们连接起来看待,发现规律,从而找到作者用词的匠心,体会出作者借用这些词语所蕴含着的态度和情感。
  二、文体。指的是文本体裁,是文本的类型。文本的类型决定着教学的取舍。在文本的研读过程中,我们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不注意文本的体裁,不注意文本的呈现的形势,因此,我们在对教材的取舍和确定教学起点、重难点时,就偏离了应有的分寸和方向,使教学偏离正常的航向。有位教师在上《鹬蚌相争》一课时,自以为让学生抓住鹬蚌相争时怎么能够说话进行讨论,来质疑教材进行生成就很精彩。其实他错了。这是一篇寓言,鹬与蚌在相争时说话是符合寓言的特点的,教材本身没有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语言文字,体会课文对鹬蚌相争场面描写的精妙,从而感悟课文的寓意。
  三、修辞。修辞是文本的“情眼”,也就是情感点。抓住修辞,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情感线,也就触摸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察到了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用心。《天游峰的扫路人》中,写我上山时的气喘吁吁,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是为了衬托老人面对又险又高的天游峰,老人把劳累的工作当成享受,当成了欣赏好山好水的过程
  四、文本的来龙去脉、相关背景、现实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学科的关系。搞清了这几点,就能真正的走近作者,真正明白编者的意图,发展文本,让语文教学从文本出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曾经听过《白鹭》一课。第一位教师一节课都让学生感受白鹭的美,至于文章的关键词句并没有理解多少,一问一答一节课。第二位教师在教学《白鹭》时,出示了很多白鹭的写真图片,数码像机拍的,很逼真。有几张图片把白鹭拍得像恐怖片中的怪物。郭沫若说白鹭是一首诗,诗的特点是什么?是意象和情趣的契合,是低回婉转。而且,他的情不只是赞美,这是一篇有着深刻时代意义的名篇。郭沫若写白鹭,是有着深刻意义的。辛弃疾写《清平乐?村居》,不只是表现他对这种乡村生活的赞美,还有他长期被贬官无法报国的无奈。这些教师解读文本时,都要给予关注。
  我想,只有我们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心有所动,灵魂受到震颤,然后带着教材走向课堂、走向学生时,才会出现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文本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才有可能化为学生心灵体验和内心感悟。学生在课堂上不单单是学习语言,而是在诵读感悟中,生成越来越多的阅读期待,发现文本本身蕴涵的美。教师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做个有思想、有方法、勤奋努力的教师。应该说,研读文本,钻研教材是语文教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
其他文献
现在高中女生因为高考升学的压力、生理及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意甚至讨厌上体育课。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女生的体育教学兴趣是目前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创新、师生的关系及教师素质的提高几方面来对激发高中女生的体育兴趣作了阐述。     一、高中女生的特点     高中女生发育已经基本完成。在生理上,她们上肢较短小纤细,下肢肌肉力量较差,心脏容量较小。
作为物理学的教育工作者,眾所周知:物理知识来源于人们对实际生活的认识又服务于社会,再推动社会的发展。初中物理是小学自然课学科的延伸,是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为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国上下都在进行教材的改革,初中物理也不例外,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理念提出:物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技能则是教师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过程。认识是起源于动作,思维则是内化的动作,活动是连接客观的桥梁,是认识与发展的直接源泉。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将有意义的积极性学习和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性学习结合起来,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才能实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思维逻辑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正是这样一座桥梁。  一、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按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
【摘要】学生英语知识的接受,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传递,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起着重要作用,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因此,教师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完善课堂语言艺术,让课堂语言更具有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语言艺术 课堂效益 亲切 精练    英语课堂教学就是英语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英语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学习新知识;在类比中学习新知识;在阅读讨论中学习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实验操作 类比 阅读 讨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深
摘要:科学的写作能力测试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本文对2010年福建省和浙江省两地高考卷的写作测试进行解析,挖掘其测试的主要思想及要求,力求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2010高考;英语;写作测试     1、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成为国际交往的最主要语种。在中国,我们几乎迎来了全民学外语的新世纪,仅
语感是语言文字刺激源作用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的捕捉到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提出:"语感是对词汇的感觉力"。并倡导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他认为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是半个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美有这样的评价:“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的东西最容易让人接受,并常常引起人们情感上的激动而产生美感,从而使人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老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培养。     一、美是善,可以雕塑心灵 
水利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实践活动,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凯里市虽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干旱与洪水灾害交替发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再加上逐年增长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促进农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