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的源泉是智力,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能力的强弱反映智力的高低。在今天无论是应试,还是提高素质都离不开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课上巧设思维路径,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往往是他们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课程、教学以及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正日益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中学语文课教材内容丰富,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就应该充分利用学科教育资源,在语文课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语文新课堂。
一、利用课文朗读,留下一片想象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 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4〕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加强学生语文感受能力的培养
感受能力是人们对外界的直接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然而,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本人发现:有些学生无论对生活还是对文章(课文)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即对客观事物缺乏“感之于外,受之心于”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一是培养学生获取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对人、事、景、物进行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例如“开放五官”,抓住事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等等。并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任务、对象、内容,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手段,比如定点观察、移位观察、立体思维观察等等。教师在平时的语文生活中还可很好地组织集体郊游、参观考察等活动,使学生直接、有目的地感受生活。把生活中的闪光点及时记下来,并能对记录下的人、事、景、物设身处地地去体味和领悟。例如:夏天带学生到河塘边,学生看到了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闻到了荷香,但这只能算是观察到了,感觉到了,还需要去体味、领悟。如果有学生觉得这荷叶绿得颤动人心,荷花香得沁人心脾,于是发现了自然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感受了。 二是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间接感受。相对于纷繁广阔的世界和多姿多彩的人生,我们自己的经历、生活、情感总是有限的,甚至微不足道。这样,在引导学生获取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间接感受。“书是活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领悟”。教师可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最好能适当讲授些文学知识,并投石激浪,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的再造,既提高学生的间接感受能力,又收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奇效。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潮的教学艺术得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它,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比如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一大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目前新课改实施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也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中学语文课教材内容丰富,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就应该充分利用学科教育资源,在语文课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语文新课堂。
一、利用课文朗读,留下一片想象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 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4〕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加强学生语文感受能力的培养
感受能力是人们对外界的直接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然而,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本人发现:有些学生无论对生活还是对文章(课文)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即对客观事物缺乏“感之于外,受之心于”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一是培养学生获取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对人、事、景、物进行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例如“开放五官”,抓住事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等等。并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任务、对象、内容,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手段,比如定点观察、移位观察、立体思维观察等等。教师在平时的语文生活中还可很好地组织集体郊游、参观考察等活动,使学生直接、有目的地感受生活。把生活中的闪光点及时记下来,并能对记录下的人、事、景、物设身处地地去体味和领悟。例如:夏天带学生到河塘边,学生看到了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闻到了荷香,但这只能算是观察到了,感觉到了,还需要去体味、领悟。如果有学生觉得这荷叶绿得颤动人心,荷花香得沁人心脾,于是发现了自然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感受了。 二是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间接感受。相对于纷繁广阔的世界和多姿多彩的人生,我们自己的经历、生活、情感总是有限的,甚至微不足道。这样,在引导学生获取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间接感受。“书是活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领悟”。教师可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最好能适当讲授些文学知识,并投石激浪,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的再造,既提高学生的间接感受能力,又收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奇效。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潮的教学艺术得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它,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比如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一大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目前新课改实施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也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