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双关,意犹未尽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h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历来为人称道。其结句“还来就菊花”中的“就”字,尤其耐人寻味。如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孟集有‘到得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旬,刻本脱一‘就’字,有拟补者,或作‘醉’,或作‘赏’,或作‘泛’,或作‘对’,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又如《增订唐诗摘抄》:“‘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无味了。”再如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通体清妙。末句‘就’字作意,而归于自然。”可见“就”字妙不可言。
  那么,“就”字究竟如何理解呢?通行的解释是“靠近,接近”,在句中的意思即“看,赏”。这样的解释现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其实,从词义的角度看,“就菊花”中的“菊花”有两层意思:一是供观赏的植物,一是菊花酒。若把“就菊花”理解为语义双关:“(边)赏菊花(边)饮菊花酒”,则更富有诗意,且能紧扣“邀我”的主线。
  那么这样理解是否合理呢?
  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就菊花”中“就”字是否有“饮(喝,吃)”的义位?这是将“就菊花”别解为“饮菊花酒”的关键。
  《汉语大词典》“就”字条中有与“饮(喝,吃)”较接近的一个义项:
  (12)用某种菜来佐餐或下酒。《红楼梦》第四九回:“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爪子,忙忙的爬拉完了。”石震《踏察记事》:“一边喝着用冰煮的开水,一边嚼着烤焦了的馒头,就着成菜、内酱下饭。”
  这个义项若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看,无疑具有“饮(喝,吃)”的语义因子。而唐代及以前文献中也不乏“就酒”的组合(义为“下酒”),其例证年代可溯至西汉或三国。请看:
  (1)虽欲谨亡马,不发户辚;虽欲豫就酒,不怀蓐。(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2)唯巴竹笋,八月九月生,始出地,长数寸……以苦酒、豉汁浸之,可以就酒及食。(三国吴·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今天,“就”字的“饮(喝,吃)”的义位还保留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如“花生仁儿就酒”“稀饭就咸菜”等。其实,“就菊花”中“就”字本义为“靠近。接近”,而作“欣赏,观赏”解只是随文释义罢了;若“菊花”能指“菊花酒”,“就菊花”随文释义成“饮菊花酒”不也说得通吗?
  接下来的问题是:“就菊花”中“菊花”能否指“菊花酒”?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唐诗中,“菊花”既可指“菊花”(供观赏的植物),也能指“菊花酒”。主要依据有三:
  第一,饮菊花酒乃唐代重阳节之习俗。重阳节也叫“菊节”“菊花节”,这一天与菊有关的节俗活动有赏菊、簪菊、饮菊花酒。菊花酒是一种用菊花杂黍米酿制的潸,具有延年益寿等药用价值。《全唐诗》描写重阳节饮菊花酒的诗句颇多。例如:
  (3)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莱萸。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几回沽。(耿(氵韦)《九日》)
  (4)羁旅逢佳节,逍遥忽见招。同倾菊花酒,缓棹木兰桡。平楚堪愁思,长江去寂寥。猿啼不离峡,滩沸镇如潮。举日关山异,伤心乡国遥。徒言欢满座,谁觉客魂消。(畅当《九日陪皇甫使君泛江宴赤岸亭》)
  (5)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萄诗。(白居易《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
  可见,饮菊花酒在唐代极为盛行。其实。这一习俗可一直追溯至汉代。《西京杂记》卷三记载:“九月九日佩荣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荆楚岁时记》也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即南朝宋——笔者注)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全唐诗》中也常以“菊花杯”指代“菊花酒”,即以器皿来借代所盛放之物。请看:
  (6)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客》)
  (7)楚万重阳日,群公赏宴来。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孟浩然《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
  (8)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白居易《九日题涂溪》)
  值得注意的是,唐诗中也时常以“菊花”(原料)来指代“菊花酒”(饮品),这是我们将“菊花”别解为“菊花酒”的主要依据。请看:
  (9)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0)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杜甫《复愁十二首》)
  第二。“就菊花”乃故人定下的“鸡黍约”。孟诗《过故人庄》开头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乃是友人发出的“鸡黍约”,一个“邀”字可见“故人”的热情、诚挚与淳朴;客人则慨然允诺、欣然前往,并为沿途的无限春光所陶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席间,主客举杯畅饮,其乐融融,气氛也渲染至高潮(“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最后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则留给我们以遐想:究竟是客人主动提出的“不情之请”,还是主人的再次“鸡黍约”?抑或主客间达成的心有灵犀的默契?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作者并没有具体写明说话人是谁。不过,若联系全诗,有理由认为这是主人盛情地“邀我”,即定下的再次“鸡黍约”:因“邀”字是贯穿全诗的一条主线,“还来”事实上是再次“邀我”,结句的说话人便可与首句相呼应。既然如此,又正值重阳日,“(边)赏菊花(边)喝菊花酒”就是自然不过之事了。
  第三,“就菊花”乃意犹未尽的双关语。诗贵含蓄,忌直露,孟诗不说“饮酒”而说“把酒”即是明证。若简单地将“就菊花”作“赏菊花”解,无疑缺少了诗的意韵。唐代赏菊花、饮菊花酒本就是重阳日的重要活动,而“就”又确有“饮(喝,吃)”之义,所以,若将“就菊花”视为语义双关:(边)赏菊花(边)饮菊花酒,则更能契合重阳日的时节特征:况且老朋友相聚,“把酒”(饮菊花酒)是实在缺少不了的。结句虽未提及“酒”字,却以“菊花”一语双关而代之,可谓高妙。当然,“就”字若与单义的“菊~”组合,就不会存在多解了。《全唐诗》中就有“就菊丛”这样的组合。例如:
  (11)病爱枕席凉,日高眠未辍。弟兄呼我起,今日重阳节。起登西原望,怀抱同一豁。移座就菊丛,糕酒前罗列。虽无丝与管,歌笑随情发。(白居易《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
  (12)引棹寻池岸,移尊就菊丛。何言济川后,相访钓船中。(白居易《李留守相公见过池上泛舟举酒话及翰林旧事因成四韵以献之》)
  这里“菊丛”只有一种解释,即“菊花丛”;“就菊丛”就只能是一层意思:凑近菊花丛,即赏菊。
  综上所述,孟诗“就菊花”中“就”与“菊花”皆是多义词,因“菊花”这一意象具有不确定性,使得“就”字与之组合时也产生了多解。其实,这正是“就”字遍得赞誉之所在。“就菊花”若能别解为语义双关:(边)赏菊花(边)饮菊花酒,无疑能使诗歌平添意犹未尽之韵味。
其他文献
女儿上初三了,目前各门功课还不错。我由于工作繁忙,在女儿的学习上下工夫不多,但也不是一点不管,在语文教育上就曾经尽过一点责任。  女儿5岁时,已经认了几百个字,能自己读一些以图为主的故事书了。一天,我从书摊上买了一本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女儿看见了很好奇,打开一看,是字书,插图很少,就缠着我让我给他读。我答应了。这本书158页,36章,每天读一章,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每天,女儿都举着书让我读。
一、解题  师:“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生:哀伤。师:“仲永”是什么意思?生:“仲永”是人名。仲永是一个人。师:仲永为什么让人哀伤?二、识仲永  1.天才仲永  师:由第一段我们可以知道仲永哪些信息?我先做个示范。比如说课前有同学问仲永是哪儿的人。生:金溪人。师:怎么知道的?生:“金溪民方仲永”。师:对!但是咱们通常说“金溪人”,可是王安石怎么说的?生:金溪民。师:是啊。为什么咱们说“金溪人
男,1937年12月10日出生,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大宾乡黑圪当人,1959年7月毕业于新乡师范专科学校中师部①,中等师范学历。1959—1961年,于原阳县第七中学担任语文教师;1961—1966年,受政治运动冲击,被迫离职流浪;1966—1978年,流浪返家,在家务农;1978—1987年,奔波于“平反复职”;1987年,恢复教职,继续从教;1997年,正式退休。1997—2001年,返聘至当地
编者按:今年年初,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四个规范,上期我们请规范的主要起草人介绍了《汉字部首表》,这一期我们介绍《GBl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看看它是怎样制定的、对语文教学有什么作用、怎样学习和使用它。  《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下面简称“归部规范”)于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它的实施将加快汉字部首统一的步伐,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汉字规范化标准化
语文新课程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是古典作品增多了。作为实验教材,如何让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文言教学内容编织得更加合理、严密,实现具有新意和实效的教学引领,还属于探索中的难题,而吸收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加快探索进度、提高实验质量的良策之一。带着这样的希冀,我读了陶妙如老师的文章,颇受启发。  首先吸引我的一个概念是“智慧”。陶老师所说的语文教学范畴里的“智慧”,实质上是指教师需要提炼和确定一种适宜的教
近年高考语文卷之广义课程因素渐次追加性引入的事实告诉我们,语文狭义课程之外的功夫的修炼,已经非常紧要。以北京卷为例,在零散信息采集、语料选择、设题意向、答案组织、评卷标准等多方面,都特别注意触及甚或深入生活的、文史的、哲理的、审美的广义语文界面,引入了大量的具有补充教材功能的广义教科书概念的信息,其取材之丰饶、意趣之丰富、人文精神之丰沛都是前所未有的。探讨这种渐次推进的命题改革的意图,对于我们更新
上《沙之书》一课,我先让学生落实字词,熟悉文本,概述内容,指出文中所涉及的虚构性内容,然后再读课文,发现疑问,教师总结:  沙之书代表着什么,到底有怎样的隐喻义?写它有什么用?  “他进我家门的时候,就决心把书卖掉”,“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为什么拥有书的人却竭力想摆脱这本沙之书?  文中为什么许多次出现《圣经》,这与沙之书之间有什么联系,沙之书在小说中是否有深层含
用典是古代诗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即引用典故以表情达意。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明确指出用典的作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注释,是阅读理解作品的重要辅助手段。典故注释主要包括典源出处、典故含义、书证。高中语文课本由于注释篇幅有限,有时也是为了降低难度,注释时多将必要的字词解释、文中用典的含义列于首要地位,必要时注明典源出处,给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意、文
语文整合性教学是根据新课程教材观的“示范性”,也就是把教材看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从而使之适合学生需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做法,将语文教学活动转换为师生共同开发、运用教材
一、艰辛成长,努力求学  1958年,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里有父母、奶奶、六个兄弟姐妹,童年生活十分清苦。  1.父亲的教导  小时候虽然生活贫穷,但回忆起那段时光还是觉得很快乐,这主要归功于我的父亲。父亲非常重视教育,他闲暇时常常给我猜字谜,讲故事,还教我写毛笔字。父亲是一位小学老师,在我们十里八村算是既有名望又有发言权的一个人,乡亲们都叫他“小诸葛”。他说话风趣幽默,可教育孩子一向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