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龙:博士,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4年2月至今,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先后获得2009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度第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奖管理专项奖等。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专著有《有限概率算法及其高精度分析》《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管理研究》等。
记者:您认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彭龙:在深化综合改革大潮中,我们要将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国家的战略需要紧密结合,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我认为以下五个方面将是学校改革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领域:
一是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大。这对推动和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改革空间。
二是高校迫切需要提升自治能力。高校要健全自主权运行和自我监督机制,用好政府下放的权力,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因此,学校须坚持依法治校,立足基本校情,建立起能够充分保障学校良性运行与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
三是高校间竞争将日趋激烈。这要求我们时刻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方可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高校需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效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将原来高等教育“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表述为“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等学校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这是对提高大学办学效益的明确要求。
五是高校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必须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记者:加强外语人才培养,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迫切需求。作为外语类的高等学府,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又有什么规划?
彭龙:学校围绕国家战略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学校瞄准国家战略布局,准确定位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国家战略布局提供人力资源支撑。2015年学校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致力于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文交流等方面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校还不断探索多语种人才培养途径,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了28门第三外语课程,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语言人才储备。为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希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联合培养“一带一路”问题研究和实务高端人才的新模式。此外,学校将“‘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确定为校园文化系列讲座的主题,全面提升了外语人才对国家相关战略的认识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国内外高校的实质性合作,切实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2015年9月,学校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签署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术与研究合作谅解备忘录附录》。其中,“亚非地区研究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全额资助,周期3年,将累计派遣30人赴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学位。同时,学校选派7名学生赴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攻读学位。
三是努力打造高品质的通识教育,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通识教育改革,构建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体系,重新划分课程模块,建设新生研讨课程、写作型课程,引入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同时,坚持举办高端“校园文化系列讲座”,2015-2016学年上学期,学校邀请金立群、金灿荣、石之瑜等知名校友与学者打造了“当代中国热点问题研究”系列讲座,这些讲座成为通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集群为支撑,以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亚非区域研究等学科为依托,建立健全“通用语种 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机制。
五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依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学位、学科自主设置权,完善学科建设自我发展机制。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自主设置新的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专业领域特征自主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学科、学位和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和审核评价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
六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推动非通用语种建设。实施“引智工程”,面向全球招聘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和有潜力的青年人才,5年内将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人;继续完善校内人才支持计划,瞄准世界同学科一流标准和一流成果,建立学术新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物的梯队层次;建立并完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协调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工作关系,统筹学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给不同专长的教师留足发展通道。
记者:学术竞争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部署下,学校如何提升学术核心竞争力?
彭龙:只有将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国家的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把握机遇,实现自身的腾飞发展。因此,我们将瞄准国家战略导向,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核心竞争力。
一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两个一流”建设方案,立足国家战略需要,优化学科建设布局,突出现有学科发展特色和优势;努力向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领域扩展,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框架内合理探索学位、学科设置自主权,完善学科布局,提升学科层次。截至2015年,学校自设语言政策与规划学、汉语国际教育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全校博士点数量从12个增至18个;增设5个非外语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交叉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数量从1个增至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从2个增至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数量从6个增至7个,有力探索并推动了学校建设一流特色型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改革发展之路。201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英国语言
记者:您认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彭龙:在深化综合改革大潮中,我们要将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国家的战略需要紧密结合,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我认为以下五个方面将是学校改革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领域:
一是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大。这对推动和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改革空间。
二是高校迫切需要提升自治能力。高校要健全自主权运行和自我监督机制,用好政府下放的权力,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因此,学校须坚持依法治校,立足基本校情,建立起能够充分保障学校良性运行与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
三是高校间竞争将日趋激烈。这要求我们时刻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方可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高校需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效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将原来高等教育“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表述为“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等学校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这是对提高大学办学效益的明确要求。
五是高校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必须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记者:加强外语人才培养,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迫切需求。作为外语类的高等学府,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又有什么规划?
彭龙:学校围绕国家战略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学校瞄准国家战略布局,准确定位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国家战略布局提供人力资源支撑。2015年学校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致力于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文交流等方面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校还不断探索多语种人才培养途径,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了28门第三外语课程,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语言人才储备。为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希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联合培养“一带一路”问题研究和实务高端人才的新模式。此外,学校将“‘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确定为校园文化系列讲座的主题,全面提升了外语人才对国家相关战略的认识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国内外高校的实质性合作,切实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2015年9月,学校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签署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术与研究合作谅解备忘录附录》。其中,“亚非地区研究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全额资助,周期3年,将累计派遣30人赴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学位。同时,学校选派7名学生赴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攻读学位。
三是努力打造高品质的通识教育,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通识教育改革,构建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体系,重新划分课程模块,建设新生研讨课程、写作型课程,引入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同时,坚持举办高端“校园文化系列讲座”,2015-2016学年上学期,学校邀请金立群、金灿荣、石之瑜等知名校友与学者打造了“当代中国热点问题研究”系列讲座,这些讲座成为通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集群为支撑,以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亚非区域研究等学科为依托,建立健全“通用语种 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机制。
五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依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学位、学科自主设置权,完善学科建设自我发展机制。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自主设置新的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专业领域特征自主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学科、学位和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和审核评价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
六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推动非通用语种建设。实施“引智工程”,面向全球招聘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和有潜力的青年人才,5年内将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人;继续完善校内人才支持计划,瞄准世界同学科一流标准和一流成果,建立学术新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物的梯队层次;建立并完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协调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工作关系,统筹学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给不同专长的教师留足发展通道。
记者:学术竞争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部署下,学校如何提升学术核心竞争力?
彭龙:只有将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国家的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把握机遇,实现自身的腾飞发展。因此,我们将瞄准国家战略导向,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核心竞争力。
一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两个一流”建设方案,立足国家战略需要,优化学科建设布局,突出现有学科发展特色和优势;努力向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领域扩展,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框架内合理探索学位、学科设置自主权,完善学科布局,提升学科层次。截至2015年,学校自设语言政策与规划学、汉语国际教育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全校博士点数量从12个增至18个;增设5个非外语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交叉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数量从1个增至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从2个增至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数量从6个增至7个,有力探索并推动了学校建设一流特色型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改革发展之路。201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英国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