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胆道感染围手术期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S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重症胆道感染合并DIC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1例重症胆道感染合并DIC的病人进行综合性治疗,监测治疗前后病人的凝血功能.结果 21例病人中,治愈19例,死亡2例,治愈率90.5%.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出血倾向得到控制,腹腔出血停止,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增加,D-二聚体及FDPs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围手术期重症胆道感染病人易合并DIC,且病死率高,早期明确诊断并进行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是关键,尤其是冷沉淀联合低分子肝素的应用。

其他文献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AMVT)是较少见的急腹症之一,常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症状、体征,确诊困难.国外报道90%~95%为术中确诊[1].该病进展迅速,常致广泛肠坏死.术后复发率、病死率均高,预后差.以往多数医生主张尽早手术,但手术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是否早期手术,存在争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06年5月收治AMVT病人10例,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10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以手术后是否发生胃排空障碍为因变量,对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该组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27.7%(28/101),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手术方式、术中输血量、术后血糖、术后腹腔感染、术后胰胆肠瘘发生是胃排空障碍发生的危险因
十二指肠损伤仅占腹腔脏器损伤的3%~5%,因其位置深在,常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损伤,临床需慎重对待.该院自1997年9月至2007年8月,共诊治十二指肠损伤27例。
期刊
眼睛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由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发育来,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肝脏,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40%~80 9/6的病人有肝脏转移[1,2].过去认为恶性黑色素瘤病人肝转移为Ⅳ期病人,不适合手术切除。
期刊
慢性胰腺炎是以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伴不同程度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减退或丧失为特征的胰实质和胰管的不可逆慢性炎症。
期刊
随着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开展,伴随这一全新技术而出现的移植物功能不全,乃至移植物功能衰竭问题引起了肝移植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引发了从基础到临床不断深入的研究.作者对小肝综合征的基本定义、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防治策略等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精确肝切除是依据肝脏的解剖学特点,以解剖肝脏叶段肝静脉为中心,完整切除病灶并最大限度保留残肝血供及血液流出道、胆道的一种技术[1]综合应用血流阻断技术、B超引导穿刺染色技术及肝静脉解剖技术可以精确切除病灶区域肝脏,达到既保留功能肝脏,又切除足够病灶的目的[2].精确肝切除技术符合现代外科学精细解剖的要求,是肝脏外科的发展方向之一。
期刊
目的 探讨NF-kB圈套技术对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损伤的影响。方法36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AP组、NF-kB decoy处理组、错配decoy处理组,每组9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采用雨蛙素联合脂多糖改良法制备小鼠SAP肺损伤模型。制模12h后处死,采用EMSA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肺脏NFKB活性和P65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
期刊
目前,虽然复发后的肝细胞癌行二次肝切除已经被广泛接受,但二次肝切除的适应证并不确定,作者评估了二次肝切除后的肝癌再次复发的危险因素,从而研究二次肝切除的适应证。入组对象为51例HCV相关的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再次行肝切除的病人。16例病人在第一次肝切除前后接受过干扰素治疗。6例病人干扰素治疗后达到长期病毒学应答标准(SVR),
期刊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在成人中发病比较少见,有近60%的病人在10岁前被诊断出来,只有不到20%在20岁以后才来就诊[1].在西方国家发病率为1/50 000~1/200 000,但在亚洲其发病率就明显升高,女性发病比例较高,约为男性的4倍[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