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些深情的人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qiu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聪:“我离开《傅雷家书》已经很久了……”
  傅聪先生的脾气坏是出了名的。音乐会上,哪怕是微弱的耳语声或拍照的“咔嚓”声,都会惹他不快。有时,他甚至会中断演奏以示抗议。不过,生活中的大师倒是慈眉善目,一派祥和。
  倘使尝上几口家乡小菜,更是喜上眉梢,戏话连篇,活脱一个老小孩。每逢这时,我们便缠着他,哄他翻出些陈年旧闻。
  记得有一次约傅先生往“雍福会”聚餐。那里原是英国领事馆旧址,屋内陈设一律“花样年华”风格,古朴雅致。那日,傅先生身着深藏青印花绸缎外套,头发向后梳得整整齐齐,手上戴着黑色半截毛绒手套,嘴里衔着一根烟斗。言语间,一口纯正老上海话,并且夹杂些许英语和法语。这幕景象让人仿佛有时光倒流的感觉。
  我们吃饭的那间包房在三楼,是由原来的储藏室改建而成的,屋顶还有两扇“老虎窗”。于是,话题便从上海话的外来语衍生开去。因为“老虎窗”由英语“roof”而来,“肮三”源自“on sale”,“瘪三”则是“beg sir”的意思。傅先生一下子来了兴致,“上海话形容大声说话的‘哇哩哇啦’其实是法语,而‘白相’,‘傻大’那样的词汇,追根溯源,大概与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脱不了干系。”
  不一会儿,服务生将小菜端上桌面,白斩鸡,熏鱼,烂糊肉丝,八宝鸭,腌笃鲜……不一而足。大师边吃边啧啧称赏,尤其对那碗葱油拌面赞不绝口,“味道交关好,就是少了点”,说完,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我伲长期旅居海外的人对家乡的思念,往往是从几只家常小菜开始的。张爱玲在美国唐人街看见一把紫红色苋菜,不也怦然心动吗?”
  说起张爱玲,不由地想起傅雷先生早年对这位传奇女子的忠告:“技巧对张女士是最危险的诱惑。无论哪一部门的艺术家,等到技巧成熟过度成了格式,就不免重复自己。在下意识中,技能像旁的本能一样时时骚动着,要求一显身手的机会,不问主人胸中有没有东西需要它表现,结果变成了文字游戏。”
  当时,张爱玲并不买账,以“自己的文章”一文竭力作自我辩护。傅聪说,父亲的批评是中肯的。因此,张爱玲晚年与宋淇交谈时表达了对傅雷的心悦诚服,但那时也有像潘柳黛那样的女作家对张爱玲自鸣得意的所谓“贵族”血统不以为然,语多尖刻,“在潘女士看来,张爱玲迭种血缘关系完全远开八只脚,这就好比朝黄浦江里扔只鸡,鸡勒拉水里汆法汆法,然后,从江里舀一口水,讲,‘鸡汤倒蛮鲜额’,简直瞎三话四!”说起这段掌故时,傅先生眉飞色舞,还反复强调,“侬看,汆法汆法,迭句闲话最生动,形象得勿得了!”
  “然而,真正称得上幽默大师的也只有钱钟书一人。”傅先生話锋一转:“20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请钱钟书、杨绛夫妇来听音乐会,结果杨绛独自一人前来,但带来钱钟书一张便条。大致意思是中国人有对牛弹琴的说法。但是,据考证,母牛听音乐后可挤出更多奶。自己在这方面连母牛也不如,因此也就不附庸风雅了。唉呀,那么有趣的一封信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谈到幽默,我突然想起发生在刘海粟身上的一桩趣闻。曹聚仁在一篇谈幽默的短文里提及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杂志里曾有《观市政府主办刘海粟欧游作品展览会记》一文,作者在简要罗列刘海粟生平后,便大谈展览会场地和光线处理,谈招待员,谈卖物的摊头,甚至谈了自己上厕所的情形,对刘海粟作品却不着一字。曹聚仁称之为“意在言外,奇妙在此”。傅先生听完,也随口说了个类似的故事。勋伯格在一聚会上大肆鼓吹其十二音体系,众人皆昏昏欲睡,可他仍意犹未尽,不停追问大家是否还有问题。只见有人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有个问题。请问,厕所在哪里?”那个举手者就是日后的指挥大师克莱伯。
  关于刘海粟与傅雷,坊间充斥各种传闻。有人说,傅雷离开美专教席,是因为阻止赵丹等进步学生上街游行而挨了一记耳光;也有人说,傅、刘交恶是因为刘劝傅不要打儿子而激怒傅。
  傅聪先生对此作了澄清:“父亲与刘海粟疏远的导火索源于一位穷困潦倒的美专教师张弦。父亲对张弦评价很高,称其为‘拥有孤洁不移的道德力与坚而不骄的自信力的人’。父亲为张弦那少得可怜的工资与刘海粟据理力争,但无济于事。最终张弦贫病交加郁郁而亡,死时才三十多岁。张弦去世后,父亲建议为张办遗作展,结果也不了了事。父亲伤心欲绝,两人从此形同陌路。”
  不过,傅雷夫妇一直和刘海粟前妻成家和(港星萧芳芳母亲)友情甚笃,《傅雷家书》中很多篇什都是写给成家和的。而成家和的妹妹成家榴更是傅雷先生的红颜知己。傅聪先生对这段往事倒并不掩饰,“成家榴的确美若天仙,且和父亲一样,有着火一般的热情,两人爱到死去活来。只要她不在身边,父亲便无法工作。每到这时,母亲就打电话给她说,你快来吧,老傅不行了,没有你他也无法工作。母亲的善良与宽容感动了成家榴,她选择主动离开父亲去了香港……”傅先生说,他读过父亲给成家榴的那批信函,里面尽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咏叹,完全读不到丁点儿女私情。“父亲母亲那辈人真太了不起了!”傅聪先生长长叹了口气。
  的确,《傅雷家书》中有封朱梅馥写给傅聪的信:“我对你爸爸的性情脾气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是有原则的。因为我太了解他,他一贯的秉性乖戾,疾恶如仇……为人正直不苟,对事业忠心耿耿。我爱他,我原谅他。为了家庭的幸福,儿女的幸福,以及他孜孜不倦的事业的成就,放弃小我,顾全大局。”听完这个传奇,再读那段文字,不禁泫然。
  还想让傅聪先生说说《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大师摆了摆手,“唉,每个人见到我都要说《傅雷家书》,好像我老也长不大。其实,我也是望七之人,离开《傅雷家书》已经很久了……”

白先勇与张爱玲


  己丑新夏,白先勇先生翩然抵沪。我和徐俊兄设宴于愚园路、镇宁路口的“福1088”,为白先生及其助理郑幸燕小姐接风。
  席间,从李鸿章、张佩纶,一直到张爱玲,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关于风靡一时的《小团圆》,白先勇先生坦言,读了之后,觉得张爱玲似乎要在小说中吐尽这辈子所受的苦难与怨恨。   西首边用青石、灰砖和原木筑成的建筑群,分前后两进。前面是永玉先生的大工作室,跨过门槛,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幅八尺整的《十万狂花入梦寐》制成的屏风,五彩斑斓,气象万千;环顾四周,只见屋内摆放着清一色明代家具,亦散落着一些中国古代陶罐;宽大的画桌上横七竖八地放着笔、砚、宣纸、书籍和几件小摆设;东侧的墙壁悬挂着先生刚刚完成的巨幅画作《老梅蓬勃图》,苍劲郁勃;而一架崭新的黑色三角钢琴更给工作室添上点儿浪漫氣息。
  穿过工作室,径直往里走,就是主人的客厅和居室。这里的陈设与工作室风格完全不同,客厅里挂着的大多是永玉先生的油画,巨大的壁炉上摆着他和家人的照片,屋子中央是一圈矮沙发,好客的主人常约一些旧雨新知在这里品茗聊天。
  闲聊、漫淡是永玉先生生活中的一大乐趣,而漫淡时说得最多的恐怕还是人。他曾经说起过许多精彩有趣的人,有些已淡忘模糊了,有些则记忆犹新,譬如弘一法师,譬如沈从文……
  永玉先生是目前见过弘一法师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那年他才十几岁。少年的黄永玉很调皮,有一天,他在庙里的白玉兰树上摘花,恰巧被弘一法师发现了。弘一法师说:“你看这花长在树上好好的,干吗非要摘下来呢?”“老子高兴,就要摘。”黄永玉说。
  弘一法师非但没有生气,还招呼他到禅房去,并问他会什么。这个顽童大言不惭地回答:“老子会画画!唔,还会别的,会唱歌,会打拳,会写诗,还会演戏,开枪,打豺狼、野猪、野鸡。”看到弘一法师写的字,他还说不好,没有力量。
  对答间,他忽然发现书桌上有写着“丰子恺”“夏丏尊”名字的信封,颇觉好奇,因为他在课堂上读过他们两位的文章,当知道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老和尚是丰子恺的老师,还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歌词的作者时,他便又缠着弘一法师给他写幅字。
  弘一法师笑了:“你不是说我的字没有力气吗?”聪慧过人的黄永玉连忙改口道:“不过,现在看看,你的字有点好起来了。”弘一法师答应他几天后来取。
  顽童去别处玩了一个礼拜,再踏进寺院便得知弘一法师圆寂了。进入那个小院,只见弘一法师侧身躺在木板床上,神色安详,像睡着了一样。桌上居然有一张写给他的条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他虽然不懂什么意思,但还是嚎啕大哭起来。
  永玉先生谈得最多的莫过于沈从文先生。沈从文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写出了《边城》那样的传世之作,晚年虽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仍钻进故纸堆中,孜孜钻研,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装史》。
  “从文表叔他一心一意只想做一条不太让人翻动的、被火慢慢煎成的、味道也过得去的嫩黄小鱼,以期有朝一日对人类有所贡献。”在黄永玉的生命里,感情最浓的是沈从文,最尊敬的是沈从文,最崇拜的也是沈从文。
  五十年代初,沈从文给客居香港的黄永玉写信,希望他能尽快回国,“为国家做点事,是我最希望的”。于是黄永玉和妻子在1953年回到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
  当黄永玉工作上受阻,思想上有波动时,又是表叔,给他写去了鼓励的长信:“第一,充满爱去对待人民和土地;第二,摔倒了,赶快爬起来往前走,莫欣赏摔倒的地方耽误事,莫停下来哀叹;第三,永远地,永远地拥抱自己的工作不放。”
  同样,当看到黄永玉潦草敷衍的作品时,表叔也会毫不客气地,狠狠“剋”他一顿。因此,沈从文在落寞和孤寂中逝世后,永玉先生不无悲痛地写道:“表叔真的死了。三十多年来,我时时刻刻想到从文表叔会死,清苦的饮食,沉重的工作,精神的磨难,脑子、心脏和血管的毛病……”
  当然,除了人物之外,这位号称“凤凰老刁民”的艺术家也经常说说有关创作的故事。我曾不止一次听他谈起那件在当代美术史上轰动一时的“猫头鹰事件”,听他谈画《水浒人物》前前后后的曲折经历,也听他谈和“清末四公子”之一张伯驹先生在“文革”期间的那次难忘的邂逅……
  黄永玉先生曾说一个画家的成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基本功,主要是颜色的探索、趣味的安排;二是做人要过得去,否则就会像流星一样稍纵即逝;三是艺术的“八字”要好。永玉先生的艺术“八字”该是不错的了,短短几十年竟有如此非凡的成就。
  对此,他自己也不否认:“总体上讲,我的‘八字’很好。虽然我一生没有大的成就,但确实没有浪费时间。每天工作,尽了自己的力量,没有辜负我初中三年级的学历。”
  永玉先生一生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但他从不畏缩,从不气馁。他很欣赏这样两句诗:“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每当遭到委屈,经受磨难,他便会鼓励自己,我是为了太阳才来到这个世界的。
  (选自《我认识一些深情的人》/曹可凡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年2月版)
其他文献
哪吒在明代之前均写为那吒,源于梵语Nata。一般认为,哪吒来自印度,是佛教中三面八臂 (一说六臂) 鬼王,乃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门天王 (有时也称为多闻天王) 的三儿子。  传说毗沙门天王有91个儿子,只有二儿子独健 (二郎神的原型) 和三儿子哪吒 (也有说法称哪吒是独健的侄子) 较著名。  这里存在两个翻译问题:首先,毗沙门天王的“门”字是中文译者加上去的,致后代产生误会;其次,哪吒的名字很难读,因
摘 要:统编教材的使用,让语文教学理念和实践有了明显的进步,让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文章以三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为例,聚焦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预测与推想,通过单元导读的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课文旁批的示范引领、精彩文本的深度阅读、预测方法的精辟归纳,让教材、学生、编者和教师融为一体,切实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教学;策略教学  一、單元
古時的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一齐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无论家庭出身富贵贫贱,学生大多都会在入学时举行隆重的仪式。这一礼仪传统可以追溯至汉代,也被称为“入泮礼”。具体来说,入泮礼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四个环节。  《礼记》中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让学生明白仪容整洁之重要性的“正衣冠”便是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个内容:新生在入学时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
王莽篡汉自立为皇帝后,想改变太后在汉朝时的名号、更换她的玺印和绶带,可他担心此举会激怒太后,所以一直不敢向太后提出。有一个叫王谏的人,是王莽的远亲,特别善于奉承、拍马,他一直想巴结王莽,但苦于没有机会。后来通过王莽的言行,他揣摩到了王莽的心理,就立即上书说:“上天废除汉朝而建立新朝,太皇太后不应该再称尊号,应当随着汉朝一起废除,以顺应天意。”王莽看到王谏的这份奏报后,就乘车来到太后宫,把这份奏书的
丁公是项羽手下的将领,他还是季布的舅舅。刘邦彭城大败之时,丁公奉命追击,越追越近,眼看刘邦就要走投无路,便回头对丁公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两贤岂相厄哉!”好汉何苦为难好汉?丁公一听,居然在两军厮杀的战场上,止步不追了。他当即领兵撤还,等于放了刘邦一条生路。为什么刘邦一句话丁公就放人?这是刘邦的江湖阅历的本能反应。江湖上常讲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家多堵墙。刘邦被逼到绝路,只能赌丁公也许认同江湖规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的罪名是“谋不轨”,并废除了宰相制度。这一事件历来被视为明代加强君权专制的标志。胡惟庸案  在朱元璋反元起义,进而统一天下的进程中,胡惟庸一直是个小角色,当过县令,当过通判,好不容易在明朝建立后升任正三品的太常卿,但只负责礼仪祭祀,纯粹是个清水衙门的无权官僚。不知道朱元璋看中了胡惟庸哪一点,亲自点名,于洪武三年把他调入中书省—— 明
欧洲较早一本介绍明代繁华的图书,当属克鲁士的 《中国志》。这位学者曾在嘉靖年间游历东南广州等地,记录下了明朝悠闲的城乡生活与繁华的商业,引得多少冒险家心驰神往。不过书中另一些真实记录,也叫国人尴尬:明代的造假风。  以克鲁士的记载,当时的明朝农贸市场上,卖牲口的为了给牲口增加体重,上市时拼命给牲口喝水。特别是卖鸡时,更是简单粗暴,直接给鸡灌砂子—— 就为多卖几个钱。  同是嘉靖年间,明朝史料 《贤
贾府只有门前两座石狮子是干净的。这是冷二郎柳湘莲对宝玉说的。这种评价自然并非柳湘莲独创的,而是口口相传到了他的耳朵中,他性格耿直侠义,所以当着贾府尊贵的宝二爷也不回避,实话实说。别的人当着贾府的人恐怕多是奉承之语,什么世勋之家,诗礼之族呀,教育有方之类的,尽拣好听的说。而背后呢?则私下里传播贾府的龌龊事,少不了添油加醋演绎许多细节。  面对显赫的贾府,小老百姓当然不敢当面嘲笑他们的荒淫、腐朽,无可
晚唐诗人郑谷,有 《鹧鸪》 诗道:“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聞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鹧鸪之啼酷似“行不得也哥哥”,郑谷 《鹧鸪》 诗借这种啼声含蓄地写出了迁客内心的愁苦,警绝而脍炙人口,所以他被称为“郑鹧鸪”。尽管郑谷诗歌不乏“格不甚高”“骨体太孱”的非议,薛雪却在 《一瓢诗话》 中说:“声调悲凉,吟来可念,岂特为
去年国庆节,位于广深高速上的虎门大桥的车流量达到了17.1万车次,突破了近年来的历史最高值,似乎印证了网友们“英雄难过虎门关”的笑谈。其实,就历史上而言,虎门大桥横跨的虎门炮台遗址,正是明清時代粤东海防的要塞。因虎门炮台规模宏大,看上去固若金汤,素有“金锁铜关”之称与“南海长城”之誉。从这个方面来说,“英雄难过虎门关”也算是一种历史的真实。  虎门炮台见证了林则徐销烟的历史壮举,也经历了因清政府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