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7—10月期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对牧区进行三次实地调研,先后赴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锡林郭勒盟镶黄旗、西乌旗、阿巴嘎旗,与牧民面对面交谈,详细了解其经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走访了旗、盟相关部门,收集资料、了解情况。
一、调查户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2004年7月10日至10月初,调研组自行设计入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走访乌兰察布市1个旗、锡盟3个旗100多个牧民家庭。其中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28户作为典型数量分析。28户的分布为:四子王旗12户、镶黄旗11户、西乌旗4户、阿巴嘎旗1户。
从28户总体情况看,人口户均4.6人、劳动力户均2.75人;28户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对比重,为82.1%。28户中季节性圈养户为10户,占总户数35.7%;禁牧户为4户,占总户数14.3%;移民户为4户,占总户数14.3%;不受以上因素的户为10户,占总户数35.7%;牧户居住绝大多数以砖木结构为主,占总户数82%。人均居住面积为18平米,其中砖木结构为14.7平米。电视机已普及,其中彩电占78.6%,黑白、旧电视占21.4%。 89.3%的户拥有电话(手机)。洗衣机、电冰箱(冰柜)拥有量逐年增加。摩托车作为生产生活工具已普及。除此之外,3户拥有家用小车。其中两辆是2001年之后新添置。
28户户均草场面积为5626亩,围栏面积占总草场面积77.5%。其中16户已全部围栏,其面积为76371亩。畜群结构主要以小畜为主,土种牲畜占75%。户均牲畜规模为345只,饲养大畜(主要是牛)20头以上的户只有5户,占总户数的18%。 28户中18户有饲料地,占总户数65%左右。户均种植面积为14.8亩。28户中78.6%的牧户有三轮、四轮、大卡车等生产工具,其中11户有打搂草机、粉碎机等生产工具。28户总共有33台(辆)不同功能的生产工具,户均1.18台(辆)。户均总收入为30922.9元,人均总收入为6660元,其中96.4%的收入来自第一产业———牧业。其余不到4%的收入来自外出打工、经营旅游业及嘎查干部工资组成。户均总支出为41252.6元,其中生产支出为21890.4元、生活支出为19362.2元。人均总支出达8885元。28户中,有各种借贷款的户有16户,占总户数57.1%,户均借贷款额高达13964.3元。信用社贷款额度为3000-30000元不等。
对调查户的总体评价是:牧区仍处在较低水平的、不平衡的刚好温饱有余的生活水平上。衣食住行虽然与过去相比变化显著,但与小康社会指标相比,差距明显。生产生活基础薄弱,积累少,支出大于收入的矛盾突现;由于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严重削弱了草原畜牧业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因而其生产经营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文化素质低、牧业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牧区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牧民人口增长得到控制;尽管牲畜户均规模较大,但富裕户掩盖中低户的现象较普遍;在饲草料的解决上方法单一,光靠开饲料地并不能真正解决广大牧区饲草料短缺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物质条件仍不具备。如棚圈要求、机械化程度、劳动力素质、科技推广等;畜产品市场不发达,多数牧户处在被动交易;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生产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牧民希望有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但迟迟建不起来;事实上,牧户接受新事物较快,近两年牧户通讯发展迅速。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草牧场管理使用问题
从调研发现牧区的草场问题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1.通过调研了解到国家生态项目对牧民影响很大。比如,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禁止沿路牧户使用其草场。这样一来,这部分牧户从5月-10月末或11月初的五六个月期间只能走场到附近的其他苏木或其他旗县租用少畜户、贫困户草场,来回搬迁,费用大,负担加重。牧民反映,国家虽然给予补饲,但对他们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且支出加大。相对而言,未采取这一政策的牧户生产生活较稳定。
2.草畜平衡,方法单一。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草畜平衡工作。罚款已成为草畜平衡的有效办法,也成为苏木增加外来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苏木政府的积极性很高,惩罚力度大。但是对于牧户牲畜达不到一定数量就难以维持最低生活保障的问题上方法单一,几乎没有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3.草场流转处于无秩序状态。一方面牧区草场流转的主要部分,集中在少畜户、贫困户草场上。相对而言当地富裕牧户对草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以合理利用草场作为目标。与此相反,外来户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对草场进行掠夺式利用,危害大。另一方面,嘎查、苏木、旗不同程度地掌握着一定数量的较好草场。他们租给外来有地位、有钱的关系户,获得一笔不小的额外收入。这也是外来牲畜降不下来的真正原因。
(二)入不敷出的牧户在增加
28户中14户当年支出大于当年收入,最大亏空户的亏空额度达37000元,最少的亏空户也达1500元。如果再加上现有的借贷款,那么亏空户会大大增加。1.从生产支出的先后序列分析,居首位的是饲草料支出,占总户支出的50%以上;其次是新增加的生产工具支出占总户支出的16%;第三四位的是棚圈建设和租赁草场费,分别占总户的10.4%、10%。在有些户饲草料支出已占其总支出的80%以上的也不少见。2.从生活支出排序分析, 28户中,饮食费仍占首位,占总生活支出的27.5%,其次排列为医疗支出、教育支出分别占总生活支出的18.8%和15.5%。有些户中教育费、医疗费已超过饮食费比重,高达50%以上的属普遍。生活支出的多样化,使牧民手中现金严重短缺。3.借贷户增加,偿还难。28户中,有借贷款的16户,由于当年亏空,再加上借贷款送子女上学,很难按时归还借贷款。
(三)选择饲养品种和利用项目问题
众所周知,各地气候、冷暖差异决定与此相应的畜种,多数牧民已掌握这方面的技能。但是,地方政府部门在项目的诱导下做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浪费钱财、伤害牧民的事情屡见不鲜。2004年锡盟计划引进几万只小尾寒羊分配给南部各旗县。我们在镶黄旗进行调研时了解到当地根据上级的部署,已引进几百只,因种种原因约半数已死亡。当地干部群众认为,土种羊是适合于当地气候条件的较耐寒的品种,而且肉质优良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相对而言,小尾寒羊虽产羔多,但在当地适应性较差,且肉质远不如土种羊好,如果把这笔资金投入到改良及选育当地优良品种效果会更佳。再比如牧民喜欢养乳肉兼用的畜种,但项目限定牧户必须养黑白花牛,黑白花牛适应性较差、不能耐冻而且饲料粮要求高、产量远不如设计的那么好。
(四)生态移民生产、生活安置问题
我们走访了多个移民户,其生产生活令人担忧。在生产方面,有的地方移民点上生产滞后于住所,已有两年待业的现象;已经购回奶牛的(平均每户2-3头)或不适应或产量少或死亡;有的移民村鲜奶没有销路,得不到什么收入;没有奶站的移民点不少。这使得移民户生产无保障。生活方面,几年没有收入来源的户,只能吃老本(移民后不能养畜,因此部分牧户把牲畜全卖了,部分牧户投靠亲戚朋友留了少部分牲畜),更谈不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处于无奈的境地。还有部分移民点住房条件差,不分生产生活区,人畜均在一个院子内,而且人居住的面积只有十几平米,几代挤在一间屋子。
(五)春季休牧问题
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春季休牧在各旗县的反映不同。对人均草牧场面积小的黄旗来说,多数草场原本无草可牧,因此休牧对牧户的影响并不大。但对草场相对较好的西乌旗来说,影响却很大。一是牧民反映休牧期限过于长,合理期限应当在30-45天为宜。二是休牧时间定的太死,不能适宜气候的多变,失去了对牧草最佳利用时期,因而影响了牲畜抓膘。
(六)贫困户(包括少畜户、无畜户)引起的问题值得深思
牧区干部群众都认为现在的贫困户(包括少畜户、无畜户)太幸福了。他(她)们不需要付出劳动就获得收入。一是草场出租收入,这是一笔纯收入。还有春季休牧饲草料补贴。国家补贴是以草场主的草场面积来发放的,这对贫困户也是一笔纯收入。但贫困户把这部分饲草料直接低价卖给送草车或其他牧户,拿上钱就挥霍。这种现象在牧区不同程度地存在。
(七)合作经济组织问题
四子王旗没有牧民组建的形式多样的合作经济组织。镶黄旗有十几家牧民协会或组织,我们与其中的几家座谈之后得知这些协会、组织大部分是靠项目建立起来的。西乌旗名义上有十几家,但真正运转的为数不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沁绿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的协会对牧户的增收起了很好的稳定保护作用,现已入会牧户3000多户,占全旗牧户总数的1/3以上,2005年有望新增1000户。阿巴嘎旗牧民协会、专业组织发展滞后。前几年组建的巴彦图嘎牧民股份合作制企业因种种原因而关闭。
(八)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引发许多不良社会风气
由于嘎查集体经济弱化,无力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因而麻将很盛行,有因打麻将变贫困的嘎查。由于攀比吃喝、用、住、行而浪费大量资金,无计划、无生产投入的户也不少。
三、几点思考
(一)加强依法保护、合理利用草牧场的力度
对于牧户来讲草场是其整个生产生活的基础。因此,全面贯彻落实草原法、两权一制等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牧户草牧场不受侵害和无偿占用。制止对草牧场的违权行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此类事件,保护牧户草场使用权、生产经营权。自治区政府要加快制定一系列统一政策,尽快规范草场流转使用无序状态。应尽快出台草牧场补偿机制、奖惩制度。国家及地方政府如果要征用草场,应当和牧民协商解决,并按期足额发放生产生活补偿费。与此同时,国家、地方政府要在经营其他行业方面给予多种优惠政策。
(二)政府决策部门要尽快采取措施,缓解牧户生产生活支出居高不下的局面
首先采取措施减少牧户饲草料支出。解决这一问题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让家家户户种饲料地。特别是降雨量低于250毫米以下的地方,要坚决禁止开地种饲料。其次,在有条件的农区、半农区大力发展草业,并形成一定规模,向牧区供应草料。政府要对牧户采取直接补贴政策是减少支出增加收入的有效办法。与此同时,对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直接补贴、优惠政策,并具体落实。除此之外,要高度重视牧户生活支出过高问题。其中如何减少教育费、医疗费、居住费、车辆油价费、日常生活费等方面尤为迫切。有条件的地区,可给牧户发放直接补贴,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内。加大力度丰富牧区商品市场,供应适销对路的商品,降低牧户生产生活资料成本。另外,国家和地方政府继续为改善牧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尽快改善牧区的硬环境。
要深化基层信用社改革,有必要在贷款额度、偿还期限上很好地与牧业生产的特点相结合,尽快解决牧户手头严重短缺现金的现象。要疏通资金进出机制,减缓向个人借高利贷状况,减轻牧户负担。
(三)选择利用好项目,搞好建设养畜、科学养畜
从目前趋势看,通过增加牲畜头数,增加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各地很重视草畜平衡工作,成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超载过牧态势。但是一部分牧户由于牲畜头数减少而收入下降,勉强维持温饱生活的局面已成事实。关键是如何引导大部分中低收入户的建设养畜科学养畜问题。中小户刚好解决了温饱问题,没有积蓄,拿不出更多的钱投入到生产上,棚圈建设差、不够标准,无法引进效益好的牲畜品种,不能大量储备饲草料,贷款难等诸多困难。如果政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建设养畜科学养畜问题就非常容易解决。科学养畜是今后牧业生产经营的方向,对牧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是关键所在。地方政府要选择性地用好项目,要依法规范当地政府的行为。
(四)完善生态移民相关政策
目前对移民户生产生活没有什么保障,处于只集中无任何管理状态。因此,自治区政府要尽快出台规范移民村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解决其具体困难和问题。
(五)完善春季休牧政策
目前春季休牧主要存在缺乏因地制宜、灵活机动,休牧日期及天数定的太死,不利于不同草场类型地区牧草返青与发育阶段。针对这些情况应做详细调研并及时解决为好。如对休牧期限上最宜期限为30-45天以内;休牧的起至月份日期应由当地根据牧草生长发育的适宜度自行确定,避免因实行这一政策而影响牧业生产本身的规律。
(六)对贫困户要采取针对性的综合措施
部分可划到民政扶持对象,如丧失劳动能力、严重残疾、重病等。除此之外,多数是有劳动能力的。可给贷款或帮扶项目,改善其生产设施建设条件等。而对懒汉要劳动改造,可以帮富裕户放牧,可以项目带动,也可以输送到外地,最终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去挣钱。当然,要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用好国家自治区扶贫项目,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使其脱贫致富是最终的目的。
(七) 加快扶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一是向组建者给予多方优惠政策。二是地方政府帮其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其中信用社放贷、其他相关部门简化各种手续,提供方便。三是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让牧户方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表达其意,并在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初期、建立之后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上给予足够的优惠政策。四是尽快制定、完善全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法律法规。
(八)狠抓牧区精神文明建设
应积极开展贴近牧区实际的大众参与的包括草原文化智慧的娱乐项目与生产技巧比艺活动,正面宣传引导劳动为荣、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科学发展观,使其摒弃赌博、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为牧区健康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研究所)
一、调查户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2004年7月10日至10月初,调研组自行设计入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走访乌兰察布市1个旗、锡盟3个旗100多个牧民家庭。其中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28户作为典型数量分析。28户的分布为:四子王旗12户、镶黄旗11户、西乌旗4户、阿巴嘎旗1户。
从28户总体情况看,人口户均4.6人、劳动力户均2.75人;28户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对比重,为82.1%。28户中季节性圈养户为10户,占总户数35.7%;禁牧户为4户,占总户数14.3%;移民户为4户,占总户数14.3%;不受以上因素的户为10户,占总户数35.7%;牧户居住绝大多数以砖木结构为主,占总户数82%。人均居住面积为18平米,其中砖木结构为14.7平米。电视机已普及,其中彩电占78.6%,黑白、旧电视占21.4%。 89.3%的户拥有电话(手机)。洗衣机、电冰箱(冰柜)拥有量逐年增加。摩托车作为生产生活工具已普及。除此之外,3户拥有家用小车。其中两辆是2001年之后新添置。
28户户均草场面积为5626亩,围栏面积占总草场面积77.5%。其中16户已全部围栏,其面积为76371亩。畜群结构主要以小畜为主,土种牲畜占75%。户均牲畜规模为345只,饲养大畜(主要是牛)20头以上的户只有5户,占总户数的18%。 28户中18户有饲料地,占总户数65%左右。户均种植面积为14.8亩。28户中78.6%的牧户有三轮、四轮、大卡车等生产工具,其中11户有打搂草机、粉碎机等生产工具。28户总共有33台(辆)不同功能的生产工具,户均1.18台(辆)。户均总收入为30922.9元,人均总收入为6660元,其中96.4%的收入来自第一产业———牧业。其余不到4%的收入来自外出打工、经营旅游业及嘎查干部工资组成。户均总支出为41252.6元,其中生产支出为21890.4元、生活支出为19362.2元。人均总支出达8885元。28户中,有各种借贷款的户有16户,占总户数57.1%,户均借贷款额高达13964.3元。信用社贷款额度为3000-30000元不等。
对调查户的总体评价是:牧区仍处在较低水平的、不平衡的刚好温饱有余的生活水平上。衣食住行虽然与过去相比变化显著,但与小康社会指标相比,差距明显。生产生活基础薄弱,积累少,支出大于收入的矛盾突现;由于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严重削弱了草原畜牧业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因而其生产经营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文化素质低、牧业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牧区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牧民人口增长得到控制;尽管牲畜户均规模较大,但富裕户掩盖中低户的现象较普遍;在饲草料的解决上方法单一,光靠开饲料地并不能真正解决广大牧区饲草料短缺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物质条件仍不具备。如棚圈要求、机械化程度、劳动力素质、科技推广等;畜产品市场不发达,多数牧户处在被动交易;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生产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牧民希望有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但迟迟建不起来;事实上,牧户接受新事物较快,近两年牧户通讯发展迅速。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草牧场管理使用问题
从调研发现牧区的草场问题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1.通过调研了解到国家生态项目对牧民影响很大。比如,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禁止沿路牧户使用其草场。这样一来,这部分牧户从5月-10月末或11月初的五六个月期间只能走场到附近的其他苏木或其他旗县租用少畜户、贫困户草场,来回搬迁,费用大,负担加重。牧民反映,国家虽然给予补饲,但对他们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且支出加大。相对而言,未采取这一政策的牧户生产生活较稳定。
2.草畜平衡,方法单一。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草畜平衡工作。罚款已成为草畜平衡的有效办法,也成为苏木增加外来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苏木政府的积极性很高,惩罚力度大。但是对于牧户牲畜达不到一定数量就难以维持最低生活保障的问题上方法单一,几乎没有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3.草场流转处于无秩序状态。一方面牧区草场流转的主要部分,集中在少畜户、贫困户草场上。相对而言当地富裕牧户对草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以合理利用草场作为目标。与此相反,外来户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对草场进行掠夺式利用,危害大。另一方面,嘎查、苏木、旗不同程度地掌握着一定数量的较好草场。他们租给外来有地位、有钱的关系户,获得一笔不小的额外收入。这也是外来牲畜降不下来的真正原因。
(二)入不敷出的牧户在增加
28户中14户当年支出大于当年收入,最大亏空户的亏空额度达37000元,最少的亏空户也达1500元。如果再加上现有的借贷款,那么亏空户会大大增加。1.从生产支出的先后序列分析,居首位的是饲草料支出,占总户支出的50%以上;其次是新增加的生产工具支出占总户支出的16%;第三四位的是棚圈建设和租赁草场费,分别占总户的10.4%、10%。在有些户饲草料支出已占其总支出的80%以上的也不少见。2.从生活支出排序分析, 28户中,饮食费仍占首位,占总生活支出的27.5%,其次排列为医疗支出、教育支出分别占总生活支出的18.8%和15.5%。有些户中教育费、医疗费已超过饮食费比重,高达50%以上的属普遍。生活支出的多样化,使牧民手中现金严重短缺。3.借贷户增加,偿还难。28户中,有借贷款的16户,由于当年亏空,再加上借贷款送子女上学,很难按时归还借贷款。
(三)选择饲养品种和利用项目问题
众所周知,各地气候、冷暖差异决定与此相应的畜种,多数牧民已掌握这方面的技能。但是,地方政府部门在项目的诱导下做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浪费钱财、伤害牧民的事情屡见不鲜。2004年锡盟计划引进几万只小尾寒羊分配给南部各旗县。我们在镶黄旗进行调研时了解到当地根据上级的部署,已引进几百只,因种种原因约半数已死亡。当地干部群众认为,土种羊是适合于当地气候条件的较耐寒的品种,而且肉质优良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相对而言,小尾寒羊虽产羔多,但在当地适应性较差,且肉质远不如土种羊好,如果把这笔资金投入到改良及选育当地优良品种效果会更佳。再比如牧民喜欢养乳肉兼用的畜种,但项目限定牧户必须养黑白花牛,黑白花牛适应性较差、不能耐冻而且饲料粮要求高、产量远不如设计的那么好。
(四)生态移民生产、生活安置问题
我们走访了多个移民户,其生产生活令人担忧。在生产方面,有的地方移民点上生产滞后于住所,已有两年待业的现象;已经购回奶牛的(平均每户2-3头)或不适应或产量少或死亡;有的移民村鲜奶没有销路,得不到什么收入;没有奶站的移民点不少。这使得移民户生产无保障。生活方面,几年没有收入来源的户,只能吃老本(移民后不能养畜,因此部分牧户把牲畜全卖了,部分牧户投靠亲戚朋友留了少部分牲畜),更谈不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处于无奈的境地。还有部分移民点住房条件差,不分生产生活区,人畜均在一个院子内,而且人居住的面积只有十几平米,几代挤在一间屋子。
(五)春季休牧问题
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春季休牧在各旗县的反映不同。对人均草牧场面积小的黄旗来说,多数草场原本无草可牧,因此休牧对牧户的影响并不大。但对草场相对较好的西乌旗来说,影响却很大。一是牧民反映休牧期限过于长,合理期限应当在30-45天为宜。二是休牧时间定的太死,不能适宜气候的多变,失去了对牧草最佳利用时期,因而影响了牲畜抓膘。
(六)贫困户(包括少畜户、无畜户)引起的问题值得深思
牧区干部群众都认为现在的贫困户(包括少畜户、无畜户)太幸福了。他(她)们不需要付出劳动就获得收入。一是草场出租收入,这是一笔纯收入。还有春季休牧饲草料补贴。国家补贴是以草场主的草场面积来发放的,这对贫困户也是一笔纯收入。但贫困户把这部分饲草料直接低价卖给送草车或其他牧户,拿上钱就挥霍。这种现象在牧区不同程度地存在。
(七)合作经济组织问题
四子王旗没有牧民组建的形式多样的合作经济组织。镶黄旗有十几家牧民协会或组织,我们与其中的几家座谈之后得知这些协会、组织大部分是靠项目建立起来的。西乌旗名义上有十几家,但真正运转的为数不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沁绿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的协会对牧户的增收起了很好的稳定保护作用,现已入会牧户3000多户,占全旗牧户总数的1/3以上,2005年有望新增1000户。阿巴嘎旗牧民协会、专业组织发展滞后。前几年组建的巴彦图嘎牧民股份合作制企业因种种原因而关闭。
(八)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引发许多不良社会风气
由于嘎查集体经济弱化,无力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因而麻将很盛行,有因打麻将变贫困的嘎查。由于攀比吃喝、用、住、行而浪费大量资金,无计划、无生产投入的户也不少。
三、几点思考
(一)加强依法保护、合理利用草牧场的力度
对于牧户来讲草场是其整个生产生活的基础。因此,全面贯彻落实草原法、两权一制等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牧户草牧场不受侵害和无偿占用。制止对草牧场的违权行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此类事件,保护牧户草场使用权、生产经营权。自治区政府要加快制定一系列统一政策,尽快规范草场流转使用无序状态。应尽快出台草牧场补偿机制、奖惩制度。国家及地方政府如果要征用草场,应当和牧民协商解决,并按期足额发放生产生活补偿费。与此同时,国家、地方政府要在经营其他行业方面给予多种优惠政策。
(二)政府决策部门要尽快采取措施,缓解牧户生产生活支出居高不下的局面
首先采取措施减少牧户饲草料支出。解决这一问题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让家家户户种饲料地。特别是降雨量低于250毫米以下的地方,要坚决禁止开地种饲料。其次,在有条件的农区、半农区大力发展草业,并形成一定规模,向牧区供应草料。政府要对牧户采取直接补贴政策是减少支出增加收入的有效办法。与此同时,对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直接补贴、优惠政策,并具体落实。除此之外,要高度重视牧户生活支出过高问题。其中如何减少教育费、医疗费、居住费、车辆油价费、日常生活费等方面尤为迫切。有条件的地区,可给牧户发放直接补贴,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内。加大力度丰富牧区商品市场,供应适销对路的商品,降低牧户生产生活资料成本。另外,国家和地方政府继续为改善牧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尽快改善牧区的硬环境。
要深化基层信用社改革,有必要在贷款额度、偿还期限上很好地与牧业生产的特点相结合,尽快解决牧户手头严重短缺现金的现象。要疏通资金进出机制,减缓向个人借高利贷状况,减轻牧户负担。
(三)选择利用好项目,搞好建设养畜、科学养畜
从目前趋势看,通过增加牲畜头数,增加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各地很重视草畜平衡工作,成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超载过牧态势。但是一部分牧户由于牲畜头数减少而收入下降,勉强维持温饱生活的局面已成事实。关键是如何引导大部分中低收入户的建设养畜科学养畜问题。中小户刚好解决了温饱问题,没有积蓄,拿不出更多的钱投入到生产上,棚圈建设差、不够标准,无法引进效益好的牲畜品种,不能大量储备饲草料,贷款难等诸多困难。如果政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建设养畜科学养畜问题就非常容易解决。科学养畜是今后牧业生产经营的方向,对牧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是关键所在。地方政府要选择性地用好项目,要依法规范当地政府的行为。
(四)完善生态移民相关政策
目前对移民户生产生活没有什么保障,处于只集中无任何管理状态。因此,自治区政府要尽快出台规范移民村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解决其具体困难和问题。
(五)完善春季休牧政策
目前春季休牧主要存在缺乏因地制宜、灵活机动,休牧日期及天数定的太死,不利于不同草场类型地区牧草返青与发育阶段。针对这些情况应做详细调研并及时解决为好。如对休牧期限上最宜期限为30-45天以内;休牧的起至月份日期应由当地根据牧草生长发育的适宜度自行确定,避免因实行这一政策而影响牧业生产本身的规律。
(六)对贫困户要采取针对性的综合措施
部分可划到民政扶持对象,如丧失劳动能力、严重残疾、重病等。除此之外,多数是有劳动能力的。可给贷款或帮扶项目,改善其生产设施建设条件等。而对懒汉要劳动改造,可以帮富裕户放牧,可以项目带动,也可以输送到外地,最终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去挣钱。当然,要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用好国家自治区扶贫项目,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使其脱贫致富是最终的目的。
(七) 加快扶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一是向组建者给予多方优惠政策。二是地方政府帮其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其中信用社放贷、其他相关部门简化各种手续,提供方便。三是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让牧户方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表达其意,并在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初期、建立之后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上给予足够的优惠政策。四是尽快制定、完善全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法律法规。
(八)狠抓牧区精神文明建设
应积极开展贴近牧区实际的大众参与的包括草原文化智慧的娱乐项目与生产技巧比艺活动,正面宣传引导劳动为荣、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科学发展观,使其摒弃赌博、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为牧区健康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