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黑战争特别是其中的种族屠杀,可谓冷战结束后欧洲历史上最惨烈和幽暗的一页。4月6日,是波黑战争20周年纪念日。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举行纪念仪式,组织者在大街上整齐地摆放了11541把红色的椅子,每把椅子代表了一名萨拉热窝被围困时的死难者。
但在波黑塞族共和国内,塞族人并没有给予同等纪念。就像2012年3月1日波黑独立20周年的日子,也同样只有克族和穆斯林在纪念。
波黑原来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91年6月起,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3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战争持续到1995年12月,造成430多万人口中的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
时至今日,战争的真相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揭开。一个接一个“万人坑”被发掘出来,1996年成立的寻找失踪人员国际委员会也一直在通过DNA确认无名遇难者,当时的波黑塞族共和国总统卡拉季奇和塞族军队总司令姆拉迪奇也已被捕。只有塞族一方被要求承担大屠杀责任,而当时同样在进行杀戮的穆族、克族,由于被欧盟、联合国认定是被镇压的一方,无需承担任何罪责,也无需在本族中捉拿战犯。
战后签订的《代顿协议》虽然规定波黑继续作为统一的主权国家存在,但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军队和警察部队;联邦一级由三大主体民族各派一名代表组成三人轮流坐庄的主席团,下设部长会议(政府)和议会。双方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和平的局面,差不多是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对真相的揭露和反思显然无从谈起。而真相与宽恕,是达成和解绕不过去的门。
这样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事实上是进一步强化了各自的民族认同,不利于民族和解与融合。这样一种类似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事实上就是铁托时代的民族政策,最终造成了南斯拉夫的解体和之后民族矛盾的激化。
一战前根本就没有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是奥匈传统领土,战后协约国为了奖励塞尔维亚,把战败国奥匈的克、斯、波三地交给塞尔维亚,才形成南斯拉夫。可以说,大家各自的民族认同是强于国家认同的。在铁托时期,南斯拉夫主要是三部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此时的塞尔维亚,占南斯拉夫大部分的人口。铁托自己是克罗地亚人,为了压抑所谓的“大塞尔维亚主义”,人为从塞尔维亚中分出了黑山、马其顿、波黑。又在历史上首次承认“讲塞尔维亚语的穆斯林”为另一民族),并据此建立了波黑共和国。而对二战和之前各民族之间互相杀戮的是是非非,则极尽回避掩盖压制之能事,来换取表面的团结。结果是各民族都不满意,只是因为有铁托的权威,大家才勉强凑合在一起。因此,南斯拉夫的解体和矛盾的大爆发,差不多是必然的事情。
近些年,描述波黑战争的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包括电影《猎狐行动》、《无主之地》、《血与蜜之地》,小说《萨拉热窝的大提琴手》等。在《无主之地》中,友善之情刚刚萌发就被仇恨所扼杀,残酷的战争使不同阵营的普通人互相仇视,主人公反躬自问: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瞄准器里打交道呢?
波黑已经获得了20年的和平,但在这一被称为“火药桶”的地方,谁敢说那些五花八门的狭隘民族宗教情绪和过去结下的旧恨新仇已经烟消云散?谁又能保证一旦有风吹草动,“火药桶”里不会出现新的“姆拉迪奇”?
但在波黑塞族共和国内,塞族人并没有给予同等纪念。就像2012年3月1日波黑独立20周年的日子,也同样只有克族和穆斯林在纪念。
波黑原来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91年6月起,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3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战争持续到1995年12月,造成430多万人口中的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
时至今日,战争的真相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揭开。一个接一个“万人坑”被发掘出来,1996年成立的寻找失踪人员国际委员会也一直在通过DNA确认无名遇难者,当时的波黑塞族共和国总统卡拉季奇和塞族军队总司令姆拉迪奇也已被捕。只有塞族一方被要求承担大屠杀责任,而当时同样在进行杀戮的穆族、克族,由于被欧盟、联合国认定是被镇压的一方,无需承担任何罪责,也无需在本族中捉拿战犯。
战后签订的《代顿协议》虽然规定波黑继续作为统一的主权国家存在,但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军队和警察部队;联邦一级由三大主体民族各派一名代表组成三人轮流坐庄的主席团,下设部长会议(政府)和议会。双方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和平的局面,差不多是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对真相的揭露和反思显然无从谈起。而真相与宽恕,是达成和解绕不过去的门。
这样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事实上是进一步强化了各自的民族认同,不利于民族和解与融合。这样一种类似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事实上就是铁托时代的民族政策,最终造成了南斯拉夫的解体和之后民族矛盾的激化。
一战前根本就没有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是奥匈传统领土,战后协约国为了奖励塞尔维亚,把战败国奥匈的克、斯、波三地交给塞尔维亚,才形成南斯拉夫。可以说,大家各自的民族认同是强于国家认同的。在铁托时期,南斯拉夫主要是三部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此时的塞尔维亚,占南斯拉夫大部分的人口。铁托自己是克罗地亚人,为了压抑所谓的“大塞尔维亚主义”,人为从塞尔维亚中分出了黑山、马其顿、波黑。又在历史上首次承认“讲塞尔维亚语的穆斯林”为另一民族),并据此建立了波黑共和国。而对二战和之前各民族之间互相杀戮的是是非非,则极尽回避掩盖压制之能事,来换取表面的团结。结果是各民族都不满意,只是因为有铁托的权威,大家才勉强凑合在一起。因此,南斯拉夫的解体和矛盾的大爆发,差不多是必然的事情。
近些年,描述波黑战争的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包括电影《猎狐行动》、《无主之地》、《血与蜜之地》,小说《萨拉热窝的大提琴手》等。在《无主之地》中,友善之情刚刚萌发就被仇恨所扼杀,残酷的战争使不同阵营的普通人互相仇视,主人公反躬自问: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瞄准器里打交道呢?
波黑已经获得了20年的和平,但在这一被称为“火药桶”的地方,谁敢说那些五花八门的狭隘民族宗教情绪和过去结下的旧恨新仇已经烟消云散?谁又能保证一旦有风吹草动,“火药桶”里不会出现新的“姆拉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