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Cu对老龄大鼠免疫功能的恢复与抗衰老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m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测定了用Zn与Cu词养的老年大鼠、老年及成年对照大鼠的血清溶菌酶、抗绵羊红细胞抗体、脾脏抗体形成细胞(PFC)、E—花环形成率、血液淋巴细胞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率、血清总抗氧化活性与红细胞SOD活性等。结果表明,老年大鼠除血清溶菌酶活性与成年大鼠相近外,其余各项实验指标均明显低于成年大鼠。经给Zn与Cu饲养后的老年大鼠,上述所有指标均明显高于老年对照大鼠。提示Zn与Cu可恢复老年大鼠的免疫功能和提高血清总抗氧化活性与红细胞SOD活性而有抗衰老效应。

其他文献
期刊
采用PCR方法分析了27名正常中国人基因组中α1型干扰素等位基因的分布,结果表明,迄今所报道的3种IFN—α1等位基因可以分为两类,两者在氨基酸水平上表现在第158位的差异,一类为 "L" 类(158Leu),它包括IFN—α1a和IFN—α1b;另一类为 "V" 类(158Val),它包括IFN—α1c,占所测样品的59.3%,提示至少在部分中国正常人基因组中 "V" 类IFN—α1等位基因占有
本文对中国人DR9纯合细胞SMY—23A在细胞学分析的基础上作了DRB基因第二外显子核苷酸顺序分析。结果表明,SMY—23A在细胞学上与国外DR9纯合分型细胞有很大差别,即不显示相应的Dw23特异性。但在所检测的DRB1、DRB4和DRB7核苷酸顺序中,未发现独特结构。提示更广泛分析的必要性。
补体第二成份(C2)的缺乏为至今发现的最常见的补体缺乏情况。美国白人资料表明,C2基因的不表达(C2Q0)总在特异的MHC—扩展单体型中。在我们检测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家系的MHC—扩展单体型过程中,在23个家系72名成员中共检出3个C2Q0个体。在其6条染色体上,未发现完全相同的MHC—扩展单体型。与C2Q0连锁最紧密的为BfS(5/6),次为C4B2(3/6)、HLA—A11(K2/5)与HLA
从Momordica charantia种子中分离出的两种单链核糖体失活蛋白(Momordin 1及Momordin 2),在无细胞体系中对蛋白质合成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它们抑制蛋白质合成50%所需浓度(IC50)分别达到1.4×10-10mol/L和1.5×10-10mol/L。但对完整细胞的毒性很低(IC50>10-6mol/L)。它们与抗人T细胞单抗H65(抗CD5)偶联制成两种单链免疫毒素
期刊
本文报道了采用巢式(nested)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包膜蛋白(env)基因片段的方法。发现通过适当稀释第一轮PCR的反应产物,然后进行第二轮PCR,能够减少并消除巢式PCR终产物中含有的非特异性扩增物,提高这种PCR反应的特异性;同时有利于对PCR产物做进一步分析。例如:PCR产物的酶切图谱分析及直接序列测定等。
LAK细胞前体来源和归属是肿瘤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B.C.B—17scid—beige小鼠(T、B、NK细胞联合缺陷)、C.B—17scid小鼠(T、B细胞联合缺陷)和C57BL/6N—bg小鼠(NK细胞缺陷),研究它们体内LAK细胞诱生动力学,确定LAK细胞前体来源。scid和bg小鼠脾细胞能针对白细胞介素—2(IL—2)的刺激而产生LAK细胞活性,LAK细胞活性随效靶细胞比例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