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晴问雨:明代中后期日用类书中的农业占候研究

来源 :史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j_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中后期处于小冰期的笼罩下,逐渐转冷的气候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威胁,建阳书坊的书商迅速将农业占候纳入他们编纂的日用类书中,企图迎合民间社会对天气预测的迫切需求.日用类书中农业占候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某些日期的天干地支、五行以及天时等信息来推测未来的天气趋势与农业丰歉,它在继承先前文献的基础上又有诸多改进和创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与贩售粮食的商贾一起构成了日用类书中农业占候篇章的主要阅读群体.农业占候也可被视作明代中后期“天人之际”的一则案例,从中可以窥见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农业灾害对民众心态的影响.
其他文献
作为与青年马克思一样的狂热文艺爱好者,青年恩格斯以超出同龄人的洞察力、分析力创作出了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展现出其"早期"所持的美学观点.本文在总结前人有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早期"的时间界定入手,以这一时期作品、手稿、信件等文本为基,动向反窥恩格斯早期美学思维形成、转变同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美学观念间的关系,廓清这一阶段恩格斯的美学观.可以说,恩格斯早期的美学观是由他所慢慢熟知的各类文艺形式和美学观点交织而成的,是在古典、浪漫抑或现实的折转反复中,在对各类旧有美学理论观点的扬弃中,逐步掌握并完善的.
本文叙述了赵金龙起事到失败的经过,论述了这次起事的社会背景、瑶军与天地会的关系以及地方政府的应对,否定了赵金龙起事后天地会完全没有附从的传统观点.本文认为,在江华地区发生像赵金龙起事这样的严重事件,并形成与天地会的复杂关系,这与江华九冲瑶寨的巫师赵金龙等人利用瑶人迷信的巫师网络动员瑶众、自立为“瑶王”,以及九冲瑶寨一带汉瑶杂处并有以瑶民为主的天地会有着密切关系.从张锡谦《平瑶日记》来看,在“壬辰瑶变”时期,除江华九冲一带瑶寨的天地会参与了赵金龙起事外,反应最为强烈的是一批以匪徒为主的天地会组织.“会匪不附
1952年底,中共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党委书记兼华东交通专科学校校长黄逸峰,由于在处理学生信访问题上有压制批评、打击报复的嫌疑,在1953年初被开除党籍并撤销本兼各职.尽管写匿名信的薛承凤个人目的 明显,但事件爆发于“三反”运动行将结束之际,黄逸峰被认为自恃革命有功与党组织对抗,这使得中共中央认为整风整党工作和“三反”运动还不够彻底,从而对基层党组织的不纯状况作出比较严重的估计,将黄逸峰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加以批判,觉得有必要将其树立为官僚主义的新典型发起一场新的运动,从而拉开上海“新三反”
1920年罗素访华引发了社会主义论战,无产阶级专政成为讨论焦点之一.为了应对质疑,早期共产主义者急需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系统阐释.日本马克思主义者山川均的论著充当了列宁理论的文献中介.列宁与考茨基在1918年前后的一系列论战观点,也成为社会主义论战双方争相引用的思想资源.山川均运用列宁的阶级属性视角,打破一般意义上民主与专政的区分,分析了专政的内外两方面,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阶段意义,突显合理性与必然性.同时,列宁的国家学说、先锋队理论等问题也纳入讨论.列宁在论战时期的理论都有明确的驳论对象与语境,但这些
民国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社会集团以同业公会、职业团体的呈现形式,起而参政,提出自身的政治诉求.这种普遍和广泛的政治诉求与政治参与,都以团体政治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团体政治是上下两种合力的结果.本文尝试以近代上海律师公会为中心进行考察,探讨超越地缘的团体政治如何构成聚集的基础,进而呈现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同时也探讨在政党政治之外,近代中国社团政治的别样呈现形式.
通过梳理宋初南方毁城事件的始末,以及考察朝廷对腹地与边地修筑城池的态度,可以发现宋朝重视边地州级城市及军事城堡的修筑,腹地则优先修建帅府、望郡及治安较差地区的城墙,县级城市普遍不建外城.从宋代传世文献记载中州县城墙规模总体南小北大,以及子城数量南多于北的差异来看,宋朝以南方为主的腹地州县,虽大多不建外城,但普遍建有子城,街区在子城之外.这一现象由南方土质决定,修建砖城的耗费之大决定了南方“小城大市”的形态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古时期都是一种常见的城市景观.
1903-1908年湖州府学与美南监理会争地案,经历了美国驻杭州领事法庭的多次审判,美国驻上海总领馆和驻华公使调停,最终由美国驻华法院判决结案.本案的审判充分暴露出美国在华领事裁判制度的缺陷,特别是领事法律知识的欠缺和对美国侨民的偏袒,而通过更专业化的美国驻华法院的设立,在改革领事审判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领事法庭的不足.不过,本案的审判并不完全以法律为准绳,更多是中外各方博弈的结果,充分体现了美国治外法权在地方实践中的复杂性.
本文从测绘技术角度出发,对晚清上海地区颁发的道契土地面积精度进行系统的考察.发现:1.在会丈局成立之前,未严格执行《土地章程》关于土地丈量规定,不少田单在转换道契时,未经官方重新勘丈即立契,特别是道契因二次交易产生的副契,这种情况更加严重;2.会丈局成立后,通过订立《上海会丈局酌议定章》,完善了道契测量、颁发流程,且杜绝了地保等以权谋私从中牟利的各种流弊,提高了道契数据精度:一方面查缺补漏,对未经官方勘丈又需交易的土地,须由官方勘丈后立契;另一方面订正了原田单中大量的错误数据;3.1900年之后公共租界清
宋代,朱子《家礼》一书的面世过程是一个具有开头、中间与结尾的连贯性故事,包含着朱熹写书、被窃以及录书、刻书等情节.朱熹弟子们在叙述整个故事的进程时,只陈事实,对别人的讲说不提异议或形成某种交集.元代,部分学者保持着《家礼》为朱子“未定之书”的看法,部分学者则将之演绎成《家礼》“非朱子之书”的说法,两种观点的持有者隔着时间的距离交换着彼此的意见、立场与思想.当现代学者将之表述为“真伪问题”时,颇具判断性术语的引入,使得问题不断话题化.当相关话题进行到某一程度时,很可能就会变成一种陈词滥调式的复述,但是,话题
1848年革命作为一场波及全欧的革命,对存在30年之久的维也纳体系构成了致命打击.法国二月革命后诞生的临时政府曾短暂地成为革命的中心,拉马丁作为临时政府的外交部长,其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对法国乃至欧洲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拉马丁,他实行的具体外交政策和活动却颇具现实主义特色.在革命之初,他对外宣传和平保守的外交辞令,通过拉马丁通令和重视对英外交等方式成功稳定了周边的外交环境,但之后筹划的三角同盟和用领土换取统一的计划都在三大军团事件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归于流产.深究这一系列外交活动与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