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能扛鼎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c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天寿先生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始终注重意境、气韵和格调等中国民族绘画的价值标准体现。他的作品从奇处着意,以平见奇;多处着墨,又以少胜多,真诚朴实,给人以气魄宏大、令人激奋的感觉,充溢着内在的精神美和力量感。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以兽毫制作的圆锥形毛笔伴随了中国画从装饰到格物到致意的整个过程。同时,书法的书写性也丰富了绘画的表达语言,增加了绘画的人文情感和内涵。尤其是自宋元以来,在文人参与绘画的创作中,诗书画印的结合逐渐成熟并趋于完美,从而奠定了文人画在中国绘画领域的崇高地位。潘天寿先生以他在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和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无疑当列近现代中国绘画最有成就的大家之一。
  潘天寿(公元1897-1971),字大颐,号寿者,原名天授,别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潘天寿先生生前曾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美术教育家、诗人、书画篆刻家。潘先生天资聪颖,从小就接触绘画,十四岁开始便立志做一个中国画家,二十几岁即已确立了画风,并且迅速地在探索中从粗野走向纯练。潘先生始终坚持中西绘画应该拉开距离,尤其是在以后的艺术生涯里,尽管学术界在中西绘画的问题上起伏很大,潘先生都从未对自己的选择有所动摇,似乎只有他影响别人,而没有受别人的影响和左右。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他的画风已完全成熟,并最终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无可替代的一席。即使以今人的眼光来看 ,潘先生绘画的独特性依然能够给我们以启迪与思考,充分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线性之美
  潘先生认为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在于中国绘画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一直沿用线条并得到发展,画家在不断对线条的概括与提炼上融入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情怀。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他一幅流传至今的作品上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这里,赵孟頫强调的是:中国绘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画画,摆脱形对画的羁绊。 潘先生认识到“作画要写不要画,与书法同。一入画字,则落作家境界,便少化机。”
  潘先生的绘画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几乎全部用书写性的笔线来表达,且深谙“画笔能从书笔来”、“书画同源”之理。潘先生的书法从钟太傅、颜鲁公入手,得《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之朴质,其行书“瘦挺奇崛,气骨开张”,以汉隶魏楷的基础,广取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之长,擅用硬毫侧锋,且结体大小方扁多变,而整篇气脉顺畅。书坛谓之有“整整复斜斜,好如风际鸦”的意境,书中有画,颇具形式美。
  潘先生的绘画几乎全部是用线条来表达,这得益于他成熟的书法功力,无论他笔下的枯藤、劲松、荷梗、古梅、磐石等,其线条之挺拔,均“如铁之坚”、“力能扛鼎”,一派阳刚之气。他认为用线条的形式来表达物象比较明朗通透,减弱了墨色变化的线条能够较好地展示他的个性。若说潘先生在绘画线条上得力于书法的话,那么反过来潘先生的书法同样也借助了他的绘画结构形式,两者相得益彰。潘先生以他博大的胸怀和刚直的气质, 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呈现出一种“一味霸悍”之气。
  二、自然之美
  潘天寿先生师古而不泥古,他认为“中国人从事中画,如一意摹拟古人,无丝毫推陈出新、足以光宗耀祖者,是一笨子孙。中国人从事西画,如一意摹拟西人,无点滴之自己特点为民族增光彩者,是一洋奴隶。两者虽情形不同,而流弊则一”。《雁荡山花》《灵岩涧一角》《鹰石山花》《雁荡花石图》等一批结构饱满、张力十足且极具个性的力作,充分展示了潘先生师古而不泥古的创造性。“荒村古渡,断涧寒流,怪岩丑树,一峦半岭,高低上下,欹斜正侧,无处不是诗材,亦无处不是画材。穷乡绝壑,篱落水边,幽花杂卉,乱石丛篁,随风摇曳,无处不是诗意,亦无处不是画意。有待慧眼慧心人随意拾取之耳。”因而雁荡山花,如野百合、车前草、凤尾蕨、野蔷薇、牛膝花、箬竹等等,都成了他的画材,而且在他的笔底下显得格外烂漫高雅,使人感到意境既清新且幽美,富有生命力。这是潘先生通過写生和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他突破了传统题材的所谓“三友”“四君”,发掘了古人没有的意境。他以雁荡的山石花草为对象尝试将山水画和花鸟画相结合,也是后来被美术界盛赞的一种创新思路。
  三、结构之美
  潘先生善于“造险”而又能破险。他的作品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走的都是奇绝险峻之路。那种钢筋铁骨般的现代结构美,产生出巨大的力量感,同时洋溢着勃勃生机和亲切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处处流露出那种他所特有的刚毅气质和高远情怀。林木先生说:“几百年来中国画结构是个薄弱环节,潘天寿就在中国画这个最为薄弱的环节,把传统艺术推进到现代。这是前无古人的,当代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有他这样的地位。……就只有潘天寿一个人,他很巧妙地把结构的因素统辖整个传统绘画的诸因素,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现代的革命、语言的革命。”潘先生的画讲究气势的开合,犹如律诗的起承转合,题款钤印亦无不合乎法度。如他的作品《江洲夜泊图》便是奇中求正的构图典范,画面中的树干两横两竪很易造成篱笆式的呆板,但是潘先生在画面右侧迎松针而下,用苍劲的点线组合出近乎方形的巨石,指引观者在奇雄险绝的松下觅得夜泊江洲的那份宁静。对岸的参天石壁作“实以虚之”的淡赭皴染,表达的是虚而不空,实而不滞的大美境界。全图明显具备“骨架组合”的构图特征,并且用笔苍劲、辗转突兀,造型奇崛,这幅作品潘先生前后作过不下五幅,他曾在构图上反复推敲,进行探索,是形成潘先生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此后的创作中,为了突出“强其骨”的美学思想,不管是立轴还是斗方横幅,他的很多作品都采用了这样的方形结构去支撑画面。比如作于1962年的《秋夜图》,右侧的芭蕉树干和左侧的蛛丝与题跋,上面横出的蕉叶与画幅下部横斜的竹篱,整幅画面构成一个稳固的井字形。为了丰富画面,自左上而下用横笔写出层云与芭蕉相互穿插,一轮圆月破云而出,点出“夜静生明月”的主题。《堪欣山社竹添孙图》《梅花芭蕉图》等作品皆有异曲同工之妙。潘先生在他的《听天阁画谈随笔》里提到:“画材布置于画幅上,须平衡,然须注意于灵活之平衡。灵活之平衡,须先求其不平衡,而后求其平衡。”
  潘先生同时也擅长指墨画,他认为手指蘸墨难于蓄水,画线和墨色变化均不如毛笔可以随意控制,他说:“利用它不很听指挥的特点,使作品得到似生非生、似拙非拙、似能非能,以及意到指不到、神到形不到的妙处。”“余作毛笔画外间作指画,何哉?为求指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致为印证耳。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这种由清代高其佩开创的画法,潘先生将其从理论和技法都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推向了更高的艺术殿堂,拓宽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潘天寿先生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始终注重意境、气韵和格调等中国民族绘画的价值标准体现。他的作品从奇处着意,以平见奇;多处着墨,又以少胜多,真诚朴实,给人以气魄宏大、令人激奋的感觉,充溢着内在的精神美和力量感。在他的笔下,那些山花野卉,那些顽强的苍松古梅,那些落拓不羁的秃鹫蟾蜍,彻底改变了文人画末流的轻薄柔弱与玩世不恭,启示着后人对传统中国绘画的重新认识和开拓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其他文献
孙培严《我与祖国共奋进》隶书 181cm×86cm 2019年  孙培严  1967年生,四川省电力公司员工。先后师从陈天啸、何应辉、郭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正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
无论东西方,每个时代都有体现其时代认知的艺术呈现。就西方艺术而言,源于理想、希望的超自然崇拜产生的宗教题材绘画,发轫于文艺复兴的人性解放而回归社会现实世界的生活题材绘画,以及随着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解放带来的人性释放所产生的,主观意义越来越重大的印象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等绘画莫不如此。正如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名著《美学》中讲到:“从艺术的使命看,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儿子,他有一个任务,要把当时的基
天黑了,星星悄悄爬上了夜空。  河边的蒲公英和大家打招呼:“朋友们晚安,我要睡觉了。”三叶草打着哈欠说:“我也困了,大家再见,我去睡觉了。”说完合上了叶子。  “你们都睡了,我和谁玩啊!”蹲在荷叶上的小青蛙看着伙伴们纷纷回去睡觉了,急得直跺脚。  忽然,一阵沙沙的声音从河边传来,小螃蟹年年从河底钻了出来。只见他挥舞着两只大钳子,一副失望的样子:“沙滩上真安静,也没人出来玩!”“谁说没人,我不就是一
邹文正  字思孟,号雪扉,1938年出生于四川忠州。1957年就职于忠县文化馆,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63年成都美术学校任教,1971年调成都军区《战旗报》社,1995年退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从小爱好习书,1978年拜陈无垢先生为师,初研汉魏六朝、二王行草,1988年始专攻草书,以求结字严谨、点画生动,寓险绝于平正之中,思取法自然,脱去古人窠
李世华《金龙狂舞》  李世华  都江堰市人。都江堰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多次參加各地摄影展,获奖并多次入展。热衷于通过摄影的方式推广家乡,推广成都都江堰!
编者按  曲艺声声入耳,舞剧缦缦入心。  四川曲艺是以四川民间说唱艺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起源可追溯到汉代以前。受到地域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四川曲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建国以来,四川曲艺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四川曲艺也成为了全国曲艺中国不可替代的一支奇葩。而舞剧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20世纪30年代方才初见端倪,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在新时代又有着新的意义与内涵。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以“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著称的月城西昌,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因为有了泸山邛海的荫庇,天空虽骄阳如炽,城市却温凉如春,与此呼应的是,这片邛水孕育的彝族同胞更是热情似火。2017年5月13日上午10:30时,著名画家朱常棣收徒拜师仪式在西昌市邛海宾馆举行,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同胞白呷约正式成为朱常棣先生的第三位入室弟子。收徒拜师,弘扬传统美德;教学相长,促进民族友谊。来自成都市和
深秋行走金马河  (一)  听风枯叶落,漫看水长流。  金马今何在,芦花亦白头。  (二)  游人皆不识,乌鹊唱情歌。  天阔云无影,河宽月涌波。  江安河遇渔翁  碧玉溶江水,孤云伴鹭飞。  老翁头染雪,撒网捕余晖。  漫步杨柳河  垂柳轻扬恋细波,月光踏浪唱清歌。  人随花影匆匆过,一笑相逢有几多。  凤溪河抒怀  凤凰中夜久徘徊,可是梧桐嫩叶开?  凫雁呢喃交颈悦,涓涓溪水入怀来。  清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