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肌肉微血管病变的病理和免疫病理改变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zd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皮肌炎( dermatomyositis,DM)的肌肉病理特征、肌纤维间的微血管改变以及与多发性肌炎( polymyositis,PM)肌肉病理的差异.方法 对16例DM和5例PM患者行肌肉活检,9例健康人骨外伤患者为对照组,做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测和免疫组化染色(CD34、CD61).结果 37.5%DM患者有束周萎缩,肌纤维间微血管周围有较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的为18.8%,而PM及正常组的肌肉中未见束周萎缩.DM患者肌纤维间CD34标记的微血管数明显减少,而PM正常;16例DM中5例CD61呈阳性表达(束周区),5例为弱阳性,阳性率为62.5%;PM仅1例呈弱阳性;正常对照组为阴性.结论 肌纤维间的微血管减少和新生血管形成也是DM肌肉病变的特征之一,该特征可用于DM与PM肌肉病理的鉴别。

其他文献
患儿女,4岁.因左下肢起疙瘩3年伴疼痛2个月来诊.患儿1岁时家长发现左下肢伸侧有一绿豆大小结节,触压患儿无特殊不适.近2年结节较前不断增大,近2个月来,患儿在穿衣服或睡觉碰到皮损时,有疼痛感.患儿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追问病史,患儿在9个月时患处曾被撞伤出现肿块,1周后自愈。
期刊
皮瓣由具有血液供应的皮肤及其附着的皮下组织所组成.皮瓣在形成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与本体相连,此相连的部分称为蒂部.蒂部是皮瓣转移后的血供来源,具有多种形式.按蒂部血运特点分为任意型皮瓣和轴型皮瓣,任意型皮瓣蒂部不含有知名动、静脉,仅有真皮层及真皮下层血管网[1].因此,任意型皮瓣在设计上要考虑到长宽比例及所携带面积,以防止皮瓣,特别是远端皮瓣的坏死.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
期刊
例1 男,65岁,因面部结节3个月,于2011年9月18日来我科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左侧鼻唇沟下方发现1个结节,无痛痒,未出现破溃现象.家族中无类似发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鼻唇沟下方可见一单发结节,绿豆大小,肤色,质硬,无压痛,表面光滑无破溃,可见粟粒大小乳白色透明结节(图1).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肿瘤团块,界限清楚,有假包膜,
期刊
患儿女,2岁.因发热3d、15h抽搐9次于2011年5月收住我院神经科.体温最高38.6℃,抽搐时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左斜视,双侧肢体抖动,持续1~2 min缓解.患儿出生时全身有红色网状斑,头皮薄,几乎无头发.7个月时,因1周内发热2d、抽搐6次住我院神经科,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头颅核磁共振:双侧小脑半球异常信号,双侧顶枕部白质内T2WI及FLAIR像显示低信号影.出院诊断:病毒性脑炎、先
期刊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成纤维细胞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出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的成纤维细胞(PFb),然后在PFb培养基中加入5~30 mg/L的HSP70以及50 μmol/L的核因子κB特异性抑制剂吡咯啉烷二甲基硫脲(PDTC),并孵育不同时间(0 ~ 48 h).以正常生长的PFb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Fb培养上
有研究证据显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oid system,ECS)对皮肤稳态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内源性大麻素,如安南得迈(N-花生四烯基乙醇胺,AEA)和2-花生四烯甘油(2-AG),目前参与这些脂质介质的合成及代谢的酶类、以及大麻素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s,CB)均在各种皮肤细胞群中被识别.不仅如此,皮肤ECS可调节皮肤细胞生长和分化之间的平衡.换言
期刊
患者女,29岁,因四肢乏力2月余于2012年2月6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麻木,四肢末端遇冷后发白,相继出现变紫、变红,后逐渐出现四肢乏力,以近端为主,行走、持物不稳,梳头及下蹲站起困难,伴头晕、头痛,无晨轻暮重现象,无视物旋转,曾在当地诊所诊治(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未见好转.近日患者四肢乏力明显加重,且声音嘶哑,饮水易呛.病程中患者逐渐出现眼干、口干,多发龋齿,舌下黏液糊减少,无发
期刊
夫西地酸乳膏(商品名奥络)是香港澳美制药厂生产的新型外用抗生素,具有独特的四环三萜类甾体结构,有优异的类甾体抗炎活性表现,其抗菌作用靶点独特稳定,不易耐药且不易产生交叉耐药;主要治疗痤疮、湿疹、
期刊
目的 探讨apoH第7号外显子G817T(Leu247Val)的多态性与温州地区汉族SLE患者抗磷脂抗体产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温州地区汉族SLE患者165例及健康体检者160例,PCR技术及DNA测序技术检测apoH第7号外显子G817T(Leu247Val)的多态性;蝰蛇毒试验法测定狼疮抗凝物(LAC)比值,ELISA法测定其抗β2糖蛋白I(32GPI)抗体及抗心磷脂抗体(ACA).用Logis
目的 探讨一个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家系的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抽取患者家系中部分患者及部分正常人静脉血,PCR检测FECH基因突变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FECH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在该家系中检测到1个突变IVS3+1G>A,此突变存在于患者和携带者;单倍型分析示所有具有光敏者均携带有IVS3--48C低表达等位基因,而无光敏的携带者为突变基因和IVS3-48T.RT-PCR检测结果显示,患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