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可控性去带回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6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及可控性去带回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对其疗效及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術后3月后回访6例患者,新膀胱容量250~400mL,平均350mL,膀胱残余尿10~40mL,平均15mL,最大尿流率10~20mL/s。3个月后6例完全达到自控排尿,1例双侧输尿管轻度反流,有轻度左肾积水,但无肾功能不全,6例患者均无血浆肌酐、尿素氮升高,无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结论:该术式并发症少,患者原位可控排尿,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关键词 膀胱癌 全膀胱切除 原位新膀胱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90
资料与方法
1999年8月~2008年2月收治膀胱癌施行膀胱全切去带回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6例,皆为男性,年龄44~65岁,平均55岁。6例术前均经病理检查确诊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后尿道均无肿瘤存在。
手术方法:术前准备:术前3天开始肠道准备,口服甲硝唑(0.4 po Q6h)及庆大霉素(24万U po Q6h),术前1天禁食,20%甘露醇250ml+5%葡萄糖盐水1000ml口服以清洁肠道,术前1小时清洁灌肠1次。并进行静脉补液。
结 果
6例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为8~10小时,平均9小时,术中出血600~800ml,平均700ml,输血1000ml。6例患者随访1~10年,平均3年。患者随访期间生活自理,日常活动不受限制,有2例患者在建筑队干活。部分老年患者有时需手轻按下腹壁辅助排尿,夜间有时自己排尿间歇超过4小时会有遗尿现象发生。膀胱尿道造影显示新膀胱呈球形,新膀胱容量250~400ml,平均300ml,膀胱残余尿0~25ml,平均10ml,最大尿流率15~20mL/s。3个月后达到完全自控排尿6例,1例有不完全性夜间尿失禁。尿道造影显示膀胱尿道吻合口无狭窄,双侧输尿管亦无返流,患者无血Cr、BUN升高,无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发生。
讨 论
可控性原位新膀胱术现已被公认为尿流复道的最佳术式,越来越受到泌尿外科医师的青睐。通过我们对6例患者行盲结肠可控性原位新膀胱术有如下体会:①要选好病例,体质太弱的老年人、女性患者、肿瘤离后尿道太近者不宜用此术式;②术中注意保护尿道外括约肌是防止术后尿失禁的重要因素,在术中处理前列腺尖部时动作轻柔,保留少部分前列腺尖部包膜约0.5~1.0cm,可有效保护尿道外括约肌,同时也大大降低盲结肠新膀胱与尿道残端吻合的难度;③在处理阴茎背静脉复合体时可先用4号丝线贯穿缝扎一针,然后在近端离断结扎可以有效防止术中出血;④行新膀胱造瘘时造瘘管最好是24~26F,容易将结肠分泌的黏液引流出,可有效防止引流不畅新膀胱内压力增高所致的尿瘘,还要在新膀胱两侧各放置一条引流管,防止渗液引流不畅而形成感染及尿瘘;⑤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新膀胱,冲洗时一次注水量不宜过多,压力要小,可反复多次进行,早期冲洗尽量由操作熟练的医生来完成。
总之,由于回盲升结肠新膀胱术,尿液可控性好,操作简单省时,并发症少,是膀胱全切术后一种比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
参考文献
1 梅骅.泌尿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99-300.
2 谭国良,宋力,苏大军,等.回升结肠新膀胱术临床疗效的观察.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7,5(10):45-46.
3 李虎林,刘春晓,张风林,等.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50例临床分析.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5):314-315.
4 周福祥,梅骅,陈凌武,等.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的尿动力学试验与临床研究.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21(2):99-101.
关键词 膀胱癌 全膀胱切除 原位新膀胱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90
资料与方法
1999年8月~2008年2月收治膀胱癌施行膀胱全切去带回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6例,皆为男性,年龄44~65岁,平均55岁。6例术前均经病理检查确诊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后尿道均无肿瘤存在。
手术方法:术前准备:术前3天开始肠道准备,口服甲硝唑(0.4 po Q6h)及庆大霉素(24万U po Q6h),术前1天禁食,20%甘露醇250ml+5%葡萄糖盐水1000ml口服以清洁肠道,术前1小时清洁灌肠1次。并进行静脉补液。
结 果
6例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为8~10小时,平均9小时,术中出血600~800ml,平均700ml,输血1000ml。6例患者随访1~10年,平均3年。患者随访期间生活自理,日常活动不受限制,有2例患者在建筑队干活。部分老年患者有时需手轻按下腹壁辅助排尿,夜间有时自己排尿间歇超过4小时会有遗尿现象发生。膀胱尿道造影显示新膀胱呈球形,新膀胱容量250~400ml,平均300ml,膀胱残余尿0~25ml,平均10ml,最大尿流率15~20mL/s。3个月后达到完全自控排尿6例,1例有不完全性夜间尿失禁。尿道造影显示膀胱尿道吻合口无狭窄,双侧输尿管亦无返流,患者无血Cr、BUN升高,无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发生。
讨 论
可控性原位新膀胱术现已被公认为尿流复道的最佳术式,越来越受到泌尿外科医师的青睐。通过我们对6例患者行盲结肠可控性原位新膀胱术有如下体会:①要选好病例,体质太弱的老年人、女性患者、肿瘤离后尿道太近者不宜用此术式;②术中注意保护尿道外括约肌是防止术后尿失禁的重要因素,在术中处理前列腺尖部时动作轻柔,保留少部分前列腺尖部包膜约0.5~1.0cm,可有效保护尿道外括约肌,同时也大大降低盲结肠新膀胱与尿道残端吻合的难度;③在处理阴茎背静脉复合体时可先用4号丝线贯穿缝扎一针,然后在近端离断结扎可以有效防止术中出血;④行新膀胱造瘘时造瘘管最好是24~26F,容易将结肠分泌的黏液引流出,可有效防止引流不畅新膀胱内压力增高所致的尿瘘,还要在新膀胱两侧各放置一条引流管,防止渗液引流不畅而形成感染及尿瘘;⑤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新膀胱,冲洗时一次注水量不宜过多,压力要小,可反复多次进行,早期冲洗尽量由操作熟练的医生来完成。
总之,由于回盲升结肠新膀胱术,尿液可控性好,操作简单省时,并发症少,是膀胱全切术后一种比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
参考文献
1 梅骅.泌尿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99-300.
2 谭国良,宋力,苏大军,等.回升结肠新膀胱术临床疗效的观察.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7,5(10):45-46.
3 李虎林,刘春晓,张风林,等.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50例临床分析.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5):314-315.
4 周福祥,梅骅,陈凌武,等.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的尿动力学试验与临床研究.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21(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