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经常、最广泛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
[关键词]语文 新课程 课堂教学 特征
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向广大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新的挑战。那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哪些新的特征呢?
一、 整合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和技能,很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传统教学目标的设计折射出的教学理念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意;重智能变化,轻心理变化。而语文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二、 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新课程由“统一”走向了“多样”,由“书本”走向了“生活”,由“封闭”走向了“开放”。语文老师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体验,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自由创造。语文课程不再是“文本课程”,不再是知识的特定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三、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上,不管是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呈现的都是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说出他们的所感、所想、所疑、所悟。问题让他们去提,去议,答案让他们去思、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寻、去找。这样,学生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重视实践的教学过程
语文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师要把过去的“独角戏”转化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新课程倡导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教学,有朗读、默读、诵读等。课堂上书声朗朗,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五、 多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增长,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走进了课堂,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开设了电子阅览室。轻轻一按,缤纷世界尽收眼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时代已随着世纪的更替而成了教育的过去。借鉴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以课本和书面资料为唯一教材的保守教学模式的弊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其他各种感官,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充实、最具体的经验。
六、 灵活的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组织形式的弊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主体上,既有教师讲,学生听;也有学生讲,师生听;既有小组合作探究,也有组间争辩对抗。在座位方式上,既有马蹄式,也有圆圈式;既有秧田式,也有小组式。在学习空间上,既有室内封闭式课堂,也有室外开放式课堂。一切变化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灵活而定。
七、 多元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则呈多元化态势。在评价主体上,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相互评价。如一名学生朗读课文之后,可以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再让其余学生评价,这中间可穿插教师的见解。在评价方式上,由过去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性评价转变为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存。这种多元性的评价不仅促进了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一件师生共同制作的精美礼物,使学习、教学都成为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陆志平,李亮.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2]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关键词]语文 新课程 课堂教学 特征
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向广大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新的挑战。那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哪些新的特征呢?
一、 整合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和技能,很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传统教学目标的设计折射出的教学理念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意;重智能变化,轻心理变化。而语文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二、 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新课程由“统一”走向了“多样”,由“书本”走向了“生活”,由“封闭”走向了“开放”。语文老师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体验,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自由创造。语文课程不再是“文本课程”,不再是知识的特定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三、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上,不管是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呈现的都是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说出他们的所感、所想、所疑、所悟。问题让他们去提,去议,答案让他们去思、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寻、去找。这样,学生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重视实践的教学过程
语文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师要把过去的“独角戏”转化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新课程倡导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教学,有朗读、默读、诵读等。课堂上书声朗朗,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五、 多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增长,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走进了课堂,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开设了电子阅览室。轻轻一按,缤纷世界尽收眼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时代已随着世纪的更替而成了教育的过去。借鉴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以课本和书面资料为唯一教材的保守教学模式的弊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其他各种感官,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充实、最具体的经验。
六、 灵活的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组织形式的弊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主体上,既有教师讲,学生听;也有学生讲,师生听;既有小组合作探究,也有组间争辩对抗。在座位方式上,既有马蹄式,也有圆圈式;既有秧田式,也有小组式。在学习空间上,既有室内封闭式课堂,也有室外开放式课堂。一切变化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灵活而定。
七、 多元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则呈多元化态势。在评价主体上,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相互评价。如一名学生朗读课文之后,可以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再让其余学生评价,这中间可穿插教师的见解。在评价方式上,由过去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性评价转变为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存。这种多元性的评价不仅促进了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一件师生共同制作的精美礼物,使学习、教学都成为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陆志平,李亮.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2]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