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纪要

来源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pa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九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于2019年3月7日至9日在重庆市召开。本次会议特邀专家60余位,300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就慢性乙型肝炎慢性化和重症化机制及其防治、新药研发、HBV相关肝细胞癌、肝衰竭、丙型肝炎、罕见少见肝病、脂肪肝、非酒精性肝病、终末期肝病、肝性脑病、肝病免疫代谢,以及肝癌靶向药物等热点和难点等问题进行交流,分享和总结了临床和基础实践成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患者的临床特点、胸部CT影像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COPD合并IPA的9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按1∶2配对原则,选取同年入院、性别一致、年龄±5岁的COPD未合并IPA的18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
目的探究生物膜阳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感染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125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炎克雷伯菌是否存在生物膜,将所有患者分为生物膜阳性组(n=81)和生物膜阴性组(n=44)。生物膜阳性组根据3个月预后分为死亡组(n=17)与存活组(n=64)。分析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生物
2019年12月,中国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该疾病传染性强,迅速在国内外传播,引起了高度关注。临床尚无确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鉴于目前疫情的紧迫性,根据推荐的诊疗方案和相关研究,本文对瑞德西韦、奥司他韦、阿比多尔、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及干扰素α等试用于临床的抗病毒药物进行介绍,以期能为COVID-19的药物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肺部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7日至29日温州市中心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6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分型患者的肺部影像学特征和治疗转归情况。采用SA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绝大多数患者以发热(92.8%,52/56)、干咳(75.0%,42/56)和乏力(58.9%,33/56)为首发症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蚊媒传染病,因检测手段的局限,常被误诊和漏诊。本文报道了义乌确诊的6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并对比国内外文献,比较了临床症状的差异,重点阐述了以往文献,特别是国内文献极少关注的淋巴细胞减少的特征。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很快扩散到全国各地以及境外国家,形势严峻。从现有患病人群看,无明显性别差异,所有人群普遍易感,包括儿童。本文3例COVID-19患儿均为女童,年龄分别为6月龄、6岁和8岁。发病初均有发热、但无明显咳嗽、咳痰,无呕吐、腹泻,均有与家庭中COVID-19患者接触史,其中1例有武汉居住史。经过干扰素联合口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以慢性肝病为基础,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较高病死率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由于ACLF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其具有较高的并发感染率。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启动早期抗感染治疗并改善患者预后,但ACLF并发感染易漏诊,寻找新的诊断方法和感染生物标志物,可帮助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从ACLF患者并发感染的流行病学
乳腺结核较为罕见,多发生于20~40岁妇女。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主要表现为右侧乳房肿痛,行脓肿切开引流后切口迁延不愈,抗感染治疗无效,经Xpert MTB/RIF及mNGS检测,最终确诊为乳腺结核。
美国肝病学会联合美国感染病学会于2015年共同发布了HCV感染指南,此后于2018年对上述指南进行了更新,重点介绍了关于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2019年11月再次对指南进行了更新,本文就最新更新指南的推荐意见作一总结。
鹦鹉热是具有较强致病性的传染病,可危及生命,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能够熟练操作无创或有创呼吸机等仪器,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加强营养支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予以人文关怀等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救治危重症患者。本文报道1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危重症病例的救治和护理。